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视域下的文学济南

2013-12-29 00:00:00李廷婷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年3期

一个地域的文化就像一块土壤肥沃的土地,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从《诗经》的《大东》篇算起,几千年来,济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辞采斐然的文学篇章,汉魏时期词赋经世,唐宋元三朝更是名家辈出,尤其李清照和辛弃疾,更是把济南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高峰。近代以来,关于记录济南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除了刘鹗的《老残游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及其它零零碎碎的诗歌散文之外,似乎是很罕见的形成了一段文学空白。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山东青年作家常芳创作的大量关于济南的小说作品,不但填补了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济南的空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时间意义、空间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济南。

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形态。常芳深深地喜爱着济南这座保留着传统文化意蕴的城市,同时又将这种对济南文化的热爱转移到了关于济南的文学作品中。她的小说除了在语言、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方面技巧已经很娴熟之外,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她构建了一个文学意义的济南,记录了一座城市的理智和情感。她以细腻柔情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文学意义的济南,凭借其史诗性的文学结构、宏大的地域性题材来展示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人文情怀和精神特质。读常芳的长篇小说,透过时间和空间这个浓缩的窗口,我们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变化以及一代代人的命运,看到了色彩生动、人文情怀浓郁的老济南文化以及仁义乐观的老济南人。常芳的中篇小说,无论是写底层民众生活的困境、精神的达观还是城市精英物质生活丰裕下心灵和精神的困境,都细致入微地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人文情怀的温情画卷。

时空意义下的文学济南

爱、理想、时间、美、故乡等等永恒的话题是文学的母体,在常芳的长篇小说《桃花流水》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作家在审视时间流逝中人的命运的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与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反思。这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桃花流水》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于百年济南的文学性想象,在济南的时空中讲述济南人的故事,传达济南人的人文情怀,构建了一个关于济南的文学场。《桃花流水》所表现的文学济南,一方面体现在小说的时空场域,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意义、自然意义的老济南;另一方面小说重视个人与时代的关联,展现历代济南人所具有的担当、仁义、知足常乐等文化传统。小说将主人公厉崇熹难以泯灭的生命记忆与济南的时空以及文化特征相联系,通过个体生命对于济南的情感和心灵的沟通赋予“文学济南”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常芳重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联,所以在小说整体设计上特别重视这一点。《桃花流水》的时间性体现在小说的时间跨度很长,描写祖辈几代家族史,以及整个国家的民族史。这三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讲述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发展史,而一个家族又是民族的缩照,间接地折射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桃花流水》这部长篇小说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28年一直写到2008年,整整跨越了八十年的时间。通过这八十年的时间,不但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个人的命运,而且也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被完整的还原出来。

小说共有八章,每章讲述十年的故事,几乎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以描述济南的春天展开的,从1928年的“故事的开始是在这一年的春天。护城河边的几株桃花落尽了芳菲,挂上了毛茸茸的青桃子,沿岸的一排洋槐树就开花了……”①到最后2008年“护城河边上的桃花一开,热热闹闹的春天就又来了”②。虽然写的都是济南的春天,都是百花洲的春天,但似乎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济南的春天也随着时代和人物的命运而变化。春天是希望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但是春天又是短暂的,就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长大或者是变老、死去,正所谓物是人非,“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作者将小说中的景物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她们就像是参照物一样,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八十年里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人物的命运历程。

小说围绕着厉崇熹的个人命运讲述了整个家族以及与这个家族有关系的几代人的命运,通过家族史来还原历史,而非正面的讲述历史。通过个人的命运,写家族的命运,进而写城市的历史和民族国家的历史。小说开始就写了时间跨度最大的生与死,厉崇熹的降生与他爷爷的死亡,这样的写法更能让人在生死之间感受到时间的力量。随着时间的跨越,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都是与历史变化分不开的。厉崇舜在1937年的时候跟着共产党打日本鬼子去了;厉崇熹1944年参加抗日以及国共内战;1958年讲述了木头被打成右派;最后三章交代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厉崇熹一家人的命运。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命运史,间接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国兴则民昌,国破则家亡。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发展贯穿在人物命运中,在历史的细化中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性和文学性。

