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参考》编辑部,不失时机地召开了“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在中小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又是一个或受冷落,或十分“花式”的教育,更遑论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本文试图对艺术教育做一点正本清源的工作,借以探索它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异同
艺术,是人类创建的一个庞大的文化领域,例如音乐、美术、戏剧、舞蹈、雕塑等,都属于艺术领域。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人对艺术知识的传播、感受与鉴赏的层面上,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技能。艺术教育在学校领域有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则开设艺术类课程。而美育则不同,它是培养人们审美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素养。二者有同,也有异。
相同点有二。
第一,两者都负有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的任务。
第二,两者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不同点有三。
第一,艺术教育在学校之中属于课程设置的范畴,它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或学校创设的校本课程;美育则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不尽相同。
第二,艺术教育以美育为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美育则是艺术教育的魂魄,离开美育,艺术教育将失去其“育人”的价值。
第三,作为教育方针组成部分的美育,具有统领性与渗透性,而艺术教育是专门的课程,不能替代美育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中。
艺术教育在中小学设置课程,自1914年近代学制颁发以来,在政府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几乎从未缺失过,例如,一直都规定设置音乐课和美术课。但是,作为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美育却时有时无。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长期只有德智体三项,美育似乎隐藏在这三育之中,没有拥有独立的地位。特别是有不少人认为德育可以包含美育,这就直接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实施,例如,一度将其称之为“小三门”,等等。殊不知,以承载美育为使命的艺术教育,有着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先贤很早就发现了艺术教育这一特点,曾将艺术教育总称为“乐”,并明确指出“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即艺术是由“心生”,所以“唯乐不可以为伪”,即它不能“作伪”。揭示了真正的艺术是出自于人的真性情,因而能起到动人心、感人情的作用。伪饰的东西,绝不能叫作艺术,只能称其为技艺。这种入人心、动人情的艺术,《礼记·乐记》中赞誉为:“生民之道,乐为大焉!”高度评价了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
二、艺术教育需要指导和训练
艺术是人类文明积淀而成的产物,不同类型的艺术都含有特定的知识和技能。从符号学的视角论,不同类型的艺术拥有不同的符号体系。艺术教育必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艺术符号,即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才可能使他们理解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以致创造艺术,在此过程中获得艺术感受,形成有益于创造力释放的艺术思维方式。中小学校应当认真进行艺术训练,不能以举办艺术节、开展群众性艺术活动,来代替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教育课程。
我们从大师们的成长历程中,不难理解上述论断。钱学森是我国创新人才的杰出典型,他曾现身说法:“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在艺术技能方面,他也有相当高的造诣,由于在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拥有较高水平的修养,曾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正因为钱老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所以“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他“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钱老还回忆,他在美国火箭小组工作时的头头马林纳,曾经“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后来他还成为一位抽象派画家”,也是一位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科学大师。