汪昱庭对李芳园传谱的《浔阳琵琶》一曲加工润色,去繁就简,使之更为质朴典雅,并改名《浔阳夜月》。现在蜚声国内外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学生柳尧章等人根据《浔阳夜月》改编而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唐朝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著名诗句。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拨弦类弦鸣乐器,音域广,穿透力强,音色清澈明亮,演奏形式多样,有“民乐之王”的美称。汪派琵琶是中国音乐史上有记载的最后一个琵琶流派,是以创立者汪昱庭命名的,并以工尺谱记写《汪昱庭琵琶谱》著称。
汪昱庭(1872-1951),名敏,号子夷,1872年9月29日(农历壬申年八月廿七日)出生于安徽休宁。他13岁随同乡到上海谋生,在南市花衣街上一个棉布庄学徒,后在纱布行从业。1911年,汪昱庭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在谭延恺部任职。袁世凯称帝后,他弃官经商,定居上海,曾先后任恒丰纱厂业务经理、华商纱布交易所新亨花号经理等职,直到抗战爆发弃商。
汪昱庭性格恬淡,生活朴素,待人诚恳,不求闻达,不逐名利。他好绘画,作品有板桥之手法;更喜音乐,通晓音律,闲暇时常以书画、音乐自娱。他学笛、箫和三弦,1900年,在上海向王惠生学习琵琶。当时,上海的张园和愚园经常举行琵琶会,名家相聚,好手云集。汪昱庭常去观摩,得以观瞻浦东派、平湖派等名家的精彩演奏,后经王惠生引荐,从名家浦东派陈子敬、倪青泉、曹静楼,平湖派殷纪平学习琵琶。
汪昱庭为了适应近代都市文化生活,集“浦东派”和“平湖派”之长而独树一帜,以地域标定,被人称之为“海派”琵琶(即“上海派”)。后有人以其姓氏为标定,称之为“汪派”。浦东派琵琶泰斗林石城,在他1959年编写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一书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昱庭的琵琶演奏以古朴、简洁著称,很讲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对比。他打破了“下出轮”的传统轮指方法,创造了从食指开始的“上出轮”弹法,被后人普遍采用至今,从而奠定了当代琵琶右手手型结构的基础。他还主张右手演奏时要形成拳心,并针对演奏者手的实际状况,确定了右手弹挑、夹弹时“龙眼”与“凤眼”的手形框架。
1921年,汪昱庭应上海大同乐会邀请,悉心传授琵琶技艺。受其教益的弟子不下百人,能被记录下来的有20余名,包括后来的著名琵琶大家李廷松(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卫仲乐(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孙裕德(曾任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又兼课于上海音乐学院)、程午加(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金祖礼(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等人。他们在传播和普及琵琶艺术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而追溯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集于汪昱庭的教益。因此,后人称汪昱庭为“近代琵琶艺术的一代宗师”。
在乐曲方面,汪昱庭先生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汪昱庭对李芳园传谱的《浔阳琵琶》一曲加工润色,去繁就简,使之更为质朴典雅,并改名《浔阳夜月》。现在蜚声国内外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他的学生柳尧章等人根据《浔阳夜月》改编而成。他还将《李氏谱》的《阳春古曲》由10段改编为7段,使全曲结构紧凑,焕然一新,现已成为琵琶名曲。在《十面埋伏》中,他创造了多种指法,也早已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另外,他改编的《灯月交辉》也成为“汪派”琵琶的特有曲目。
汪昱庭还根据琵琶古曲实际演奏的花音,用工尺谱记谱编写成演奏谱。并且,这些都是他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这些乐谱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墨宝。汪昱庭善弹文武套曲。由他传谱并演奏的有《浔阳夜月》、《塞上曲》、《青莲乐府》、《阳春古曲》、《月儿高》、《平沙落雁》、《将军令》、《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等。
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完成了汪昱庭所传乐谱的汇集工作,次年汇集成册,取名《汪昱庭琵琶谱》。后来,学院又搜集了其弟子所奏的传谱,整理成10首结集印刷,定名为《汪派琵琶演奏谱》,于200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1年2月20日,汪昱庭逝世于上海,享年79岁。
汪昱庭晚年将一把珍贵的清代琵琶赠予其得意弟子李廷松,这把琵琶是1925年由上海名流叶寿臣馈赠给他的。可看出其师徒情谊之深。这把两代老琵琶家演奏过的清代名琴,最后由李廷松之子李光祖传赠给汪派第四代传人郝贻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