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车”ClarusMS—35

2013-12-29 00:00:00沈铭
摄影世界 2013年5期

Clarus MS-35(图1)我们习惯称它“美国战车”,原因是它外形浑厚、充满金属质感,给人以古朴坚实的感觉。同时由于该机产自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CLARUS CAMERA MFG.CO.,Minneapolis,Minnesota.),根据其机身造型特点和存在操控便利性不足等问题,笔者更喜欢叫它“北部熊”。

历史上,美国生产过许多种类的相机,相机品种繁多。一些技术发明和技术专利也源自美国,比如变焦镜头和CCD电子传感器等。但美国具有生命力的相机产品并不很多,这可能和美国的专利控制及美国人喜欢别出心裁有关。因此,为了规避专利或是突出自己的风格,美国相机生产商曾经生产出许多怪异产品,比如我们以前提及的拥有一堆专利号的MERCURY II(《摄影世界》2009年4期)和专利号为2,577,160的OMEGA 120(《摄影世界》2011年10期)(图2)等等。与这些怪异相机相比,Clarus MS-35也仅仅算得上是一款个性化产品。

Clarus MS-35发表于1950年,那时全球相机发展正处在传统光机时期的最后阶段。1960年代后,照相机便向电子化方向发展。而光机时期产品的特点是特别注重工艺性和耐久性,Clarus MS-35也不例外。一方面,外观设计尽显个性;另一方面材料和工艺上绝对遵循耐用原则。因此,Clarus MS-35的造型展现出圆润中带有棱角,简洁中包含复杂,整体特色鲜明,犹如那个时代的美国汽车(图3),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Clarus MS-35机身设计如同砖块(图4),当该机卸下镜头后,机身主体平展,没有复杂凸起。但和美国另一款ARGUS C2(《摄影世界》2012年1期)相比,砖块效果略有折扣,原因是Clarus MS-35机身两侧采用了对称的圆弧过度,但上下平切,棱角分明,加之44毫米的机身厚度,营造出圆润厚实的视觉效果。配上手轮和调速盘等,Clarus MS-35俨然是一个战车造型(图5)。不过,为了突出“战车”的美观,除黑色饰皮部分外,相机其他部分均采用金属白效果,为此,上盖及边线等经过了镀铬处理,轮盘等零件均以合金铝精细加工,且两个手轮采用了非对称设计,既照顾到计数盘的摆放,又彰显了设计者的美学理念,进而体现出制造商对产品工艺效果的追求。这也体现了Clarus MS-35相机作为使用品向工艺品渗透的一面,而这一效果,随着传统器材淡出人们视线和非金属器材的广泛应用变得越发明显。

从性能指标上看,Clarus MS-35相机是按照高级产品去设计的。比如相机可以更换镜头(图6),相机的镜头接口为M42×1,这就为该机使用其他厂家镜头埋下了伏笔,爱好者可以通过DIY方式加工不同接环来连接不同品牌的镜头,以此拓展拍摄范围。事实上,笔者未能找到Clarus MS-35配套镜头的详细资料,但至少还有两只原厂镜头是作为常备镜头,一只35毫米广角和一只少见的101毫米中焦,两只镜头的镜筒亦采用了金属白,做工很精致,并配有U型卡式取景器(图7)。

Clarus MS-35的快门则采用类似徕卡系列的布帘快门,调速盘为拔起式,为此盘面专门刻有LIFT TO SET(拔起设置)字样(图8)。这一模式决定了相机是以前帘针孔盘和后帘针孔盘及限位顶针组成快门控制器,速度范围1/25~1/1000秒、B门,但无慢机(图9)。而且快门释放钮的位置靠后,这一点亦与徕卡罗口系列一致。

和当时代许多平视取景相机一样,Clarus MS-35的取景窗和调焦系统分立设置,采用独立式双影调焦机构(图10),双窗间距58毫米,支持标头测距的范围宽至3.5~50~∞(英尺)。相机还设有附件插座,可以加装单次闪光灯架或硒光测光表等附件。Clarus MS-35的连闪方式为前帘触发(图11),因此只能支持低速同步(1/25秒),适用于短燃型闪光泡。

