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四人帮”不久,萧平陪着长影的导演陆建华游览昆嵛山,在泰礡顶上,他健步登上了标志墩,边说:“满足虚荣心,当胶东半岛最高的人。”说这话时,完全没有文学的思考,更没有“比较”的含意,只是不假思索第“幽他一默”。但是,近三十年过去了,萧平以他的人品和业绩启迪人们深思:这是不是一句箴言?
在山东文坛上,萧平有着不争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曾是省作协的副主席,而且,主要因为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同时屈指可数的“教授作家”之一,还是独具文化品位的“学者作家”。在众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浓郁“书卷气”,是他人不可企及的,加之他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令他在山东文坛上德高望重。
1997年,退下来了年已七旬的宋萧平主编了一本书——《中国历代人物轶闻趣事大观》。在这本书里,他写了一篇很长的序,对抱济世安邦之志的知识分子如数家珍;而又特别欣赏他们的放达和幽默。这是不是作者的“性格侧面”,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放达和超脱确实有口皆碑的。他是真正的“低调”,尽管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驰名文坛,却半个世纪不知“炒作”为何物。文坛是不乏嘈杂的地方,但是,无论是鼓噪还是热闹,乃至大打出手,都与萧平无关。他从不介入任何文坛纷争,无论是明争,还是暗斗,他都我行我素——搞文学,远文人。然而,他却博得了山东作家“整体的尊敬”。只要是文学圈里的人,没人说一句微词;哪怕有些许的不逊,都会引起共愤。在当今文坛上,能够到达如此境界,真是“硕果仅存”了。
一
萧平是写短篇小说的。他几乎没有长篇巨著,唯一的长篇小说《宁海沉浮》还是与他人合作的。短篇也不多。“从不以作品数量众多而自乐”。但是,质量却很为人所称道。不说篇篇皆精品吧,也得说佳作如林。萧平出手的作品没有败笔,这一点足为当代作家的楷模。
《三月雪》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党委书记周浩之口,不无感伤地叙述了一个悲剧色彩甚浓的故事。一个忠诚的女共产党员刘云,带着女儿小娟(李淑娟)去开辟新区,壮烈牺牲,与先她而牺牲的女卫生员,一起埋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三月雪”树下。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萧平却不肯做正面淋漓尽致的描写,而是将腥风血雨推向了“背景”。写出了战争年代锤炼的人情美;写出了代代相传的历史必然性。正是烈士的牺牲换来了一部青史上永恒的“三月雪”的香气。
作品在艺术上是匠心独具的。在众多的写革命军事文学的作品中,另辟蹊径,精于结构和剪裁,加以带有“美丽的忧伤”的叙述,令小说当之无愧地成为艺术精品,表现出众多作家所缺乏的“书卷气”。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书卷气”随着后来的《除夕》、《一天》等一系列小说,真的是越积越浓,几成晶体,莹莹发光且又馥馥喷香,终于形成了萧平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所有的评论家几成共识:萧平在追求着另一种格调的美。
“文革”前他的短篇小说结集为同名的《三月雪》。这本书在1979年重新出版。萧平在《后记》中写道:“1971年全国高等学校复学后,《三月雪》又被挑出来,当作‘糖衣裹得最厚的毒草’,反复加以批判。一时影响所及,《三月雪》在一些高校中文系教学中,成了毒草标本。”这个“糖衣裹得最厚的毒草”“版权”属于山东大学工宣队,富有戏剧性的是:那个工宣队的头头与萧平同居一室,竟然不知“老宋”即是萧平,就当着萧平的面大讲特讲如何组织在校学生搞大批判的经验。我曾经问萧平:“你当时如何?”他立即反问:“我还得向他请罪不成?”同时眼里射出了蔑视的光。那光近乎狷傲,与一向的和蔼慈祥大相径庭。让你明白什么是“作家的自尊”。他“真理在手”呀!
