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 促进学生发展

2013-12-29 00:00:00陈金荣
基础教育参考 2013年17期

[摘 要]学校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做专业加创新的教师,育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教育教学质量过硬、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学校通过设计特色主题活动、创新三级课程管理、提升社团活动品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指南、精心创设育人环境等五条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关键词]“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学生发展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最早提出的。1932年,他在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这一表述。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具体表现形态为物质价值传递、制度价值传递和精神价值载体。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提出了构建“做最好的我”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一、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

落实国家育人目标

2004年,学校提出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2006年提出以“做最好的我”为校训口号。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和学校精神的一种综合表达,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做最好的我”是指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增强信心,正面地、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积极主动发展,逐步将社会需要和个人美好愿望自然融合,使个体更加优秀,并以最好的小“我”,发展集体、社会的大“我”。我校以落实国家育人目标为指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结合所处地域特点,学校将“做最好的我”具体化为 “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方面,简称“五我教育”。由此,于2012年将“五我教育”定位为学校整体教育特色,引领师生追求卓越,同时推进办学特色的成熟化、品牌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要求学校教育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

落实学校办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1996年我校提出了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其生动、活动、主动的发展,即引导学生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而特色学校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倡导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三、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的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设计特色主题活动,提升“五我教育”质量

学校育人目标清晰,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氛围。围绕特色教育,开展“五我教育”主题德育活动,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依托《做最好的我——学生发展指导目标》开展系列特色的培训活动,提高全体教师实施“五我”教育的能力和育人基本功。深化“五我教育”的内涵,加强年级组和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开展主题常规德育活动,每学年的“两典一会”,学校都认真设计,全体教师参加。开展主题节日德育活动,如重要节日、纪念日,学校德育处、少先队都会组织相应的庆祝慰问。开展主题特色德育活动,如每学年围绕“五我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富有特色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等。整体设计、系列推进,形式多样,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新三级课程管理,落实“五我教育”理念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挖掘课程与育人目标落实之间的关系,我校提出了“三级课程有效对接,整体推进,促进育人目标落实”的课程管理思路,构建了“做最好的我”课程体系(见表1)。

课程建设中以提高国家课程质量为核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结合朝阳区质量工程指导意见,学校提出了“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研究主题 。具体思路为:提高国家课程质量→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试学精讲,梯度精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各学科的“试学精讲,梯度精练”的教学流程和策略。

“试学精讲”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准备的先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进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进行精心点拨、引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为将“试学精讲”研究落到实处,学校组织重点依据学科内容分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试学精讲”的基本模式切入点(见表2),并推出各学科普适性流程和策略,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整体提升各学科、各层次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对照“五我教育”目标,开设了“做最好的我”综合素质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为提高校本必修课的质量,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编写了《做最好的我——校本课程教育读本》。这一课程以“五我教育”一二级指标为篇章主题,以各年级三级指标为课时要点,从“我知道、我参与、我评价”三个角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做最好的我”的内涵。我们依此编写了课程读本以支撑课程的落实,还调整了课程结构并做了课时安排(见表3)。

3.提升社团活动品质,塑造“五我教育”亮点

学校围绕“五我教育”整体推进社团建设,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特长得到了发展,同时借助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自理自立能力、增强自信心、磨炼意志品质。

艺术教育是我校育人的亮点,围绕“做尚美的我”,学校以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三大社团作为品牌社团,用名师引领金帆舞蹈团,用良好的机制打造金帆管乐团,用广泛的活动塑造朝花合唱团,来提升艺术社团的品质。

4.制定社会实践指南,拓宽“五我教育”渠道

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重在挖掘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实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将学科教学实践、社会大课堂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五我教育”相结合,从“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家庭活动”四个方面,分年级,分学期,整体构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学科骨干教师同步配合每一个活动编写了《做最好的我——劲松四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活动指南》)。《活动指南》介绍了实践基地、活动目标、“五我”教育结合点、活动准备、学科活动建议和活动反馈等几个版块,具体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这样的举措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真谛。

5.精心创设育人环境,营造“五我教育”氛围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做最好的我”特色教育在环境中达到形与神的结合,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其中,最具特色的设计有:“五我教育”之门,寓意为走进劲松四小,就走进了书香校园,在“五我教育”的引领下,迈上成长的阶梯。“五我教育”之园:“成就苑”展现了劲松四小从普通学校到品牌学校的发展历程,凝聚了劲松四小追求卓越的精神;“双帆迎日”激励师生沐浴朝阳扬帆起航,托起明天的太阳。

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得到了干部、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形成了教育的合力;构建“做最好的我”特色学校文化,将素质教育聚焦到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作用于教师,受益于学生。

(责任编辑 尹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