除了对于济南的时间性描写,文学作品离不开文学空间的描述。常芳的小说中还有大量的关于文学济南的空间描写。空间性的文学济南,既表现在自然意义的老济南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又有着抽象意义的人的生存空间、精神空间的寓意。在一篇创作谈中,常芳自己说:“我要为这座城市写一些东西,我来济南生活已有十五年之久,所以与这座城市感情深了,关心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时刻关注它的现在与未来。大明湖的扩建,普利街的拆迁,工商河的清淤,每一条小巷的改造,文物考古,甚至路边的花坛苗木,英雄山上的松树,大明湖里的游鱼等,我都觉得从心底热爱它们,这样说似乎有点矫情,但是确确实实是,这座城市的一切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中,它们使我的小说生动起来。”

在自然景观方面,千佛山、百花洲、英雄山、趵突泉、大明湖、鹊山、华山等都是常芳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意象。特别是《桃花流水》里的百花洲,已经成为小说中隐藏的主角。小说中的每一章节都会写到百花洲,写每一春天百花洲的变化。除了自然景观还有人文名胜古迹以及老济南的人文传统和建筑、美食、文化市场民俗风情。百花洲边上的基督教堂、将军庙的天主教堂、文庙以及凤凰山花鸟市场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意蕴,构筑了属于济南特有的人文价值体系。

重新“发现”济南之美

除了时间和空间视域下的文学济南,常芳还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济南。《桃花流水》已经给我们描述了老济南传统文化“仁义”、“担当”、“知足常乐”的精神,如此温情化的文学济南不仅体现在她的长篇小说中,她的中篇小说更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温情化的济南。

常芳关于文学意义济南的中篇小说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大量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表达对无助的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同情。虽然是写苦难,但是作品却始终洋溢和体现着不屈服于苦难的乐观精神和底层民众坚韧的毅力,如《芳邻》、《一日三餐》、《一个人站在高高的云端》等。另一类是写城市精英的精神困境,情感的困惑和心灵的空虚寂寞,如《请让我高兴》、《鹤顶红》、《阿根廷牛排》等。无论是写底层民众还是城市精英,常芳笔下的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人物身上寄托了老济南的传统文化意蕴,比如慢节奏的生活,比如担当、仁义和知足常乐的文化追求,以及批判意识、现实关怀等等。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常芳笔下的底层生活困难的人们,虽然在物质上是贫穷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将快乐放大,同时又互帮互助将个人的痛苦最小化。《一日三餐》讲述了下岗工人唐光荣和妻子留香的故事,唐光荣和留香都是这个城市的下岗职工。小说中作者描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她精心捕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早上都晚上,来这里消磨时光的孩子络绎不绝。天还不亮,吊嗓子和喊山的声音已经在山上的树林子里,在那些枝叶间荡来荡去,此起彼伏了。再晚一些时候,跳各种舞蹈的,吹拉弹唱的,打太极的,打扑克的,踢毽子的,扔沙包的;看别人跳舞的,听人吹拉弹唱的,围着观看各式太极剑太极拳的,老老少少,就各种鸟儿一样,这里一群,那里一伙,占领了一片一片的树林子,一片一片的阳光和树荫。”③虽然这些身处底层的人,在物质上不是富有的,但是他们却能够苦中作乐,知足常乐,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作家在这些琐碎细小的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这一群无论生活多么贫困都不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荒芜的人是赞美的,这也表现出了她在小说写作中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关照。或许就跟作家在作品中说的那样“同样一条路,不同的人怀揣着不同的心思走起来,它的长度也许是会不一样的”,④“绕到另一条路上走了,那就安心地去看另一条路上的景物。想明白了,就会觉得每条路都有每条路自己的风光和看头。”⑤这两句话是小说中人物的话语,又像是作者对读者说的话。