这些经历促使钱老在晚年时,恳切地告诫人们:“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如果说钱老只是一则个案的话,那么,美国学者伯恩·斯坦给我们提供的事例,就具有一定统计学的意义了,他在完成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记文章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这一结论表明艺术教育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具内在相关性。根据创新人才的大量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科学可以因艺术情感的介入更富有创造性。但是,要想获得艺术创造性的启迪,还必须接受严格的艺术训练。艺术的魅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蕴含在学习掌握艺术技能的过程之中,实施艺术教育必须像实施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遵循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有人可能会说,原生态的艺术难道也是经过严格艺术训练的吗?这里可能混淆了一个概念,将“原生态艺术”理解为“原始性艺术”。实际上,“原生态艺术”也是代代相传形成的,并不是未曾加工的原始艺术,它经历过诸如子承父业、师傅带徒弟或族群互教互学,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同样不乏技能技巧、经验知识。不认真地教,不认真地学,原生态艺术将自生自灭,人们也无从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纯真之美。诚如人们常说的,没有一只“音乐的耳朵”是听不见天籁之声的。艺术教育就是要将每个人原有的艺术潜能开发出来,使他们由一个 “自然人”成为具有个性的“社会人”,使他们能够融入到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的社会之中去。总之,艺术教育在艺术训练中实现着教人做人的神圣目标。
可能有人会误认为,“艺术教育需要指导和训练”就会丧失艺术的活力。其实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更是艺术教育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因为它更适合艺术教育“习、熏、悟、化”的原则,只不过,不能放弃指导与训练,不能让学生“傻玩”。
三、抵制功利主义 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艺术教育需要指导和训练,但是,指导和训练都不能偏离育人的大目标,不能“抽空”美育的核心和魂魄。而现实中的艺术教育,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当前十分“火爆” 的课外艺术教育,有不少培训班正在吮吸着家长们的血汗钱,在剥夺着中小学生的快乐。我认识一位邻居的小女孩,当她母亲知道“特长”能够被“推优”,有可能“择校”,就给她聘请了专业的小提琴教师,“一对一”地教她拉琴。我从她很小时就听见她天天拉小提琴,我很佩服她的刻苦精神。终于有一天听说她拿到了小提琴8级证书,便热情地向她表示祝贺。没想到,她竟一脸的不高兴,恨恨地对我说:“我真想把这把小提琴砸碎了!它使我从小就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这个小女孩可能原来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可能曾喜欢过演奏小提琴。但是,“功利主义”的目的毁掉了她对音乐的爱好,同时也就毁掉了她的音乐天赋。在一定意义上,“功利主义”是艺术教育的“杀手”。至于北京许多学校成立的各种“金帆”、“银帆”艺术团,是否也在为戴上“艺术教育”桂冠而奋斗,这就很难说了。乘坐这些“帆”船的孩子们会不会也成为功利主义的牺牲品、艺术教育异化的产物,这就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们良知的引领。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上仍有一批捍卫艺术教育纯洁性的志士仁人,他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抵制功利主义对艺术教育的亵渎。近年来,我有幸得到了一本北京市第二中学老校友们编撰的歌曲集,是他们年迈之际追忆在中学时代唱过的歌,故名《记得当时年纪小》。歌集开篇是他们写的“献词”:
这些歌影响着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
这些歌教我们热爱故土与家乡,
这些歌教我们系念亲人和朋友,
这些歌教我们亲近大自然和四季风光,
这些歌鼓舞我们追求、实现“老老、幼幼”的大同理想,
这些歌教我们记得爱所应爱,
这些歌教我们记得弃所应弃,
这些歌教我们记得扬所应扬,
直至今日望着彼此双鬓苍苍,
唱起这些歌仍然忘我、投入、沉醉、酣畅。
这本歌曲集中洋溢着感人的、浓浓的家国情怀,它能编辑成功,生动地表明优秀的艺术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至老也不能忘怀。在“献词”中还说到曾在上世纪30年代学校中传唱的《天伦歌》。当下可能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天伦”为何物,当我知晓北京二中的老校友们竟然还满怀深情地继续唱着《天伦歌》,不能不感慨万分,甚至遐想,倘若我们的学校曾教过像黄自先生谱写的《天伦歌》这样一些名曲,倘若我们的中学生也接受过北京二中这样的人道主义艺术精品的陶冶,可能受过这样教育的学生们在“文革”初期不会建立“联动”或“西纠”那样令人发指的残暴组织,可能很多慈眉善目的老师也不会惨死在十几岁学生的皮鞭下……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必须记取的。教育的使命旨在引导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精品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将其认真传授给莘莘学子,是抵制功利主义侵蚀教育,防止艺术教育异化和平庸化的需要。
