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的宝库,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教师要以“境中之情”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要以满腔热情启发学生的审美之情,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审美情感并积极创造美,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1.以情唤情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在课堂上以情感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钻研教材时,要深入体会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真情实感与美的内涵,只有带着强烈的情感去上课,用富于情感的语言讲述,才能感染学生,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曾经观看过于永正老师上课的光碟,于老师在课堂上热情奔放,与学生或歌或舞,学生也充满激情,容易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可见,只有教师用饱满的热情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识,积极投入学习。在情感的带领下,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质疑,就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可见,语文课堂如果不能让学生动心、生情、入境、脱俗,如果学生的身心不被浸染、被感化,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例如人教版五年级《将相和》一课,在处理“完璧归赵”这一环节时,我化身为蔺相如,利用语言、神态、动作声情并茂地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及理直气壮。我和学生当即来了场即兴表演,有表演楚王的,有表演蔺相如的,有表演大臣的,打躬作揖,非常到位。可见,教师本人的情感在课堂上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还要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2.直观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情感语言。激发情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而形象性是美的基础特征之一。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祖父的园子》时,为了感受萧红孩提时的自由自在、祖父园子中那色彩斑斓的画面、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我鼓励学生画一画自己读出来的园子。有个学生画了一段黄瓜架,上面有两只蝴蝶,在它们之间有一颗代表爱的红心。黄瓜长得并不好看,但却有笑脸,我欣赏这个充满爱与温馨的作品,感叹着学生眼中的美。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趣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灵动,才能感受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课程标准规定了每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的数目,这些诗文更是把音韵美、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扩展审美视野,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我们就此组织了“诗配画”展览,让学生把读到的画出来,语文课堂得到了很好的延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审美情景,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愿望,适时地安排学生作品展示也十分重要。
3.读中悟情
诵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小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诵读,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有层次地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中高年级朗读应多样化,如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读后要有感受。同时,教师要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让学生爱读,并能更好地感受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在读中体会、品味,从而受到启迪。
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指导学生从声音的速度、节奏、强弱、停顿等方面掌握诵读的技巧,采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式,要感情充沛,声音洪亮,声情并茂,做到情动于衷,形之于声。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的《月光曲》时,文中第8、9自然段的学习使我记忆深刻。这是文中最美、最动人的部分,在《月光曲》音乐的伴奏下,贝多芬美妙的琴声在耳边响起;在文字的带领下,我们仿佛来到月光下的海边,齐读了一遍又一遍,听乐、见景、生情。再如老舍先生的《猫》,文中的语气词很有特点,学生可以就重点句反复读,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老舍语言的平实、口语化,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以写促情
学生是乐于当“作家”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情感是支撑点,而体验是关键,是核心。小学阶段离不开仿句式、仿段落、仿顺序的写作练习。这里的“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写作,是随文练笔,这些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依托,既可以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更能使阅读教学进一步深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小学生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学习儿童诗《我想》时,诗中儿童的大胆想象、对生活的热爱、对长大的渴望,都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我适时地让学生拿起笔写写“我想”,课堂上即刻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学生展示作品时,同样也加深了对课本诗文的赏析,美是可以不断衍生的。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体验主客体的沟通,通过教学启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从而深入文章体会意外之意、韵外之致。语文课堂一般都有小练笔,教师应对课文蕴含的美加以阐释、点拨,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进行沟通、交流、撞击。
在学习《麦哨》一课时,多数学生没有此类生活体验,而学生家长多数在农村长大,麦哨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请家长讲学生记录,在课堂上学生共同分享。只有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