小说《拐个弯就到》可以看作是《一日三餐》的续篇,小说继续讲述唐光荣一家的生活。这篇小说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虽然底层民众的物质生活很苦,但是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坚强乐观、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从下岗工人唐光荣、大个子,到老实本分却又命途多舛的刘衡;从免费教人跳舞的留香,到穿着军大衣在烈士陵园演讲的老锁。无论生活多么贫困、艰苦,他们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拐个弯就到》是一篇有着老济南风味的市民小说,有着浓厚的文化审视意味,特别是对无助的弱势群体的深深的同情和理解。虽然常芳也是从寻常的“底层题材”入手,但是她不是仅仅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孕育了哲理性的内涵;在这个“快餐文化”风行的时代,人们都急匆匆的行走在人生路上,却往往忽视了身边的风景,忘记了自己通往终点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常芳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琐碎中重新“发现”了济南之美。

这两篇小说有两个寓意丰富的形象,一个是《一日三餐》中的苍鹰,另外一个就是《拐个弯就到》文章末尾提到的钥匙。翅膀受伤的苍鹰被唐光荣带回家疗伤,小说中特别介绍了苍鹰四十岁的时候重生的艰辛,这个故事不禁会使人想起萧红的《生死场》里人和动物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故事表面上是讲苍鹰重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赞美像唐光荣、留香这些底层物质生活不富有的人生的坚强,活的乐观的精神,在下岗之后并没有自我放弃和沉落而是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拐个弯就到》里小说有一段写到:“抽空的时候,你就做一把漂亮点的钥匙送给那个孩子吧,让他知道人生了病不过就是被命运暂时给套上了一把锁。但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就会有各种各样开锁的钥匙。”⑥生活在底层的这些民众在生活中总会碰到磕磕绊绊甚至是走投无路的时候,但是他们始终坚强乐观地面对苦难,寻找打开他们生活的钥匙。小说妙笔生花之处在于作者通过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描写济南的风土人情,以此传达济南人的文化性格,而且这种结合又是天衣无缝、自然而然的。

在另一篇访谈中,常芳自己也说过,我“在《一日三餐》《拐个弯就到》等多篇小说中写到英雄山下唱歌跳舞的人群,他们有老人,有孩子,有退休干部,有下岗工人,也有外来务工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简单的乐器,随便一点空间,但想唱就唱,想跳就跳。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你便无法不被感染,不去学着放下一切融入他们。”这正是济南独特的文化风景,体现了济南人的文化性格,既不墨守陈规,也不鲁莽草率,不大惊小怪,不三心二意;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常芳在其小说中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色彩生动的济南,和一个人文情怀浓郁的济南。一部小说,如若是在单单讲故事,必然会乏味的。常芳的小说不是这样,她将小说的“神韵”与人的个体生命、自然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将各个部分的精华提炼并融合。这种特色写作具体体现就如《桃花流水》,将济南的景、济南人的情、济南的文化传统等融入到文学济南的构建中,因为赋予其新意,而更有长远的文学生命力。

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困境

常芳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关注城市精英的心灵困境。应该说,这一类人在物质上都是富有的,不需要为了生计而打拼。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困境,为了金钱、为了权力、为了爱情困惑甚至迷失。像《鹤顶红》中的色彩调配师乙伊,《阿根廷牛排》中的边明古,还有《请让我高兴》中的唐娜等,她们大多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和权钱,但是她们却也有着各自解不开的烦恼。相比较于为了生存而困惑的那些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困境又是抽象的,难以衡量和把握的,就像一个虚无飘渺的影子时刻缠绕着他们。有人说,常芳的小说创作,有一种温润善良的真诚底蕴,而这种底蕴,却又常常具有直入生活的锐利和疼痛感,时刻警惕所有女性抒情的矫饰和虚假。

《阿根廷牛排》讲述的是边明谷、周乐以及夏扬的故事。小说围绕着历史学院竞争院长一事展开,玻璃宣传栏里被人刷新过的小字报,蔡琴突然宣布不参加院长竞争的消息,妻子周乐不停地催促竞争院长的压力,突如其来的癌症,还有情人夏扬温暖的爱恋。这一切都缠绕着边明古的生活,爱情、婚姻、权力以及疾病交织成一条网。小说最后边明古说:“六客牛排,相对于一头牛,它所占的分量无论多么少,都是精华。但是,这些精华的东西,无论它多么精华,又是永远无法与一头完整的牛相比”⑦,这段话暗示了边明古已经意识到生活有时候就是无处遁逃的,人要学会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不能因为暂时的权或欲而毁掉了整个生活。