Clarus MS-35相机标配了一枚WOLLENSAK VELOSTIGMAT 2INCH(即2英寸)铜圈镜头,口径1:2.8。经查阅相关资料,WOLLENSAK VELOSTIGMAT是美国纽约E.莱兹公司(E.LEITZ,Inc.,NEW YORK,N.K.)使用的品牌,这是一家生产镜头和滤色镜的公司,据说还生产显微镜。该公司历史复杂,凯勒(KELLER)著《纽约E.莱兹公司》一书对该公司的历史以及与德国莱兹公司的关系有比较全面的记述(http://www.phsc.ca/leitzny.html有对E. LEITZ, INC. NEW YORK - by EMIL G. KELLER一书的评论及内容)。事实上,纽约E.莱兹公司曾经经销德国莱兹公司的徕卡相机,并为其经销的徕卡生产配套镜头(图12),少量配有WOLLENSAK VELOSTIGMAT镜头的徕卡套机包装上均有E. LEITZ, INC. NEW YORK字样,如今已十分名贵。不过,E.莱兹公司更多地是生产对应各种画面尺寸的摄影镜头(以画面尺寸标称的镜头定义在标准镜头范畴),比如2英尺(有效像场的底片对角线尺寸)相当于标准135画幅,故此,一些相机生产厂家会订购WOLLENSAK VELOSTIGMAT 2INCH镜头作为35毫米相机的标准镜头,笔者手里这款镜头就是此类产品。当然,代工方提供的只是装备了可调光圈的镜头组,预留M30罗口,为此,生产Clarus MS-35的厂家需要另外加工一个带有调焦功能的接环与镜组匹配。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相机生产厂可在确保较高光学素质的前提下降低镜头成本,缺点是调焦环上的字体与镜头上的字体(如光圈)不一致,镜头上的字体更为规范,相形之下,这个铝制调焦环的整体做工也不及镜头和机身,说明调焦环也是外加工产品!

笔者对配套的WOLLENSAK VELOSTIGMAT镜头抱有极大兴趣,这只美观漂亮的加膜镜头镀层呈现蓝紫色,有些像氟化镁镀层工艺,镜片看上去非常清透,毛屏成像效果令人振奋,比照原东德卡尔蔡司50毫米同级镜头不相上下(图13)。为此,笔者将这枚具有9叶片彩虹光圈的镜头(图14)嫁接在宾得Q机身上,获取像场中心1/2.3英寸影像,其色彩还原与像质果然表现出色(图15)。由此可见,Clarus MS-35相机当时的确定位在相对较高的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不过,由于操控性能较差和快门精度不高等原因,Clarus MS-35相机在市场上并不叫好。

其实,笔者原本想用Clarus MS-35相机进行实拍的,故对该机快门进行过精度测试,以获得必要数据,便于拍摄时修正偏差。不过,测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虽然历经几十年使用磨损,但与同时期产品如1950年的徕卡IIIf或是GAMMA-II相机(《摄影世界》2013年1期)相比,其精度至少是精度耐久性方面差距甚大。测试数据如下(表1):

鉴于测试数据与标准值之间偏差过大,笔者只好放弃实拍想法。当然,如果真想使用这个半古董相机的话,需要做一次深度保养,并重新调整。即便如此,Clarus MS-35的输片机构也不大好用,其收片轴直径只有9.5毫米,加之锋利的金属牙轮和快门揿钮兼顾回片钮的问题设计(指个别135相机的快门释放钮兼回片钮,这种设计存在不合理性,容易造成机械故障),胶卷被撕裂卷破的可能性极高,尤其严寒地区更是如此。这可能也是Clarus MS-35当年不太被市场认可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Clarus MS-35相机优缺参半。而今天“回眸”去看这些不太成熟的工业产品,即便存在致命的缺点,在它停止使用后也不再是缺点,我们称它“缺陷”,而缺陷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这就是历史。因此,存世的Clarus MS-35作为美国相机发展的一个实物档案,有它自身不可替代的物证作用。

顺便提一下,笔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查阅了许多资料,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发现Clarus MS-35之前或之后的其他135机型,在CLARUS CAMERA MFG.CO.产品中大有孤芳独艳的感觉。当然,Clarus MS-35相机尚有版本上的不同。也许笔者未能找到正源,如此还望读者见谅。不过,总的来说Clarus MS-35在美国经典135相机中算得上是性能指标相对较高的产品,加之风格独特,故而也成为一些相机收藏爱好者的钟爱。同时,该机虽有一定存世量,但较Kodak、Argus产品而言却是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