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本文作者系列选题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偏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对体育课堂安全隐患的防范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堂防范意识不够强,防范措施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和全面化,而且,在一些安全组织方式上也需要在教学设计环节考虑周全。通过对体育课堂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进一步确保课堂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提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安全;防范意识;体育课堂;隐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22-03
体育课堂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在如何防范安全隐患方面,也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纵观体育课堂出现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以及安全隐患的危险性,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是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然而,体育课堂安全隐患存在何处?如何判断?在防范方面存在哪些不良现象?如何有效防范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一、体育课堂安全隐患藏身何处
体育课堂哪里存在安全隐患?哪里出现的几率较高?当我们认真观察体育课堂的时候,安全隐患的藏身之处,或许就能一目了然。常言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说,任课教师有时候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但是,看课者大都能观察的更加细致和全面。大小安全隐患几乎都能被察觉。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隐患,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如下。
1.准备活动中的安全隐患
每一节体育课都牵涉到准备活动,而且,要求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有效。但是,实际教学中并非完全如此。就准备活动而言,慢跑中有无安全隐患,要看跑道是否平整,有无小石块,假如是雨天刚过,跑道是否湿滑等;做徒手操的话,操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对某一个关节或部位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专门性准备活动有无针对性,是否达到了充分活动的目的;准备活动时间有无过短或过长现象,过长的准备活动势必会对学生的机体施加更大的负荷,容易导致因过早疲劳而在基本部分主教材学练中出现伤害事故。因此,准备活动不可忽视安全隐患的存在,课一开始就要高度重视安全隐患的防范。
2.基本部分中的安全隐患
体育课基本部分因学习的内容不同,安全隐患的大小、多少、时机等也各有不同。但基本部分的安全隐患多出现在学生练习或游戏竞赛活动之中。然而,这些隐患具体藏身何处呢?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获悉,安全隐患从引发者而言,有的源于教师的最初设计;有的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粗心大意、不认真对待;还有的是源于场地器材本身的质量缘故。源于任课教师的安全隐患,与教师在课前设计过程中对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的预判不足有关。如一节鱼跃前滚翻课,任课教师设计了一项辅助性练习,即四人两两面对面分别站在大体操垫子的两侧,听到教师哨声后,四人同时直体倒向垫子,做双手撑垫俯卧姿势。这项练习,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相对站立的两个人同时做前倒动作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头部相撞,一旦发生,其后果将十分严重。源于学生的安全隐患,如学生在器械课上,相互追逐打闹,很容易发生磕碰在器械上而导致伤害事故。源于场地器械本身的安全隐患,如羽毛球课前未严格逐一检查羽毛球拍是否有松动现象,结果在一次羽毛球课上,就因拍头飞出扎伤了一位同学的眼睛。还有在组织游戏或比赛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因器械摆放距离不合适,导致在比赛中出现伤害事故。
3.结束部分中的安全隐患
结束部分是一节课即将结束的一段时间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从具体活动内容来看,不应该有明显的安全隐患在其中。假如有安全隐患,概括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已经到了结束部分时间,但课的进程依然在做基本部分的内容,如依然做体能素质课课练内容,有的是各部分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有的是安排合理但时间控制不准确;二是在结束部分安排放松活动不合理,或没有安排放松活动就结束了该课。运动负荷安排较大的课,如果没有放松活动,隐含着紧张的肌肉得不到即刻的松弛。容易产生即刻或延迟性肌肉酸痛,在次参加运动的时候或上体育课的时候,增加了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因此,结束部分也依然有安全隐患存在的可能性。
二、体育课堂安全隐患如何判断
众所周知,安全事故事先大都有安全隐患。就人类的疾病而言,防重于治,因为,有的病能治,而有的病是难以治愈的。同样,就安全事故而言,防也同样重于处理。但是,如何防?尤其是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是需要加强对这方面关注的。
1.从“主观感觉”判断体育课堂安全隐患