小说从平常生活着手,从容不迫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开头结尾回环照应,叙事严密。边明古像是搭上一辆“出轨”的列车,边明古感受到夏扬带来的新鲜和独特的爱情,但是边明古搭上这趟“出轨”列车的时候却忽视了它要带来的各种麻烦和危险。边明古身患癌症,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思考是沉重的,他现在就是失去了方位感,不知道自己现在该行驶在哪条轨道上。边明古看见路边拿着剪刀修灌木条的两个女人,“两个女人手里的剪刀是不是就如同上帝?她们的手指握着剪刀轻轻地一晃动,旺盛的一节生命就在阳光里轻而易举地被断送了”⑧。人只有到了生命的危险关头,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也更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奶酪的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个生活哲理:人要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否则的话只能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鹤顶红》中色彩调配师乙伊似乎在寻找一份异于婚姻的独特的浪漫生活,但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又让她割舍不下。乙伊在充满诱惑和刺激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她既享受着婚外情的浪漫新鲜,同时又不想失去温馨的家,她的生活就像鹤顶红,“它诱人的,看似鲜艳温暖的颜色后面演绎着的,恰恰是荒诞、无耻与混乱搅拌在一起的剧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在忙着开公司,做生意,你炒股票,他非法买卖土地,你搞房地产,他卖官鬻爵,好像人人都风光无限,但心灵的煎熬呢?也许那些躲在袖筒深处不为人知的心灵的惩罚,早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形式意义的制度对人的惩罚”。⑨作者在写乙伊为了婚姻与婚外情的得失而迷茫、困惑时,既写出了物欲横流的“快餐时代”人们心灵和精神的迷失,又似乎在召唤人们回归传统的“慢”文化,用心感受充满人文情怀的色彩生动的济南。物质生活的脚步太快了,人类的精神文化被落的太远了,生活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平衡的重心。常芳的文学作品恰恰是在启发人们寻找被丢掉的传统文化,以此来丰富生活内涵。

关于城市精英的描写,同底层民众的描写一样,都是常芳构建文学济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常芳在这些作品中表面上是在写城市精英的心灵和精神困惑,实际上是呼吁人们不要丢失了济南人的文化传统。现实生活中,城市精英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赋予而增加了幸福的额度,反而是困惑、迷失、惆怅。相反,底层民众虽然生活很艰辛,但幸福感远远高于生活富裕的城市精英,所以老济南的传统文化意蕴,比如慢文化,担当、仁义和知足常乐的文化,以及批判意识、现实关怀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常芳自己对城市精英婚姻和爱情中的困境有着自己的解释,她说“陌生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信任正在成为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感叹咫尺天涯。”同时,她在这些反映城市精英的小说中描写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形象,被评论家形容为其作品正在“描绘人性自我拯救的路线图”。常芳在小说中多次提醒读者“再圣洁的人也要忏悔”,她认为教授、记者、律师、作家等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的良心,要对当下的社会道德滑坡负责,因为他们的代表性和导向意义不容忽视,所以,他们的自省和忏悔是重要的。

艺术探索与文化指向

常芳小说中有着鲜明的理想倾向,不动声色的现实批判和回归传统价值的思索,从《告诉我哪儿是北》到《你在木星上有多重》,无不显现出作家独立的价值判断与文本追求。常芳笔下文学济南的艺术价值最明显的除了上面提到了现实批判、人文关怀以及回归传统价值的思索等展现的文学审美性之外,还体现在将抒情性的语言、象征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戛然而止而又意味深长的结尾融入到文学济南的写作中。

抒情性的语言。常芳小说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强,细腻而绵密,从容而优美,充满了诗意。她在小说的行文过程中特别注意语言的锤炼,注重语言文字表达人物感情和表述事理时的穿透力。在《桃花流水》这篇小说中,她试图用文字创造一个充满意象的文学济南,尤其是风姿绰约的“百花洲”,更是在她不厌其烦的描绘中变成了济南的象征,淡定悠远,韵味悠长,返朴归真,给文学济南的构建增添了色彩。