文学家宗璞先生在这本歌曲集序言中写道:“许多年前,我曾在一本钢琴谱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爱人类的歌,也爱自然的歌。我知道,没有歌声的地方,就有了寂寞……乘着歌声的翅膀,永远不会寂寞。”
上面这一反一正的实例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匠人,而是为了使人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能够获得美的享受,增强人生的幸福感。诚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及的。”艺术教育应当带给学生幸福感,并为他们获得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美育是艺术教育的魂魄,背离育人的目标,艺术教育将走入歧途,成为功利主义的“俘虏”。
四、重视艺术教育的“育心”作用
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基础的任务,需知,各类人才都有各自独特的心理“成熟期”。一般而言,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潜人才”,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培养,其中有少数人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创新人才。常言道,儿童和青少年都没有“定性”,这是指他们的兴趣爱好漂浮不定。这就不难理解有一些大师级的人才,在青年时期曾经多次转换专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108岁的老寿星周有光,他原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年轻时在经济学方面已有相当学养,后来转到文字学领域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文字学家。足见,对大多数属于“潜人才”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似不宜过早地被主观定性。
此外,“潜人才”转换成“显人才”的成熟期,因领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从事艺术或体育事业的人才,成熟期较早。因为艺术与体育人才依赖“天赋”的成分更大一些,其“特长”往往会显现得早一点,故而,我们国家对“特长生”的关注,是从艺术和体育开始的,后来才扩展到其他领域。即使是艺术领域,不同类型的艺术人才其成熟期也不尽都早。譬如歌唱家,在中小学时期,都必须经历一个“变声期”,声音才能稳定下来,对他们也不要操之过急。人才成长的复杂情况决定,“特长班”未必能够培养出“特长生”,已经享有“特长生”殊荣的儿童,将来也未必都能成为创新人才。根据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发展实际,需要教育工作者注意避免“揠苗助长”,泛化所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班”或“特长班”。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诫人们,基础教育最忌讳急功近利。
当今认知心理学依据脑科学研究新成果指出,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多元潜能,其中包括艺术的潜能。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中小学校对每个学生都应当实施必要的艺术教育,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艺术特长生的专利,这是基础教育能否坚守其基础性与公平性的重要表现。艺术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抒情达意的舞台,可以满足学生们期盼表现的正常心理需求。这种心理也是创新人才未来释放其创造性“正能量”的需要。同时,艺术教育还有调节人们的情绪与心态的功能。人在抑郁的时侯,一旦把抑郁唱出来,就有可能消解抑郁;当急功近利的诱惑袭击心灵的时候,也许一首“小夜曲”会使他归于平静。唐代的诗人张继,据说在他落第之后,为了抒发落寞孤寂之感,写成了《枫桥夜泊》,他的郁闷得到舒缓,化成了诗作。这首诗赢得了惆怅之人的共鸣,抚慰着这些人的心灵。创新人才的心态也和平常人一样需要不断调适,同样离不开借助艺术来“育心”。
在功利主义汪洋恣肆的环境下,能否拥有并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能否成为一个创新人才是最现实的挑战。人的情感心态不可能总是平静的,时而激越,时而抑郁,这种心理波动,是一般人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才能明志。故而孔子曾经告诫人们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有平和的心态,这是“君子”应有的心灵美。近日来引起媒体关注的李安导演,他因《藏龙卧虎》获得奥斯卡导演奖,可谓演艺事业的创新人才。人们称颂李安,不仅赞叹他的艺术造诣,更敬佩他的品德和气质,称道他能够安于寂寞,花“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从事导演工作。他对艺术深怀“敬畏”之心,怕因浮躁亵渎了艺术。正是这种心态,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品德也得到普遍的赞誉。李安的事迹表明,任何创造都需要平和的心态,连最引人激动的艺术创造,创造者也应有安于寂寞之心。中小学校实施艺术教育在引导学生鉴赏美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调适学生心理的功能,使他们养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节操的健康心理品质。