体育课堂上某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安全隐患,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看课者,都可以从自我主观感觉中判断。这种主观感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会让你“揪心”。也就是说,当某一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你会开始“揪心”,如担心学生障碍跑中摔倒、从器械上掉下来、两人跑动中相撞等。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往往就是伤害事故有可能发生的时候,而且,主观感觉越明显,安全隐患危险性越大,反之,较小。因此,教学中及时把握主观感觉十分必要。
2.从“全面检查”判断体育课堂安全隐患
体育课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上都需要重视对场地器材的检查,而且,检查需要认真、仔细,且尽量能够做到节节有检查,即刻做判断,及早做处理。因为,场地器材几乎是堂堂需要,而且,场地器材的情况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就跳远沙坑而言,周一使用注意了“松动”,周二下了一场暴雨,沙坑被雨水砸实落,周三再上跳远课时,依然需要再次对此“松动”,否则,因一时疏忽很有可能酿成大祸。某中学初二1班的体育课,其内容是急行跳远,在练习过程中,一位男生跳进沙坑的一刹那,突然出现了腿部骨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落地姿势不正确,单脚落地的同时,后落地的那只脚插在了先落地的那只脚的后面;另一方面是沙坑在课前和课中都未将其“松动”。关于器材的检查一方面要看其稳固性,另一方面要看其破损情况,是否达到了更换的程度。假如不稳固的和该更换的依然继续在课堂上使用,就很有可能在课中发生意外。
除此之外,对场地器材的检查,还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即练习中通过认真观察了解器材的摆放位置有没有偏转(如跳高垫子跳几次以后“跑偏”了),器材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即将断裂等。不但需要老师及时观察发现器材的安全问题,有时候,还需要老师走向器材,晃动或按压一下,看一看器材的安全性能。总之,课前、课中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十分必要,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是判断安全隐患有无的重要措施。
3.从“学生反馈”判断体育课堂安全隐患
安全事故多在学生身上发生,尽管有的体育课上老师也出现过伤害事故,如有的老师因未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羽毛球示范时,跟腱断裂,但教师身上发生的安全事故毕竟是少数。因此,注意观察和聆听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尤其重视与安全有关的反馈十分必要。如有位身材较矮的学生在练习跳箱技术中发现踏板距离跳箱太远,就主动告诉老师,能否将踏板向前移动一下?此时,教师应马上做出反应,并调整练习队形,将身高相当的同学站在一起,避免来回拉动踏板调整远度浪费练习时间。或者,练习之前先让每一个学生试跳一次,感受一下踏板的远近,然后,将需要远距离踏板的学生分到一组,需要近距离踏板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的调整就源于学生对踏板远度判断信息的反馈。对于体操器械跳跃项目而言,踏板过远或过近不但影响完成动作的质量,而且,还容易出现踩空而扭伤踝关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踝关节骨折。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耐久跑课的时候,一旦观察到某学生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就要马上采取措施,如由快跑变慢跑,由慢跑变走步,由走步变停下等。学生的面色与表情已经向教师反馈了非常重要的信号,假如,对该反馈信息未能及时观察到或观察到了未能及时作出应对,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除了教师通过观察及时捕捉信息,还要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反应,如有的学生在跑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身体不适,而非极点现象,且报告给老师以后,教师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伤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控制在零危害。因此,体育课堂上及时观察学生练习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尤其是异常表现,并听取学生的语言反馈信息有助于及时防范隐患,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体育课堂安全隐患防范现象
任课教师是如何在体育课堂防范安全隐患的?有哪些不利于有效防范的现象?这既是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提高防范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也是减少安全事故需要规避的。
1.安全防范意识过强现象
假如我们说一线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或许不是事实,因为,大多数一线老师为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有些内容如体操器械很少、甚至不再上了;为了减少学生在耐久跑中出现安全事故,运动量不安排那么大了;为了避免学生在比赛中出现伤害,激烈对抗性的比赛不敢安排了等等。这些做法不是安全意识不强,而是过强的表现,这样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因噎废食。归纳起来,是因为“怕”字在作怪,越是怕出现安全事故,有可能就越出现。问题的关键是要合理的预防,而不是过分的躲避。
2.安全防范要求不明现象
体育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任课教师在学生开始做动作之前,发出“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提示语。看似向学生强化了安全防范,实际上,学生听到这样的提示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防范。因为,就“注意安全”而言,注意哪里的安全?如何注意安全?从提示语中并不能得到这些信息。结果,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很有可能难以规避事故发生。既便是加上了“一定要”三个字来强化,学生听到后的结果与不强调依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因此,不明确的安全防范提示语应尽量不用。一旦在练习中要求注意安全,就要在语言表述上再具体些,指明学生应如何做,规避什么样的安全事故都应该向学生讲明。
