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歌,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文艺学副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各1部,在海内外获奖20余项。近10年来,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发在南大和北大核心期刊20余篇,正式出版学术著述1部,教学成果《文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问题研究成果 》获得安徽省2012年度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为何把课讲简单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几度出现了一股股热潮。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十八般武艺”登场亮相。一时间,许多语文教师纷纷效仿,有的因照搬照抄而失去个性,有的因被动模仿而落入窠臼,有的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得不偿失。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了,语文课也似乎越来越难教了。
其实,语文教学并非复杂无度,语文课也并非难教难学,只要教师找到“准星”,走出“误区”,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语文教学改革本来就是一种“减负”之举,诸如删繁就简、避重就轻、化难为易、以少胜多——正是教改所追求的理想形态。无论是一直广泛流行的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还是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也无论是武汉师院推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还是钱梦龙推出的“三主四式教学法”等等,都没有悖逆把课讲得简单一些这一教改方向。只是教师在推广实施这些教改成果时产生了误解,以致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才造成在教学中出现头重脚轻,失去均衡,从而导致无法驾驭教材和课堂的现象,到头来竟把语文课由一棵小树变成了一棵负债累累的参天大树,正好压在教师自己的头顶上,人为地把单一引向繁多,继而把语文教学转换成了“问题教学”。
1.简单意味着精炼
简单讲语文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即是精炼、高效、诗意。它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含有丰富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往往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可以了却学生心中的困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赢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一种功夫、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能力。它只是形式上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而实际上却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了,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杂技演员走钢丝的过程,走钢丝较之于走马路,其平庸精巧之异显而易见。那种把浑身的劲儿都投放到课堂上,用情用智乃至一种自我给力由内而外,深入浅出,集简单、散宕、诗意于一体,所收到的效果自然较之那种贪大求全、深浅无序,硬是带着一肚子的白开水匆匆上课,搞满堂灌、填鸭子,甚至以“井喷式”教学为快要高效。由此可见,精炼是语文简单教法的关键词。
2.简单是一种功夫和技巧
可见,一切没功夫、没底气的“课堂表演秀”,都会误人子弟。是的,花拳绣腿固然好看,但毕竟苍白无力,徒有一道“海市蜃楼”般的虚设风景,终会因为不堪一击而败露,与国拳国腿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简单讲语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还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平时要练足功,运足气,课堂上又能顺其自然,既自由民主又轻松自如,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尽最大可能把最精华、最合用的知识授予学生,万万不可沉迷于面面俱到、繁文缛节之中。
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诸如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之所以至今还有应用的价值,就是因为崇尚简单、强调一课一得无疑是简单讲语文的最佳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推崇“定向、自学、讨论、解答、自测、自结”,实施起来也简便、快捷、凑效,至今仍然受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由此可见,百改不离一“简”,求简而得意就是教学之理、课文之意。语文教学有时需要大成智慧,智盛而接巧妙,往往弄通一理,诸理皆通。这种弄通一理带通百理的说法其实从转化的角度上说,就是对语文教学贵在简单观念的恰当注释。简单讲语文并非是一种纸上谈兵的主观臆想,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否简单讲语文,取决于教师读书备课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打造提炼出来的授课方法与技巧是否切实可行。此外,教师不能照搬与模仿他人教学方法与技巧,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策略,并能形成一种既异于他人又优于他人的理想教学形态。如果以上这几个前提都一一具备且过得硬,那么简单讲语文就会由设想变成现实。所以说,简单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技巧,并非空穴来风。
3.简单孕育着新理念
我们之所以强调简单讲语文,就在于语文教学属于文学教育范畴,要有文贵约、教贵简的母语关怀大义,简单得当就是对受教育者与生俱来的一种母语情结的呵护,就是对他们孕育已久的汉语言应用能力的滋润与启发,就是对他们已经感悟有素的汉语言文学的积淀与诗性的召唤与开发。
