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黄红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4期

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登山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课堂上要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问鼎这三座高山。每学期观摩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比赛课、公开课甚多,在课堂上感同身受执教老师带领学生登知识、情感高山,遗憾的是对“思维的高山”常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的是主动思维。《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当“袋鼠妈妈”,把学生装在自己的口袋里,理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作为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谈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学会质疑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般来说,每课教学之前,都要布置学生预习,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应成为预习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初读课文,读到哪里,想到哪里,这个思维过程都比较随意、散乱,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充分的重视。教师不妨设置一份“预习作业单”,从字、词、句、篇上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写下来,使一些自以为有价值但又无法自我解决的问题得到梳理,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1.在题眼处质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眼犹如人的眼睛,它是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不可轻视。抓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预习中要求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在重点处质疑。对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无需也无法面面俱到,往往扣住一句话、一个词便能领悟主旨,体现所叙对象的特点。那么,我们要求学生在初读时扣住文中某一个重点句中的用词展开质疑。

3.在矛盾处质疑。某些文章随着叙述内容的展开,作者巧设重重矛盾,吸引学生去品味、琢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末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两个“幸福”意思一样吗?她的生活那么悲惨,怎么说曾经那么幸福。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幸福的幻象”和“痛苦的现实”的对照质疑。

4.在空白处质疑。空白所起的效果往往是无中胜有,表达了一种隽永和含蓄之韵,在此处质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金子》一课,“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彼得的“全部精力”是什么?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质疑。

质疑问难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多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怎么也闲不下来,总是不停地和饶有趣味地比较、归纳、揣摩、体会,读书的过程也就充满了思考和解决矛盾的乐趣。

二、课内学习,善于探究

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主动的付出,是独立的生疑、辨疑和解疑,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展示,是学生自己的拓展、运用和创新。但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承担引导、点拨的重要职责,引导学生形成准确、深刻、有序、开放的思维习惯。

1.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准确。阅读感悟理应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言语的表达,尊重客观逻辑判断,即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如,《雨后》一课教学,老师指导学生对文中“海洋”一词理解时,这样问:“假如你眼前有一片广场,你打算怎么玩?”二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童言稚嫩兴奋地高呼:“我要在水里滚来滚去。”“我要在这里打水仗。”“我要在这海洋里游泳。”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广场里游泳”是不合情理的,毕竟这里的“海洋”和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思维引导,以免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

2.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深刻。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文章主题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文章言语表达的内涵及使用规律。学生的思维深度也是由表及里,再由内而外的层层推进深入。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对“翻山越岭”的理解,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该着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母亲带着我们爬过山,越过岭”,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读懂文字背后的涵义,这里的“山”和“岭”蕴涵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坎坷。学生思维的理解是有层次和梯度的,那种省略了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只呈现精彩的学习结果的语文课,那种以部分优秀学生掩盖其他学生学习真相的语文课,那种以游离文本的煽情代替潜心感悟语言内涵的语文课,都是不可取的,是一种“课堂秀”的教学行为。

3.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有序。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如,在执教《三顾茅庐》时,请学生交流哪些词句中可以品悟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学生在交流时,直面第三小节中刘备在诸葛亮门外等候时有关词句的理解,忽视了这篇课文叙事文章情节发展的线索,这时教师要及时拨正学生的无序思维,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深入思考。

4.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开放。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课文生动活泼,其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教师在课堂里直接教的是“课文”,但学生要学的,其实是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运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开放性题目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既抓住了语文本质的东西,又能带领学生走向课堂之外,关注历史、关注事件、关注道德……把一篇文章置于一组文章之中,互文理解,巧妙地处理好“走近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

三、课后学习,开放拓展

开放性课堂教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领悟到再生创造知识的方法。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更能培养学生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教师在延续课堂生命力的同时,要善于链接课外同文体、同布局的文章,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比如,学习童话故事之后,要努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些经典作品,在课外的阅读中演绎丰富、精彩的“大课堂”。学习《特殊的葬礼》之后,布置这样的作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学专家在行动,生态学专家在行动,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在行动。美化环境,爱护地球你应该做什么?这个作业不要用笔完成,要用行动去完成,学生在行动中逐步领会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相互统一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从而也有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会思维的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不断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展开思考的翅膀,在语文的殿堂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