五、关注并引导艺术教育的传播功能
艺术具有传播功能,孔夫子早有阐述,他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历代教育家都关注艺术对人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巨变,许多有作为的教育家都重视借助艺术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大力培育振兴中华的英才。例如,我国第一所师范院的院歌,名为《警醒歌》。有两段歌词是:
警警警/黑种奴/红种烬/黄种酣眠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饮鸩如酝/焚屋漏舟乐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宑 醒醒醒。
·……
警警警/野吞声/朝饮恨/百年养士期何称,毋谓藐藐躬/只手擎天臂一振/毋谓藐藐童/桃李成荫眼一瞬/自觉觉人/不任将谁任/醒醒醒。
歌曲昭示了国家岌岌可危的状况,号召师范生肩负起救亡图存的使命,不可小视自己的历史责任。据称,当师生共唱这首院歌时,常常满含热泪,悲愤不已。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为一所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他的校旗和校歌同样壮丽而动人。校旗见图1。
校歌歌词是:
神州焕,古今灿,壮哉吾中华;
书香溢,银锤起,美哉吾校旗。
愿我师生全体,明白旗中意,
既明勿昧,既进勿退,精神常振起。
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
光辉吾中华,便是光辉吾校旗。
钱学森曾经赞许这些校歌,他说:“在解放前,一个学校的校歌大都有此精神:教育学生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而不是去搞钱,搞享乐!”有的老校歌,不仅传播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而且还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原北京市女一中,现改名为161中学,曾任该校校长的马静,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中与原女一中的老校友、艺术家张瑞芳同唱老校歌。这首校歌意味深长,其歌词道:
女中如一炉火,均平锻炼文武合。五金同化共陶融。
女中如一滴水,增长滋培灌溉遂。五味同匀善调剂,浇灌养葳蕤。
歌中张扬的是女一中“一炉火”与“一滴水”的教育精神。“一炉火”,不仅表达了学校蒸蒸向上的热情和朝气,更引人深思的是这炉火承载的使命,志在培养文武兼备的学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决意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一滴水”则揭示了教书育人全赖于“滴水穿石”的功夫,绝不可浮躁。这两种精神,既表达了办学者的教育抱负,更体现了可贵的教育理念,这种精神恰恰是当下抵制功利主义对教育侵蚀的思想利器。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我发现这首老校歌还有深意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歌词指出,一炉火要熔铸的不是单一的金属,而是“五金”,一滴水也不是质地完全相同的一种水,而是含有“五味”之水。前者揭示了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对这种差异的尊重、珍惜,相信不同心性的学生,经过“五金同化”,定能达到“共陶融”的和谐境界。后者主要阐述的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者应像杰出的园丁,根据不同的花木,实施不同的“滋培灌溉”,应像高明的厨师那样“五味同匀善调剂”,只有浇灌适合每棵植物,才能使之葳蕤生光,繁荣滋长。中华民族优秀的“和合文化”,在这一校歌中得到传承。这种教育精神何等精深,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现代艺术的传播功能,借助实用美学、工艺美学的发展,为科技产品插上了艺术的翅膀。艺术的传播功能发挥了极大的能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开始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以本国核心文化为中心、以传承与发扬其核心文化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正在蔚然成风。美国艺术教育以本国价值为取向,逐步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为全民化教育,并通过政治手段影响和控制他国。例如,网络上曾经登载过美国学校讲授《灰姑娘》的课堂实录,人们赞许之声在网上经常可见。有位网友说:“在中国不知道《灰姑娘》的人可能不多,但一般人讲起《灰姑娘》总是说那个后妈特别坏,下面我们看看美国的老师是怎么讲《灰姑娘 》的故事,也许会对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有所启示。”有位网友看完了上述课例之后,十分感叹地说:“你小时候读这个故事时想到这些了吗,我想大概大部分的中国小孩都跟我一样,只认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后妈太可怕。这就是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区别!”