当然,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尤其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要把任何一篇课文讲得简单而且又能使学生有所得,课前是需要付出的。前面已经交代,除了要在读书与备课、授课方法与技巧以及标新立异诸方面充分准备外,还要因材而变、因人而异,能恰当得体的借鉴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中的某些先进可行的现代教育理念,巧妙地加以应用。也就是说,我们强调追求简单讲语文的教学状态,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享受到教师在进入简单状态之后的由多返一、化繁为简,以致出神入化,从而能从中受益多多,这才是我们崇尚简单讲语文的终极效果乃至归宿。因此,以人为本的符合教育部有关语文基础教学倡导“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教育方针,诸如受学者的人格尊严、性格个性以及心理特征等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4.简单是“大成智慧教育”精神的体现
简单讲语文这一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否运用自如、游刃有余,首先取决于教学主体是否已经拥有了克庸制胜的智慧尖峰,用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来说就是指教学者要有大智慧,是帅才,才能承受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轻”。自然,教学者是主体,而接受者乃至传授的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在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中都应该是主体,唯有三个主体能真正融为一体,简单讲语文才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至于现行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以及具体课文编排顺序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的差异性等,并不影响以简为上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即便是古诗文,只要教师功底扎实,课前准备充分,也不会给寓快乐教育于简单之创意带来什么阻拒性。可以说,简单有时就是一种厚积薄发,就是一种内敛的外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具有微言大义的属性。然而,简单并不意味着“偷工减料”抑或“投机取巧”。著名作家巴金生前曾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套用此言,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也无技巧,而重在扬弃复杂,崇尚简单。不仅抒情性作品可以讲得简单一些,而且叙事性作品包括古诗文也可以讲得简单一些。
二、如何把课讲简单
美国“新生活导师”普兰特的《简单生活》一度风靡世界,其中有一句惊世之语正切中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聚焦:“现代文明正在走向尽头,生活中我们每天忍受着繁杂的侵扰,简单正在成为一种奢侈品。”[1]开头一句虽然不乏偏颇甚或极端了一些,但把简单视为现代人的一种奢侈实在不失为现代生活预言家的一种真知灼见。现代生活是如此,而现代语文教学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是的,面对那种繁文缛节、书山题海,简单的确就是一种奢侈;同样,面对语文教学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井喷式”的教学,能把课讲得简单一些,真可谓“山重水秀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诗歌教学的简单法则——以《再别康桥》为例
有人认为,诗歌体裁式微,喜欢诗歌这种文体的学生越来越少,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加了不少。对此,笔者已经有言在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不管是什么文体,只要教师能真正简单以对,课堂上就会心花怒放,教学中就会互动出彩,教师的教学方案就不至于被学生的普遍沉默所“封杀”。
这里限于篇幅,不便给出一式完整冗赘的教案和具体的教学演示例证来拉长对“语文教学简单观”的阐释,从而更密度地说明问题。但本文毕竟不属于专题教案式论证文体,也理当主张删繁趋简,崇短抑长。这里不妨以人文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一课为例略加解读文贵约、教贵简的要义所在。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再别康桥》一课差不多耳熟能详,而对于中小学生就未必如此了。如何讲好这一课,方法固然有很多,诸如像前面提到的魏书生等中学名师们推出的种种中学语文教学“法宝”,皆可借鉴应用。但借鉴应用的核心观念就是要在简单讲语文上下功夫。从简单教学理念出发,我认为教师只要能胸有成竹地抓住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词、关键句、1~2个人文景观,再加之一点点怀旧意绪,一点点人文意蕴,最后把全诗中飞宕缤纷的意象凝聚在“康桥——诗人灵魂的栖息地”这一中心意念上,并由此生发开去,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也就足以把这一课讲活了。
所谓几个关键词和几个句子,即全诗开门见山的“轻轻的”和结尾与开头和谐呼应的“悄悄的”。我认为,给高中学生讲读这一课就由此两个词生发开去,加以简单地读一读、议一议、点一点,就有希望收到预期效果。因为这首诗的首尾两头见技巧,而中心意象都隐含在中间几节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句子里。首尾见技巧就在于诗人往来于康桥那地方总是“轻轻的”或“悄悄的”,为全诗的基调定格且首尾遥相呼应,用笔如此微妙,却不见诗人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在组织学生朗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诗人vJHhuTEROPthCxYtjvxDDynVU16MHImQ/r0kGtIqB/M=何故如此?即诗人何以来也轻轻去也轻轻,尽量做到悄然无声?借此思考和讨论,从而把隐含在中间几节诗中的中心意象发vritmKawH+QmFP64QTA8rldaArmA6Edtk8IIudqRPvg=掘出来。学生也可能会回答:诗人此次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他不愿意惊动“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以及那些如梦似幻的“天上虹”和点点“星辉”等等,如果学生从这种形而下乃至感性而具象的角度回答也不为错,正好带出了两个与全诗基调和谐匹配的句子,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小草”;“寻梦?……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读、议、导至此,这一课的中心意念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悄然逼近。教师在把学生的期待解疑的心理营造到火候的时候,不妨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或者干脆幽他一默:是啊,一切都被同学们猜对了。诗人的确不愿意惊动那些可爱的植物及其康桥周围的风景,可不,你看看那些可爱的植物及其风景好像都还在睡梦中呢,不然,诗人怎么会由此而入梦呢?
