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后面北山上蓊郁幽静的校园尽载着烟台师院的沧桑历史,绵延着烟台师院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片青山绿水孕育了众多卓尔不凡的前辈学者,宋萧平院长便是其中闪耀着奇光异彩的一颗。如今已是杖朝之年的他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教授作家蜚名于文坛和教育界。
半个世纪以来萧平一直辛勤地耕耘在文坛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享誉中外,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海滨的孩子》、《三月雪》等儿童文学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至今读来仍然回味无穷。这位曾位居山东省第二届作协副主席之位的可敬教授、作家以其清新不俗的文学作品、诲人不倦的学者品格影响了众多的学子、作家、读者。他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不仅是一位文采斐然、追求人性真善美的作家,还是满腹经纶、育人有方的教育家。萧平一直以教师自命,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一个业余作者。他很看重自己既教过小学,也教过中学,更教过大学的“全科”教师经历。
萧平于195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黄药眠先生研究文学理论和美学,在此期间和以后执教文学理论、美学课的过程中发表文学理论及美学论文数十篇,主要有《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艺术的特性》、《克罗齐美学思想批判》等。他还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参加了当时波及大江南北、声势浩大的美学大讨论,发表了《美感与美》一文,这篇文章作为美学大讨论中的一家之言被收录在《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三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中。在大讨论的总结中还特别提到了“萧平说”,但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形势日益严峻,因而其理论被束之高阁,未能广为流传。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开阔宏观的批判视野、不落俗套的见解学识使他成为了一位文学理论与美学研究方面的行家。上个世纪80年代,萧平在烟台师院讲授文学理论和美学课,他是当时在师范院校率先开设美学课的教授。在讲授美学课的时候,他反对僵化、教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和领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生,做生活的艺术家。也许作家的光环过于夺目,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作为文学理论家和美学教授的另一面,但他在文论美学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探索与成就却不容忽视,他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依然能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萧平对儿童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硕果累累,还作为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儿童文学的创作规律做了深入探讨。萧平在文化部召开儿童文学理论规划会议上的发言《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载于《烟台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对当时儿童文学的困境和出路发表过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在当时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着文学性不强、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提出儿童文学创作要摆脱教育的束缚,提倡从文学欣赏、审美接受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加以关注,提倡理论工作者要使儿童文学从为教育服务中解脱出来,要阐明文学的审美特征,正确叙述文学创作的规律,指导作者审美地把握生活和表现生活。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与儿童的阅读需求和鉴赏水平相距甚远必然导致的后果便是既达不到对儿进行社会教育的目的,也不能凸显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和独特性,其后果只能是儿童文学的凋敝和萎靡。在当时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尚为空白的年代,他率先对儿童文学做了富有学理性的界定,区分了文学性的儿童文学和娱乐性趣味性的儿童读物,强调以儿童为题材并且具有文学形式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儿童文学的发展似乎仍然没有走出为教育服务的怪圈,枯燥的说教、过度的高台教化姿态使广大少年儿童对许多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敬而远之。另外当今混乱不堪的儿童读物市场也在误导着少年儿童的阅读,儿童文学作品难以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于是为了获得了一时的视听快感许多少年儿童将目光投向了漫画、科幻、动漫、电子游戏,儿童文学的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作为理论家,从儿童文学审美接受角度,而不是教育目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和研究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首要原则。从审美的角度把握生活,适度运用儿童心理学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把握儿童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原则,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目前儿童文学的尴尬处境,也才能解决儿童读物市场的瓶颈问题。
萧平不仅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命运,还对整个社会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加以审视。在《文学、社会、理性——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对话》中他对新时期文学发展中非社会化和非理性化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倾向做了批判和辨析,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文学流派的批判态度。他批判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流派无条件、无批判的接受,远离社会生活和否认理性在创作中的作用等。但是他在批判的同时也对西方巧妙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予以了肯定,同时对浪漫主义思潮也给予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浪漫主义的长处在于它的新颖的题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瑰丽奇特的色彩,因此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浪漫主义的短处在于它的现实性薄弱。他指出不应该向浪漫主义要求现实主义的东西,更不应该因为它没有这样的东西就对它进行批评以至取消它的存在。