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语文应聚焦于“怎么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课堂要做到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表达”的质量,就需要教师真切关注言语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让二者彼此交融。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呢?
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问题设置,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与发现的意识,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交流、应用,营造出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同时,要找准阅读教学中的关注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的表达要贴切
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而品味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则是语言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先给学生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什么样的表达才是最贴切的表达?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为例。这个“绿”字原是一个表示颜色的词,用在诗中却使读者产生了浓重的色彩感、怡人的动态感、想象的空间感,并且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因为春天的风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不易被人感知,而诗人用“绿”字描写,化不易传达的听觉、感觉为视觉,马上就让人感受到春风向我们走来,向大地散发勃勃生机。毋庸赘述,学生就会形象地感觉到,这就是贴切而又独特的表达。
一个对语言文字敏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善于捕捉教学点,并智慧地引导学生体会和应用。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关注到文中“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这句话,大榕树怎么会给人一种“卧”的感觉呢?我忽然想到以前在杭州西湖拍下的一张照片:大坝与旁边的小山头相连。如果把这张照片侧放,会发现它很像一棵大树——大坝是树干,山头是树冠。于是,我先让学生看到一棵树的形象,然后将照片一转,学生看到的却是大坝与小山头。这时,大家都觉得用“横卧”来表现大坝的庄重和安详最贴切,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学会用恰当贴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我经常使用“换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重点突出了“嘱托”一词。我先让学生理解“嘱托”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为什么用嘱托而不用嘱咐,再让学生读一读父亲嘱托的话。通过比较、探索,大大缩小了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使课堂充满了实践与挑战,从而促使学生领悟用词的奥妙,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
二、语言的表达要有个性
从绘画的角度讲,郑板桥“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这三者是有区别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讲,“客观的事物”、“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人’心中的事物”、“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学养、个性的笔下的事物”,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要想使语言的表达有个性,需要用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需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需要自始至终关注课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并进行有效的训练。
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厚重,有宽度,有深度,在课堂上建立起文字表达的链接,从一个个标点、词语、句子让学生体悟到语言的精妙和表达方式的个性化。
在教学《穷人》一课第九自然段时,我充分利用主人公桑娜的心理独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段话,作者运用3个叹号、4个问号、5个省略号,充分表现了桑娜虽然内心极度矛盾,却愿意付出代价,牺牲一切收养西蒙家两个孤儿的善良本性。我在教学这一段时,不仅让学生深入体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出乎意料的效果,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练习,做到读写结合。
像这样的精彩语段在教材中不胜枚举,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精彩,靠教师的一颗“心”,慧心的“心”,用心的“心”,细心的“心”。教师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才有精彩,才有关注点,学生才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语言的表达要有顺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这里的“路”就是文章的表达顺序。所以,我们阅读文章一定要理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阅读中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但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讲清楚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或者总分总、总分、分总,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之类的知识点,学生所得就过于浅显,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和挖掘教学的落脚点。
在学生的观察习作中,写校园里春天的玉兰树就用上了这样的方法。仔细赏析,小作者的文句紧密有致,那份活泼和自由很是让人喜爱。
“到了来年3月,白玉兰树上就冒出了一个个白色的花骨朵儿,两头尖,像玉雕的艺术品,洁白无暇,散发着清香,又像一盏盏精美的壁灯,发出柔和的白光。没过几天,白玉兰盛开了,那满树的花儿密密层层的,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噢,多么旺盛的白玉兰呀!此时,树上还没有长叶,只有满树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好似一位身披白色裙纱的仙女正在风中翩翩起舞,令人陶醉。”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寻找、挖掘语言表达的关注点,在读写听说活动中聚焦于“怎么说”,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课的实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