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都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古人常以指来梳头,称为栉发。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享年86岁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少的白发中竞长出许多黑发。他高兴得顿生灵感,写下了许多以梳发为题的诗句。如“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优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认为“发宜常梳”并坚持不懈,所以活到百余岁。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门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梳头时按摩这些穴位,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可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息风的功效。《诸病源候论·寄生方》说:“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可见,经常梳理头发具有升发阳气、通畅百脉、祛病强身的作用。
祛风明目。健脑怡神。明代《摄生要录》中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焦氏类林》中说:“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名为‘神仙洗头法’。”《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研究表明,梳头时梳齿与头发频繁接触摩擦,头皮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电感应,通过大脑皮质,使头部神经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和增强对头皮及脑细胞的血氧供应,消除大脑疲劳,增强大脑功能,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坚持梳头对预防感冒、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等病大有裨益。
疏通血脉,消除头痛。中医认为疼痛的机制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而梳头能通络活血。《摄生要录》中说7fIW/Pw1jjpNPDDPCG2ax9PFXdiGymiRN226L4Kfgx4=:“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疏通血脉,散风湿。”当头皮受到梳齿的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流可直透皮肤到达骨膜,解除血管痉挛,血流通畅而疼痛顿失。对肌肉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梳头可起到良好疗效。
日梳百遍。秀发飘逸。《黄帝内经》中有“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名言;《养生方》中说,梳头具有“发不落而生”和“头不白”的奇效。研究表明,头皮层下面有一个神奇的造发系统,每一层组织不断地吸取营养和氧气来支持头发的生长。梳头时的温和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满足头皮及头发的血氧需求,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头发变得乌黑光亮。
因此,我们都应养成天天梳头的好习惯。以指梳发时,十指微屈,从额前至枕后,从颞部至头顶,每回100次。用牛角或桃木梳子,由前额向后梳,用力适中,动作要缓慢柔和,两分钟内梳100次为一回,每天早晨梳2~5回,下午或傍晚再梳1回,以头皮有热、胀、麻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