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出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基础教育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性格和品格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坚强面对各种失败和挫折。
人格的塑造需要各个学科的共同教育完成。其中,语文教学对人格教育的意义尤为显著。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增加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分量,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论语》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人人心德也。心中有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相处,不能离群而独存,互亲互爱,整个社会才能更温暖更和谐地发展下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从小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关爱他人,对于物质生活优越的独生子女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财富上的分享。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义者,应因地制宜,当做就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去做。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比。”义是一种形式,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做。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方法也不同。比如说,我们教育学生要诚信不要说谎,但是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医生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或者让对方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而对绝症病人说谎,这就是义。身为学生,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好年华,这是义;为人子女,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是义;作为社会一份子,尊敬他人,爱护生活环境,这也是义。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就能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不但要教授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更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样,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很多时候是以模仿大人的言行和处事方式来促进自己成长的。
智者,知也。明是非,懂曲直,有判断力,不人云亦云,有进取之心,晓谋略,知计算。学生对于现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要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不要小瞧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要多去了解学生最新的动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焦点,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去学习更多有益的新技能和知识。
信者,诚也。“信”字拆开,即为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实守信,这点对于基础教育很重要。曾子杀猪,已是家喻户晓的典故,孔子的学生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一开始是很守信的,尤其是同学之间彼此的承诺。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变得不够诚信呢?这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有关系,很多成年人不能以身作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温,谓颜色和也。意思是说脸色和善,待人态度温和。在成语中有诸多体现,如温文尔雅、温尔敦厚等。有些学生成绩异常优异,但是在与同学亲友相处的过程中却性格急躁,脾气有点冲。这种性格未来会对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教育学生真诚待人,教师不但要督促学生全面发展,也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良者,善也。即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没有爱和奉献的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学生多做好事,多关注身边的人。
恭,常常和“敬”出现在一起。“在貌为恭,在心为敬”,除对他人的态度要端正之外,更要对他人尤其是长辈尊敬。尊师重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不是流于形式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人们才会去珍惜身边已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也不应该摈弃节俭这一美德。从“光盘行动”等一系列宣扬节俭美德的公益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你会发现,不是人们品德不够高尚,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从小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意义重大。
让,厚人自薄谓之让。让字里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等丰富内容。从尧舜禅让到孔融让梨,蕴含了千古的美德。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就享受独一份的关爱,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多指导学生学习“让”,并从学习“分享”开始。如在教室成立一个小的读书角,每个学生自愿带一本课外书,存放在读书角,每人每次可以借阅一本书,而且让学生自己制定图书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诸如此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对培养学生的“让”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见,优良传统文化对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基础教育更好的结合到一起呢?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学开始。根据儿童心理学,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差。因此,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大家学到很多优秀的国学精品,引发了一系列学习国学的热潮。同理,一味的说服式教育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必须将教学形式多元化、多媒体化、多层次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可与多媒体教育结合,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视频,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双管齐下,让学生通过视频材料去学习。
国学讲座,学校可联系优秀的国学导师和学者,或者与当地图书馆合作,邀请国学大师来给学生开讲座,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更多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图书馆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前往参展和学习。
课外互动,可以通过话剧、朗诵比赛、情景小品或是故事新编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还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比赛。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能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基础教育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对学生性格和品格的引导和培养,教育事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