比喻、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常芳的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不但书写了文学意义的济南,而且还体现了一个温情化的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济南。《桃花流水》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文学意义的济南,以及济南人的“担当”、“仁义”、“知足常乐”等文化特征,“桃花流水”呼应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意,历史的风云变幻、社会的沧桑巨变以及人物命运的扑朔迷离都在时间这条长河中随之而去。《一日三餐》中的苍鹰,知情懂义、还能重生,如同唐光荣和留香的生活,贫苦但乐观、有情有义。常芳在很多篇小说中写到文化市场和旧货市场,她说旧货市场的喻义就是传统文化。这些比喻意在表明人们似乎已经把真善美这些美好的品德都丢落在了古旧文化市场里,而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东西是需要重新弘扬的,要呼吁人们在道德上回归传统生活,无论科技进步多么飞速,无论社会生活多么光怪陆离,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不能抛弃。而道德价值观念细化在济南人身上,本身就是文学济南的一部分。《纸环》用纸环来比喻一代人的焦虑以及人生的困惑,可以说是十分精确的。摩比乌斯纸环,环环相扣,剪不断理还乱,就像是生活中朱节所代表的一类人那样,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爱恨情仇纠缠中,迷失了自己。《阿根廷牛排》中牛排和奶酪的故事其实是边明古自喻人生,要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否则的话只能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边明古正是陷入了困境,对家庭、情人、事业和生命都有着割舍,但是他却又无法选择、无处遁逃。

出人意外的结尾。常芳的中短篇小说都有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尾,在叙述的高潮处,故事往往戛然而止。有的评论家认为常芳的小说结构上,尤其结尾的戛然而止,似乎有着受欧美文学影响的影子。小说《鹤顶红》中写道乙伊和何大鹏枯萎的生活能如花一样再盛开一次吗?《纸环》里朱节则是选择了离开家,她给自己设计好了各种线路,但是最后都没有逃脱家里的阳台,接下来她又该怎么办呢?小说结尾似乎让我们想到了娜拉的出走,但是常芳笔下的人物究竟能否成功地走出困境,却是没有答案的。或许,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小说的目的所在。

常芳小说中所呈现的文化的困境,是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不能同步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常芳小说中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间接地反思历史之恶、追寻道德之善,这也是济南文学空间的一个极为重要和突出的审美特性。相对于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济南的生活节奏是相对缓慢的,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景。这也是常芳在小说中努力要呈现给我们的文化指向。常芳自己就说:“这种慢是一种文化的慢,是价值观念的一种慢,说深了应该是齐鲁文化根深蒂固的一个价值标准。既不墨守陈规,也不鲁莽草率,不大惊小怪,不三心二意;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拐个弯就到》和《一日三餐》中留香跳舞的英雄山文化市场、唐光荣及工友们下棋、演讲的小广场,都是济南乐观、坚韧、慢文化的一种象征。

常芳的小说犹如一块美玉,莹润温暖,如同济南的大明湖一般纳泉水百眼,于温润沉稳中显包容魅力。但是常芳在构建文学济南的小说写作中同样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当下城市生活的描写等作品大多专注于同一类题材和主题,因此略显出结构简单、题材单一的缺点。此外就是对于文学济南的描述有些篇章还不够明确,有些作品只有熟知济南的人才能够心领神会。但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之处意味着常芳的写作有着更大的延伸空间。

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正处于创作上的旺盛期和发展期,他们在见证这个时代,与时代一同成长。青年作家常芳也不例外,她对于文学有着自己的坚守和信仰。她曾说希望自己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一样,一根接一根地照亮世界,让阅读者在作品里感受到更多生活的美好和人生无穷的温暖。她描写济南的文学作品,不但填补了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济南的空白,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时间意义、空间意义和人文关怀的文学济南,她在作品中关于当下文化困境的思索以及执着的艺术追求,让我们看到了红红的火光,感受到了火柴的温暖。

注释:

①常芳.《桃花流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②常芳.《桃花流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9页。

③《上海文学》,2009年第4期,第36页。

④《上海文学》,2009年第4期,第29页。

⑤《上海文学》,2009年第4期,第29页。

⑥《时代文学》,2010年第7期,第84页。

⑦《收获》,2010年第2期,第57页。

⑧《收获》,2010年第2期,第46页。

⑨《江南》,2010年第3期,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