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12-29 00:00:00朱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1期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做到: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形势并不乐观。素质教育已经实施有些年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实在太大,素质教育也只是“花瓶”而已。
  在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把语文变成了一种工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还会从何而来?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现象在农村中还比较典型,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重课内、轻课外,结果便是学生面对让人感动的场景毫无反应,写出的作文没有一点新意,也不动情。当前学生普遍的生活规律是“三点一线”,除了吃饭以外基本没有自由时间。此外,学校也对师生施压。无论大考小考,学校都要求把学生的成绩予以公布,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一并公布。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怎么谈审美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
  第一,社会、学校、政府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以学习成绩来区分。这样的状况迫使教师狠抓教学成绩,课堂变得极其压抑,学生沉浸在题海中。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些题会考到,哪些题不会考到,如此一来,审美作用遭到忽视。
  第二,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从行动上完全落实。社会、政府对学校的考核依然以升学率为准,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只能靠抓教学成绩提升学校以及教师的声望。
  第三,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政府虽然以各种方式对素质教育做了硬性规定,但许多学校教育仍然是智育,而不是综合的素质教育。一些学校虽然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但在工作计划中却明文规定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给多少钱。审美教育又谈何而来?
  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为富有情感以及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足以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学生在思想意志、理智认识、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基本能力方面得到夏丏尊先生所说的那种“调和发达”的状态,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程对学生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使课堂具有融洽、健康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享受感和轻松感,使课堂气氛和谐,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要力求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趣味和格调。由于每个个体的经历、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就形成迥异的性格、爱好、需要和情感,这些也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
  2.教师要善于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师要多带动孩子们阅读好的书。一本好书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紧张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错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东西和高尚品德,同时也深刻批判和揭露了落后、丑陋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引导他们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帮助孩子们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
  3.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来进行的,但仅有天生的生理感官,并不能感受到美。视觉和听觉一般是审美的感官,欣赏艺术之美、大自然之美以及社会生活之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经常组织户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自然和社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各种复杂因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全面素质上下工夫,并且教师应选准切入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个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