打倒“四人帮”之后,萧平在沉默了13年之后,“井喷”式地发表了《墓场与鲜花》、《驼迹》、《寂静的黄昏》、《光荣》、《雾雨》、《小年夜》等一批短篇小说。其中《墓场与鲜花》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是当届获奖作家中唯一的山东作家。
“萧平还是萧平!”全国惊叹。作品中的陈坚与朱小琳,把逆境当成了人生阅历,将人生经历上升到哲理的层次,既不再看着是遍地鲜花,也不认为到处都是坟墓。而是在无路可走时决不万念俱灰,反而以坚定的爱寻找着人生之路,搀扶着奔向未来。人性之美,登峰造极。艺术风格,臻于完美。萧平自觉地美学追求,让人叹为观止。
作家是不退休的。在他卸任烟台师范学院院长之后,很多人都认为他已经功成名就,该“封笔”了;岂知他却接二连三地发表了《翡翠鹦鹉》、《春闺梦》,写《春闺梦》时已经75岁了,堪称宝刀不老。不过,晚年了。写自己爱写的,放松了,尽情尽兴地写,也就更加文笔老辣,风格成熟,闪闪发光了。
二
萧平的儿童文学作品与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比肩,难分伯仲。它是中外驰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1954年推出的《海滨的孩子》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中外儿童文学的精品。多年的海滨生活积累给他的笔端灌注了盎然的灵气,仅用半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没有虚伪造作,没有勉强涂上去的政治色彩”,却有着永恒的生命力。因为它浑然天成,写出了农家少年的纯朴和灵性;而且农家少年又是生活在海边的,所以还带有大海的空灵,飘逸着海洋的神韵。
自此,萧平给了我们一个儿童形象系列,组成了一个儿童形象画廊。有人概括成三代:李淑娟(《三月雪》)、于文翠(《于文翠》)是第一代,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锁柱(《锁柱的星期日》)、拴儿(《除夕》)是第二代,已经接班成为生活的主人;刘波(《夏夜》)、女大夫的“小女儿”(《一天》)是第三代,即将走向生活的后备军。三代儿童都在健康成长沐浴着阳光,焕发着“美”的光彩。
萧平的儿童文学在美的追求上与冰心相通,尽管少了点忧郁,但仍旧把“爱”奉为圭臬,绝不肯让孩子们的心灵被仇杀之类所污染。
《海滨的孩子》虽然半天呵成,但是问世维艰。发表之前,他被迫按照编辑部“加强思想性”的要求再度做了修改,包括“两个孩子对反革命斗争的情节”在内。“但修改了几次都改不上去,而是弄得不伦不类,最后只得按第一稿的样子勉强发了。”
一个28岁的年轻人,居然能够不赶时髦,这需要何等勇气!这样说明,萧平在走向文坛的起点,就有着自己的美学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又是那么自觉、那么执着。
《海滨的孩子》终于连续获奖了。在全国儿童文学首届评奖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日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了一套儿童文学精选,我国入选的唯有《海滨的孩子》。
当时盛传萧平要在烟台师范学院建立我国唯一的儿童文学研究室。消息当然令人鼓舞,但却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原因不得而知,是不合时宜?还是不合体例,但大家深信:萧平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永远被人铭记的。
三
萧平是个业余作者。他的钟情写作,既不是职务行为,也不是谋生手段,更不是“敲门砖”。因为他是教授,而且是造诣很深的教授,所以才能坚持半个多世纪的业余创作。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教授作家”之一。
他发表过美学、文学论文数十篇。远在近五十年前就在刊物上连载过专著《写作技巧初步》。他精通外语,有翻译小说《最小的》问世。他是恢复职称评定后山东省首批教授之一;作为学者,他的学术视野十分广阔,为一般的教授望尘莫及;作为作家,他成绩突出,更让“冬烘教授”们甘拜下风。
萧平决不锋芒毕露,会议上发言也寥寥数语。然而,就这寥寥数语却常常令与会者受益匪浅。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萧平侃侃而谈“科普创作”。两大流派是如何的针锋相对,提到那么多洋人的名字,真是如数家珍。所有与会者讶异不止:真想不到萧平对科普创作、科幻小说都如此了如指掌。还有一次谈到了名著改编,他由《红楼梦》的改编讲到了电视文化的属性,真的是高屋建瓴,让与会者如聆纶音,赞叹遇到了“真正的教授”。
他在退休之前是烟台师范学院的院长,尽管在全国高校里是他率先倡导并身体力行开设了美学课,却未必亲自出马去辅导学生的习作。然而,有这样一个著名作家当院长,却无疑创造了一个浓郁的创作氛围,在他供职期间,出现了一个“贝壳”文学社,内中有后来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炜和矫健等。
四
萧平的晚年,过得真是潇洒!
他仍旧笔耕不辍,但却写自己爱写的。《三月雪》由他改变成电视剧播出之后,诱发了他“触电”的“雅趣”,他把姑息之年发表的《春闺梦》又改编成20集连续剧,邀请同行“会诊”,帮助出点子修改。
他仍旧编书,不过也是“雅趣”横生。一本《中国历史人物轶闻趣事大观》是他与读者共同的精神享受。
他当然要发挥余热,而且确有余热可发。烟台有一个全民参与的评选项目,2004年开始,每年评出“感动烟台”的年度人物。萧平好几年都是评委,颁奖现场面对刁钻的问题,他才思敏捷,应口而答:“奉献精神是永恒的。”
老年俱乐部里不时出现他的身影。他跳舞,舞姿优雅;他下棋,是围棋高手;他唱京剧,大有程派的的风采。休闲生活丰富多彩,像他的一生,在最后的一站,也卓尔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