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为街猫代言

2013-12-29 00:00:00Micros石松
摄影世界 2013年10期

“如果每天都可以遇见猫就好了”,这是香港摄影师Micros写在自己新浪微博“城市猫风景”签名档里的话。对于Micros来说,可以每天在城市里与猫相遇,是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事情之一。Micros从十年前便开始拍摄街头的猫,近两年更是将拍摄街猫作为每日必修的功课,并且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坚持每天更新,把这些猫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Micros在他的个人网站“捕猫捉影”中写道:“我拍它们的模样,也拍它们吃、喝、玩、睡与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它们的生活。它们也许渺小,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及所展示的生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事实可能是根本没人会去想象)。一个一个小故事,每天也在近在咫尺的角落中不断上演。”

街猫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中,它们依赖着城市,但有时却又要承受城市带给它们的伤害。看了Micros的照片,也许你会发现,有关这些家伙的故事,远比你想象中的丰富。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持续拍摄街猫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灵感?

2001年在报社当上新闻摄影记者,度过了最难适应的头半年,慢慢懂得把握时间和放松心情,开始拍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街拍。我喜欢走陌生的路,喜欢钻小巷,发现城市里住着很多猫,于是就拿起相机拍猫,起初只是拍下街猫可爱的样子。观察久了,接触多了,我开始留意相关的事情,比如说它们和身处环境的关系,它们被忽视甚至被伤害的一面。

言语很难让讨厌街猫的人接受它们,既然我的专长是摄影,那何不通过照片讲述它们的故事。如果可以让人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十秒,它们的机会就来了。

你是如何拍摄这些照片的?

拍摄街猫,我是抱着随缘的心态。每天都期待遇到精彩或是从未遇见过的情景,但心底里知道,这完全是碰运气,没法准确掌握,也不要尝试去控制和干涉街猫。唯一可以令机会增加的,就是走出去,主动用脚步去碰运气。拍到很好的照片是奖赏,拍不到也没问题,简简单单拍下很平凡的照片也可以。

有时候,远远就看见有猫,而且跟身处环境构成有趣的画面,我就先想好应该要站的位置,轻轻地走过去。遇到十分喜欢的情景,心中会想“就是这个!”兴奋之余又要保持冷静,不能因动作太大而吓跑了街猫。

拍到了当然高兴,错失了的其实更多。简单来说就是放松地去探索,遇上了就要好好把握。失误会随之而来,不要删除甚至记着它。对我来说,拍街猫就得要预备错失很多精彩的瞬间,错过了下次就要更加努力。

拍摄以外,放下相机用心去感受,假想自己是街猫,会更加了解它们。我试过在冬天一个很冷的晚上,用几块纸壳围绕自己,独自在街角过夜。冷风从空隙吹进来,我蜷着身体想去睡,但又怕被野狗或者坏人盯上,身后的墙提供了仅有的安全感。

在你的照片中,我们看到流浪猫出现在城市各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既有舒适闲散的一面,又有看起来过得很艰苦的一面。它们的普遍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你说得对,它们往往有两个面。

普遍来说,这些猫大都会选择远离人车的地方,走到后巷、小径或者公园里去,其中一些地方充斥着污水和废气,比如生活垃圾的弃置区。有些朋友觉得街猫都很脏,其实它们只是被迫在脏的地方生活,而那些地方是我们人类弄脏的。

但猫天生就很懂得苦中作乐,空地上一块板一块布,它们就可以快活地睡上半天。它们善于利用环境细节,随遇而安。我也不知道它们有没有“生活艰苦”这个概念,总觉得它们只是单纯地要活下去。

你觉得猫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流浪猫身上有怎样的共性?你最喜欢这些猫的什么地方?

上面已说到,它们的随遇而安是我很佩服的,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个。

另外就是顽固。要做的,总要做,即使暂时阻止它们,它们一有机会仍会去做。例如你不能阻止一只猫去磨爪。

而每一只猫,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跟我们没两样。

有一年,我经常走到车站附近的一座庙去看猫。小小的地方,是一个有20多只猫的“猫王国”。我在那里见证了“国王”的崛起,看见它凭勇气、力量和智慧守住领土,打退入侵者、避开野狗的攻击。“国民”之间的关系也很有趣,某某跟某某是冤家,不时口角,继而动武。但外敌当前时,家仇就放到一边,共同抗敌;另一个某某是马屁精,长辈巡逻时它总要跟在后头,总想要为“国”出力似的,但独自面对敌人时就只懂拔腿逃,其实胆子很小;又有个某某辈份很低,却是唯一一个可以让“国王”屈服的家伙。

还有很多很多无聊的生活小故事,和它们一起看树上的鸟,一起静静地享受秋日凉风,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跟它们一起发呆也很有意思。

这些猫对人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觉得城市与猫有怎样的关系?

