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不是说说而已,更不应该有任何借口

2013-12-29 00:00:00孙镇镇
世纪人物 2013年11期

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更为关注,然而因为环境污染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在加剧医疗机构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医患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日益增加,一方面经常有病人投诉、殴打甚至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多有抱怨。为了处理病人投诉和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病人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严重干扰了医疗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加重了医疗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形象,使医德的威信度受到严重打击。重树医德形象,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利益,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严峻的课题。然而医德的树立真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看看胡佩兰,一位耄耋老人,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们展现了医德是一种美好品德,是内心品性的真实展现,它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更没有任何借口。

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97岁的胡佩兰仍坚持接诊病人。她说,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在内室给病人看完病后,胡佩兰扶着内室的门框移了出来,等候在门口的保姆和学生唐利平赶紧上前,她轻轻摆摆带着橡皮手套的手,两人退后,胡佩兰移到桌前,双掌扶着桌面,缓缓坐下。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但是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仍让她感到十分高兴,更多的辛苦也觉得值了。

97岁的胡佩兰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年高,身体各项机能退化,耳朵昏沉,有时候听不清病人讲述的病症,只能让学生唐利平帮忙“翻译”。

对待医疗,胡佩兰一直坚持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每次开完处方后,她都要认真地再看上一遍,以减少错误。她知道,医生的任何一点错误,对病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痛苦。

一位特殊的医生

每周一到周六上午8时,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医生,她就是97岁的胡佩兰。

从1993年到现在,她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作为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高材生,胡佩兰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70岁从原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她说,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她大病看不了,小病还能看一些,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胡老师啥时候接诊完病人啥时候下班”

1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病人和他们同来的家人朋友,将不足10平米的诊室挤得热气腾腾。

这是一间老旧的诊室。白灰墙,不时能见到因受潮而生的粉絮,地面的瓷砖有的微黄,有的泛白,诊桌是常见的实木颗粒板桌子,桌边儿隔一段就会少一截封闭横截面的胶纸,木椅的款式已不多见,白色的漆面和墙上空调的漆面一样,暗哑发黄。

诊室三面墙上,挂着5面锦旗。

记者来到时,胡佩兰正在内室给病人看病。约15分钟后,满头银发、鼻梁处架着眼镜的胡佩兰扶着内室的门框移了出来。等候在门口的保姆和她的学生唐利平赶紧上前,她轻轻摆摆带着橡皮手套的手,两人退后,胡佩兰移到桌前,双掌扶着桌面,缓缓坐下,开始一笔一划地写处方。

写完处方,唐利平接过后再看一遍,然后按处方叮嘱患者怎么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你哪儿不舒服?”轮到下一个病人,胡佩兰双手摁在病历本上,侧着头问,声音有些沙哑。

患者说着,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学生唐利平便帮忙“翻译”。然后去内室给患者做检查,然后再出来写处方,如此动作,当天上午胡佩兰重复了16次。

“她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唐利平说,当天上午接诊16个人,“算是比较少的,经常都是30多人,而且胡老师啥时候接诊完病人啥时候下班,所以经常忙到下午两三点是常事儿,最多的一次忙到下午5点”。

“公婆年轻时找她治病,

这么多年了她还在上班”

当天的病人中,王青(应受访者要求,化名)是一大早从中牟赶来的。

“胡大夫虽说年龄大了,可是从接诊到开药,全部亲力亲为,一点都不马虎。”王青说,胡佩兰用药特别神,村里的女人口耳相传,现在都知道她的“厉害”,她几年前就在陇海路上的职工医院(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找胡佩兰看过病。

另一位患者丁女士说,她的婆婆现在60多岁了,婆婆年轻的时候,就找胡佩兰看过病,自己前段时间体检时发现了病灶,婆婆就推荐她来找胡佩兰看病,本想着胡医生早就退休了,不会再出诊了,“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胡医生还在上班”。

“她牙口好,待病人好,就怕过星期天”

66岁的王兰花是开封杞县人,现在她是胡佩兰的保姆。

“个性很强!每天6点准时起床,去卫生间洗刷都自己完成。”王兰花说,“脱衣穿衣都自己完成,碰都不让碰,常唠叨着我帮她脱了穿了,自己就变懒了,变硬了,不会穿了”。

王兰花说,胡佩兰喜欢吃包子,早晨、中午各两个,不管是什么馅儿的,必须煎烤得所有地方都金黄,有一点露白面的地方都不行,“她牙没掉一个,吃包子时咯嘣咯嘣响”。

“早晨吃俩包子,喝三大碗白开水,晚上不吃主食,再喝两大碗白开水。”王兰花说,胡佩兰一待家里就没精神,所以最怕过星期天,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对她讲话“可冲”。

“很多人都是慕名来的,还有的人是找了很长时间没找到,看到媒体报道后来的。她开药便宜,我记得很少有超过100块钱的。”说到这,王兰花叹口气,“一坐诊精神头就来了,待病号好得很哩!”

“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

12时31分,胡佩兰接诊完最后一个病人。

“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家里光想吃喝,时间长了就痴呆了,就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胡佩兰说,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说到准备干到啥时候,胡佩兰说,家人都很支持她,能干一天干一天,不能干就不干,她的愿望是“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工作是人生第一需要,光在家吃喝咋会中,越吃喝越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