应当怎样认识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区别,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一时很难说清楚。但是,从上述课例倒使我们看见了《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像其他的经典名著一样,逃脱不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运。美国老师引导的课堂讨论,营造了一个“亚文化”的典型,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这节语文课,让我们活脱脱地领略到“孩子们是怎样受到教育和学会思考的”。特别令人赞叹的是老师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竟是让孩子们寻思这篇名著“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孩子们真就发现了作家逻辑上的错误:“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热情赞扬和鼓励,使孩子们“欢呼雀跃”,创新的愉悦和自信,就这样深深刻进了孩子们的内心,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我们追求的“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德育,多么自然地体现出来了。至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诸如遵守时间、讲究个人卫生和衣着等,都形象而生动地包含在师生的研讨之中。全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大笑,表明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多么地心悦诚服啊!
从我国网络上人们的热烈反映,显示这种价值观业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似乎渗透到现代德育之中,徜徉于世界各地了。不能不论及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难解的道德“悖论”:一方面倡导爱自己的个人奋斗,一方面倡导依靠他人的团队精神。
在这节课上,老师提出了几个假设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最终决定“灰姑娘”命运的是她自己。然后,老师谆谆告诫学生:要爱自己,“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形象而生动的个人奋斗的教育,学生们心领神会,很乐意地接受了。
学者资中筠曾经在《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启示》一文中介绍道:“美国的文化里面是赞成个人发家、个人奋斗的,哪怕你的奋斗过程里手段比较残酷,人家追究得也比较少。但是你如果完全是靠祖上的财产,自己什么都没干就变成大富翁了,社会对这样的人并不给予很高的尊重。”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这位美国老师认为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灰姑娘》中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女儿。尽管她们平时就欺负辛黛瑞拉,还把她锁在家中,不让她出席晚宴,但是,老师对此并不以为然,却对像“后妈”那样对待他人的思想,予以肯定。应当指出,这种个人奋斗精神曾经为美国乃至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敢于冒险、乐于奋斗、不怕失败、富有独立个性的人才,彻底撕破了封建社会依靠门第、裙带关系的大网,创造了惊人的成就。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个人奋斗曾经促进了阶级与阶层之间的流动,致使新型资产阶级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也使得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使资本主义制度站稳了脚跟。
如果将个人奋斗与我国封建宗法制度建构的价值观相比较,当然应当承认它是进步的。至今,宗法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致使中国的子女与父母之间似乎永远连着一根割不断的脐带,大大影响了我国国民创造精神、冒险精神和特立独行个性的形成。我国年年高考时展现的“全民总动员”景象,决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体现了“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我们在咏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不能不更为学生们“长不大”而担心。经过与封建宗法制度价值观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形成的个人奋斗价值观,的确具有反封建主义的重要作用。
美国一方面倡导个人奋斗,另一方面还倡导团队精神。这就不难理解该老师讲授《灰姑娘》时,着力提醒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同时,老师和学生都容忍了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女儿对辛黛瑞拉的欺辱,以致近乎虐待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也决定像后妈那样去对待他人,这清楚地表明美国倡导的个人奋斗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之上的。当一个社会允许个人奋斗可以不择手段时,必然与团队精神相冲突,甚至成为道德“悖论”。这种价值观念给予“只顾自己”和“损人利己”道德上的合法性。尽管它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利己主义对社会的破坏却是十分严重的。正鉴于此,必须鉴别艺术传播所承载的价值观。
2004年曾在北京召开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论坛,出席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和特约嘉宾近700人。最令人激动的是,代表们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近7000人的艺术节,艺术节的主办者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欣赏完艺术节的演出后,许多外国代表手上舞动着孩子们制作的纸鸽,激动地拥抱我,并说:“中国了不起!”他们从孩子们的艺术演出中体会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真诚意愿。实验二小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我国优秀的“和合文化”向世界传播,我们应当继续弘扬这种精神,让我国健康的价值观,插上艺术的翅膀,飞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