这种认识显然是符合当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的,辩证看待、取长补短是对待西方文学流派的唯一正确途径,他辩证分析的认识方法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萧平先生对西方出现的一些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既不全盘肯定也不一概拒绝,而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中的合理性,对其合理的部分进行吸收借鉴。他认为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思想观点无批判无条件的绝对接受是导致当今文学发展中出现非社会化和非理性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完全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注重内心和无意识的艺术创作倾向,他很重视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在艺术技巧方面值得借鉴的做法,如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多层次结构、反讽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调将其为我所用不仅能够促进作品的艺术表现,还能让自己的构思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艺术技巧的认同和借鉴并不意味着思想精神一致和同步,盲目地照搬别人的东西,那样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超过艺术规律限度的借鉴只会导致我们民族传统审美习惯的丧失和文艺创作的随波逐流、千篇一律。“无主题、无情节、无人物”的荒诞创作只会让中国传统文化失去本真,让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文学误入歧途。有鉴于此,他坚守自己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品格,从不为外界的热闹和流行而迷失自己的方向。
萧平强调在文学艺术中的审美作用。他不拘泥于当时具有权威并被普遍接受的形象说,毫不留情地予以驳斥,他认为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不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在于审美地掌握和表现生活,艺术的方式也就是审美的方式,其掌握的内容便是生活中的美。因为形象不能将文艺同其它意识形态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恰恰只有通过审美方式的情感性、独特性、具体性才能将艺术与科学区分开来。在这里他对形象说理论指导下出现的文艺反映现实中一切现象的流行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探析和颠扑。在他看来艺术不仅应该表现人的美、生活中的美,还要有被“征服”的丑,这就拓宽了文学艺术表现的范围,文学艺术得以获得更大的艺术舞台自由地展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百态。在谈及艺术审美的特殊性时,他强调了与审美主体的感受、艺术个性的联系,这表明他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开始注重文学主体性方面的研究,同时又注重同审美客体的真实性之间的统一。
萧平在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不囿于在当时的社会氛围,对唯心主义美学、各种机械唯物论及其庸俗化的解释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他们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证。还在美学方面就美、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的《美感与美》一文中他表达了自己对美、内容和形式关系等一直以来充满争议的问题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美就是生活中那些真的与善的、具有合乎规律的具体形式的、能够引起人的情感活动的东西。在谈及美感时,他认为美感的对象不是感觉的对象,除了感官接触的事物,还包括人头脑里的各种表象,而表象的根本来源还是客观事物,这就从根本上驳斥了唯心主义认为美在主观的观点。他将实践作为自己美学理论的基础,把美学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对于今天的美学构建而言是无疑是有益的,对于八十年代实践论美学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美学讨论中他与其他学者不同的地方是,他没有将美的阶级性绝对化,反对美的共同性,而是将是否承认现实中有美作为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分歧。这种标新立异的观点在当时学术高度政治化的时代语境中,在审美差异被夸大,共同美感遭到敌视和否定的情况下,显然是难能可贵的。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他又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时候内容寻求形式的表现,有时却又是形式唤起了内容,形式和内容本身具有结合的必然的内在的条件。在五十年代中国文论强调内容决定形式,艺术创作准则僵化的时代环境里,他的这种观念显然不无新意。他对于美的认识、对内容和形式之间关系的观点显示了他开放、兼容、辩证的研究追求,契合了当代美学的发展潮流。
萧平对美的执着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和美学理想付诸于实践,从他的文学创作到教育实践再到对文化事业的关注,无不透露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美学追求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他将西方世界里注重个人情感意识的追求借鉴过来,和同时代作家相比,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多了一分人性、人道的悲悯深沉、情感世界也多了一分微妙的体验,也就在这样的借鉴和融合中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萧平还将他在文论美学中的美学追求嫁接到了文化领域、艺术领域乃至大文化领域中,融入到文化建设上来,近年来,他屡屡为烟台市的文化建设进言献策,在谈及烟台的文化发展道路时他曾经说:“任何文化都来自于人民生活,并在文化作品上体现真、善、美。无论是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大文化领域,真、善、美的标准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被抛弃和削减。‘真’应该是真实、带有情感地反映现实生活;‘善’应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美’应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他深深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于高楼大厦的璀璨辉煌、不在于艺术形式的争妍斗艳,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应接不暇,真正能提高人们个人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是具有真善美性质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形成。此外,萧平以大文化的视角高瞻远瞩,他认为发展文化就不能局限于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作为教授作家的萧平,他没有局限在自己的创作领域,没有囿于文学艺术这个狭隘的小圈子,而是高屋建瓴地审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这也显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对于一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萧平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不仅成就了他的创作风格,而且为当代美学和文论的发展提供了积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