导向这里,教师又可以抛出一问:诗人真的是为了寻梦而来吗?诗人当年在康桥那地方都做了些什么梦?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甚至置疑。同样,这一问虽言简而意并不赅,自然也不必在意学生如何回答。或许学生会想到林徽因,会想到陆游之于唐婉,继而又会想到陆游怀念唐婉的那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固然有助于理解全诗,但教师在讲读引导时应尽量绕开徐志摩与林徽茵之间的感情纠葛,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加以简析,用语力争做到简洁一些,晓畅一些,诗意一些,幽默一些。比如,去繁就简,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诗人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东西,如今故地重游,不想那些美好的东西居然都长成了那么多生动的“金柳”、“青荇”、“艳影”以及“天上虹”和点点“星辉”等,所以诗人不敢惊动骚扰他们,故而去也轻轻,来也轻轻。
2.教法崇简而并不单一
讲读这一课,言简是一关,多读也是一关,诱其多思、多议乃至多疑也不可少,切忌顾此失彼。在组织学生由读而思、由思而议、由议而疑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逐一从简单到简单地加以引导,朗读要强调音乐节奏,思考要强调诗意情感,讨论互动要强调敢言敢疑,不怕出错。其实,只要讲读引导得当,“寻梦”一节的含义也就会随着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学互补而悄然浮出水面:寻梦其实就是诗人在追忆自己当年在异国他乡求学时所经历的种种往事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切美好的往事包括诗意的往事、多情的往事、充满书香的往事、也不乏一些憾事乃至一些理想破碎的往事等等,都被诗人轻轻地凝聚在了诗意丛生、情感无限的康桥之上。
面对这样一种与自己的心灵世界发生了如此不可怠慢的诗意情感关系的故地,故地重游的主人怎敢轻慢?不过,如此讲读引导,并不是教师在灌学生、填学生,而是在与学生良性互动的撞碰中一一从简而出。至此,学生或许已经悟出了全诗的重要一点:诗人之所以会轻轻地往返于康桥,是因为诗人与康桥那地方的花香、情香、书香等发生了诗意情感关系,他来也像在梦中,离去也像在梦中,自然弄不出一点儿声响。假如学生能理解到这一步,为师者的讲读引导得法自然功不可没。但对于高中学生讲读诗歌课文,教师不宜采用过多形而上思考以及抽象思维做一些哲学层面的讲读与分析,那样将事倍功半,容易造成学生的沉默。可见,读一读、议一议、争一争、点一点等简单所需的教法,都不可或缺。
3.关键句里见真义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地引导学生:要相信人快乐的时候去赏花,花也会快乐;而人忧伤的时候去赏月,月也会忧伤。所以,诗人徐志摩轻轻地往返于康桥的时候,康桥的一切也是轻轻地对待他。故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不啻于“定海神针”之句,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诗人与对象世界的默契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彼此浑然一体的化境。至此,全诗的中心意象也就可以“横空出世”,当然,教师在导读点题之前,要启发、诱导学生先读读、先想想、先议议,并力争师生都能心往一处想:康桥是诗人心的归处。是啊,那里留下他太多美好的东西,诗意、情感、书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足以容得下诗人的一颗疲惫、焦灼甚或不安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留在那里小憩抑或永驻,永远地分享当年一度拥有的一切诗情画意。所以心都留下了,人要离别的时候,头上脚下一切都没有了声响。这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可谓其诗情画意乃至意象在这无声的至境之中有如瞬间的泰山日出,一个鲜活而又可心可目的光彩亮点也随之就会被师生一网打出,那就是:诗人的灵魂羽化成了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课文讲读导引到这里,不必再无限生发下去,以免造成拉杂冗赘。本着一课一得、大叩大得、小叩小得的原则,教学的预期目标一经实现,就当满足于一种简之有道、得而不浅以致师生双赢而“鸣锣收兵”。 从一句诗里揭出真义,如此简单就是一种境界。
三、语文教学的看家法宝就是简单
或许有人认为,诗歌教学本来就更适合简单讲语文的理念,如果要换成叙事性文体,如小说篇幅较长、课文的构成元素较多,就未必都能简单的了了。其实这是对简单教学观的误解,教师只要有条件、有能力去实施简单,那么一切繁文缛节、题海战术都能跟着简单思路实现简单。比如,讲小说,只需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讲活一两个细节,这课同样能讲活;讲戏剧,能结合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讲活一个冲突或某几句语关大义的台词,也能救活一课;讲散文也一样,只要能帮助学生打开散文家心灵的一扇门,与散文家们的心灵进行零距离的碰撞与沟通,同时再注入一些愉快教育、心理关怀等元素于其中,这种散文教学也同样会赢得满堂悦色。
的确,简单是金,也是语文教学的看家法宝。只要教师有智慧举重若轻,善于把握形散神凝的话语效果,又有智慧把一切繁杂沉重的知识转换成一种简单而又轻便的“蝴蝶”,让它在学生的眼前“起舞弄清影”,如此,教师就自然羽化成语文课堂上的“飞天”。
愿一切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诸君、准确而灵活地驾驭语文教学这叶轻舟,努力占领语文教学的智慧尖峰,积极有效地调动一切智慧把课讲得简单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方可跃然至境,可谓:课下功力深,课上一身轻;简单至境出,酷似有神助。
参考文献
[1][美]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M].陈子等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