猫对人的态度其实反映出人对猫的态度。

香港的街猫,大部分藏在城市的边缘,不习惯与人接触,对人类产生好奇甚至恐惧也很正常。如果碰巧被人驱赶过,戒心就更加重,老远看见人就闪走了。又有一些,看惯了人,只要不越过底线,还是相安无事的,大家就一直保持某个距离生活着。很少数的,天生就不怕人,又或者随时间对人建立了信任,会主动向人类示好。

街猫现在已是城市的一部分。它们隐身在城市建筑之中,一代一代繁衍下去,为城市带来生机。远如一些欧洲国家和城市,希腊、罗马、里斯本等,近如国内台湾地区的猴硐和淡水以及泰国,都是一些对猫友好的地方。猫点缀了城市,在硬生生的无机建筑之中补上了有机的元素。

站在猫的立场上,你觉得它们对于生活的这个城市会有什么看法?

它们大概对城市既爱又恨。密集的建筑对它们来说是掩护,提供了隐蔽的藏身空间,避风避雨避野狗。如果没有好心人定时提供食物,要在餐厅后门或者垃圾站中觅食也不用走太远,街猫也惯常在食物来源附近定居。如前所说,它们在恶劣和舒适的环境下,都同样能令自己过得开心。

但是猫也很容易跟人类出现磨擦。当猫的数量日渐增加,大小便和叫春等问题就会招来居民投诉,香港人甚至要求渔农自然护理署派人把猫抓走。近些年来,香港七成以上被抓的猫最后都被人道处理。被捕的街猫要面对陌生、恐惧和死亡,这些都是投诉人无法想象的。

现在香港有什么帮助流浪猫的机构?它们在做些什么?

社区动物的数量一直难以准确计算,就我个人的经验,不少地点在通过“捕捉、绝育、放回”(Trap Neuter Release,简称TNR)方式,慢慢将“猫口”控制在低水平。

但毕竟“猫口”实在太多而且有流动性,整体而言社区中仍有不少流浪猫,潜藏着很多人猫冲突。就社区动物的福利而言,政府基本上是执法者,除了捕捉和人道处理外,没有太多实质行动,至少,香港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和认真推动TNR。

不少民间组织尝试填补这个空白,组织执行TNR计划,提供收留、领养和医疗等服务,其中以香港爱护动物协会最具规模。群猫会、Midlevels Street Cats Colony、南丫岛动物保护组织、保护违弃动物协会、大澳流浪猫之家、终身庇护动物慈善组织和流浪猫屋等也比较有名。

这些机构的建立、筹资、照顾猫的日常饮食及清洁、医疗等资源都相当紧缺,难以追上街猫的繁殖速度。所以,近年宣传教育和政策改善的声音日渐受重视,希望在源头下功夫,减轻对后期补救工作的需求。

通过这么多年坚持拍摄街猫,您有什么收获?

首先就是真的拍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品。因为摄影更加了解街猫的状况后,加入了义工行列,促成了以后的收养。现在家中长住的两只猫,就是从渔农自然护理署手上抢过来的。而街猫也给予我一个目标,就是要想办法帮助它们争取应有的权利。

您觉得人和猫应该如何和谐相处?普通市民可以为它们做些什么?

最基本的就是尊重,认同大家地位相等,同样可以分享社区资源。有了这份尊重,人们就会在遇到冲突时首先思考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享用的一切,包括房屋、食物、衣服和日用品,都消耗自然资源,自然界大抵没有得到补偿。

所以如果今天有小动物在你家附近定居,大家会不会主动给它们食物、帮它们清理一下大小便、放几个箱子给它们避风雨甚至为它们做绝育手术?会不会用行动去解决问题而非投诉甚至捕杀?我也理解并不是人人都爱猫,但是至少都应该给街猫留一点生存空间,做些事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动杀心。

在另一个层面,想养猫的朋友能不能以领养取代购买?有没有在收养前认真考虑自己能力和家人感受?可否确守承诺不遗弃它们?打破无序繁殖和减少弃猫,对整个局面多少会有帮助。

您希望通过您的照片传达什么?您觉得达到目的了么?

终极目标,是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人类自身对世界的影响,让街猫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但愿我的照片可以作为街猫自白的平台,先吸引大众的眼晴,再去引发人们的思考,为概念的论述开一条路。

2012年我举办了首个公开展览,让作品直接面对公众,也确实有观者因此对街猫的生活感同身受。现在离达成目标仍十分远,但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