3.安全隐患危害低估现象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教师对安全隐患的危害性估计过低而导致的。如小学生练习跳箱前,由于教师对学生踏不准踏板造成的危害估计过低,一方面未能严格按照身高分组,或未能按照学生对踏板远近度适应性正确评估;另一方面未能向学生讲明踏空的危害性等,很容易出现可以预防但未能有效预防的踝关节扭AcBFSDbqpMZf/Cav3Hhy+w==伤或骨折现象。又如,前文中提到的四人两两在垫子两侧直体倒地成俯卧撑姿势,教师一方面未能预见到有可能会出现头部相撞,或有预见性,但未能及时调整练习方法,假如将该练习方式调整为一边先倒,可以大大降低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安全防范行动不力现象
关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只是知道哪里有安全隐患,以及了解到安全隐患危害性大小,也难以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还需要付出防范行动。假如不付诸行动的话,只有防范意识和对防范方法的理解等都无济于事。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安全防范行动比较及时到位,如体操技巧课前收放学生随身带的小刀、钥匙、手机,眼镜,女生头上戴的发卡等。这种收放行动能减少因这些坚硬物品造成的伤害。又如,课前需要对场地器材进行检查,有的老师明明知道要做这些,但依然不愿意节节课付出行动。还有的是,已经从主观上有“揪心”的感觉,依然无动于衷,长期这样的话,有朝一日就很有可能因防范行动不力而发生较为严重的伤害事故。
5.安全事故处理不当现象
体育课堂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很多情况需要老师现场处理。如踝关节突然扭伤了,而且,迅速发生了淤血肿胀,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伤害程度。如何处理最有效?需要即刻冷敷。假如,有老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搀扶着受伤的学生到教室休息,或扶到医务室做诊断治疗,甚至还有可能给受伤的学生端一盆温水热敷。这样的做法其结果与即刻冷敷完全相反。
另外,对于骨折学生的搬运方法也需要准确把握,搬运不当会造成二次伤害,对运动损伤有出血现象的学生,止血是首选。但该如何止血?选择哪里的动脉压迫止血,是能否达到止血目的关键。由此看来,为了达到有效的处理,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如同常言说的那样“体育教师是半个外科医生”。
四、体育课堂安全隐患有效防范
有效防范安全事故,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任何一方忽视或措施不力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教师对体育课堂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
一旦在体育课堂上发生安全事故,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都难以完全逃脱对事故的责任,甚至有的责任并不在老师而在学生自己,也往往会让教师承担一部分责任。基于此,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安全防范一定要“想得到”“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做得快”。“想得到”是指在课前对安全隐患及其危害程度有一个充分的预估;“看得见”是指所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要能够比较直观;“摸得着”是指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能够触及得到,而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强调;“行得通”是指措施能够具体落实,且方法有效;“做得快”指安全防范行动要迅速快捷,及早将安全隐患消除至萌芽状态。
2.学生对体育课堂安全隐患的有效防范
体育教学由于是以师生共同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安全事故的发生师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然,在安全隐患的防范上也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就学生而言,需要“听得进”“做得出”“办得到”。其中,“听得进”是指学生要能够听从教师对安全防范的具体要求;“做得出”是指除了听到该怎么做,还要付出行动,不偷懒,尤其不做危险的动作;“办得到”是指尽力把需要防范的工作做好,最终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力求达到不出现或少出现伤害事故。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老师相比远远不够,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要向学生阐明不同的安全事故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性;另一方面还要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培养对安全隐患的防范能力,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设定一个环节——搬运伤员等,一定程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五、结束语
体育课堂上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无论给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加强安全隐患的防范,不但能够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安全事故认识的加深和防范措施的提升,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将能够被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