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的三个要素:真诚 深刻 丰富

2013-12-29 00:00:00赵红婷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4期

一、倾注真诚

1.真诚关注认知起点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诚的课堂不必追求“天衣无缝”;真诚的课堂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不会”,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2.真诚面对认知偏差

在探究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积极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不应该视若未见,更不能逃避。因为差错是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真实反映,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的这些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真诚呵护创新萌芽

在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真诚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并运用教师的智慧耐心引导学生,使其走上自主学习之路。在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有些不一定合理,但只要是学生的真实表白,我们就应给予肯定,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追求深刻

1.挖掘教材深层内涵

深刻,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上。教师不一定什么都懂,但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然后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拓展知识,但又不深奥难懂,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也进入其中去探讨。

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角的度量”时,他先是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然后让学生找一找量角器上的角,接着让学生在量角器上画出各种度数的角,华老师肯花时间让学生画量角器上的角,这也是他参悟教材的结果,用量角器画角量角本就是教材的难点,教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画角,使学生对量角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后面教学画角、量角扫除了障碍。

2.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兴趣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不应只局限于生活画面,更需有知识含量。问题情境要让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就能激起其好奇心、求知欲。

特级教师魏洁老师在上苏教版六年级的“可能性”一课时,当学生已经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后,教师在课的最后又追问道:“‘不可能’和‘一定’能用数表示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展开了积极的思考,最后得出:不可能的情况可以用0表示,而一定的情况可以用1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数轴,说明生活中各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情况就在0~1之间。

营造深刻的课堂,并不是要把某个深刻的道理“告诉”学生,而是要研究如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使他们能够水到渠成地领悟和理解。

三、凸显丰富

1.丰富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的丰富主要指贴近学生的现实水平和生活实际,忌“假”———内容胡编乱造,忌“大”———内容高高在上,忌“空”———内容单调枯燥。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多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科知识成为一种有多种成分的“矿泉水”,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涉猎其他知识并得到情感熏陶。

特级教师周卫东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当学生深刻理解并会应用还原策略后,教师在课最后进行了拓展延伸。他说:“其实,还原策略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文人墨客在呤诗作对时,有时也要用还原策略。”他出示了两句诗:“我爱邻居邻爱我”“花香满庭园”。教师引导学生倒着读一读,体会到了诗句的奥妙,也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2.生动的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动态过程,也是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间进行真诚的对话,能使师生的心灵得以舒展,思想变得灵动,使课堂变得深刻而丰富。一堂好课除了要有真诚的情愫与深刻的感悟,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课堂开阔丰满,在学生面前开启一扇扇窗,让心灵自由地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