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作品《黄河,母亲河》座谈会

2013-12-29 00:00:00
世纪人物 2013年12期

发言纪要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人民大会堂我来过很多次,看过很多作品,觉得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陈列在金色大厅里,它的气势和氛围,它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它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染力,都是强烈而鲜明的,所以说这幅作品非常特殊,可以说是王西京最近几年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我们讨论厅堂绘画如何与建筑环境相结合、相融合,主题内容如何与艺术语言形成有机整体等各方面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有两条母亲河,一个是长江,一个是黄河,一南一北。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是宏大叙事的山水画巨作,是黄钟大吕般的盛世强音,体现了为母亲河高歌的大手笔,画出了中华文化的根脉魂魄,画出了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画出了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抒发了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歌唱的胸怀。

李树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画气势和气魄都很大,非常壮观。选择壶口瀑布这一段来表现黄河,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黄河那么长,究竟画什么,选择这个地方我觉得很有代表性,因为黄河本身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集中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瑰丽气象,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画中有种奔腾向前的气势,与我们的时代非常契合,艺术表现非常成功。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首先祝贺王西京《黄河,母亲河》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这幅力作从西安到北京,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里。画家首先考虑的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因而《黄河,母亲河》首先是大型厅堂绘画、大型环境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王西京把这幅力作捐赠给人民大会堂,高风亮节,令人钦服,当然这也是这张画最好的归宿,希望有关方面妥善保存和维护,因为他捐赠的是历时半年之久、呕心沥血的巅峰之作。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厅堂艺术(殿堂艺术)成为专门画种,很有研究价值。我觉得王西京的作品完全符合我个人对厅堂绘画的审美要求。金色大厅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它的作品应该代表国家形象。王西京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他创作这幅画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其必然性的。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王西京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画家之一。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王西京先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我以为他确实是一位改革开放以来应该说是中国当代主流美术的代表画家,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今天的《黄河,母亲河》,都在主流美术的实践领域走在时代前列。他的作品中体现着对民族精神的讴歌,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站在他的新作《黄河,母亲河》前面,我们从横亘千年的大河主题中,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印记,感受到强烈的个性风格,时代气息非常浓厚。

王镛(《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镛):王西京的新作既画出了黄河的气势,也画出了黄河的特色,既画出了民族精神,也凸显了自身个性。构图和山石的排布以横向为主,画面非常开阔,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最适合象征母亲河宽阔而温暖的胸怀,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我们以前看王西京的人物画,譬如早期的代表作《远去的足音》,笔墨非常凝重,有一种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我觉得这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他这次可以说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了,而个性表现又正好与表现民族精神融会得非常完美,成为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徐虹(中国美术馆资深研究员):进入金色大厅看到王先生的新作,确实非常震撼人心,因为大厅里主要是花鸟画和画山的作品,主要以静态美为主。在这样一个廊柱、吊灯和地毯的硬线条结构的厅里,水的汹涌澎湃使金色大厅具备了一种音乐感、流动感和富有生气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我觉得这幅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感觉是以现代美为代表的山水画的典型。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特殊的文化概念和符号,恐怕无论在文学、绘画或音乐领域,黄河这两个字,或者有关元素的出现,所有炎黄子孙都会眼睛湿润,心潮澎湃。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非常感人,非常震撼,他画的黄河壶口不完全是壶口,他融入了炎黄子孙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画得非常好。画黄河题材,水平不够的画家很容易画出行画,行画与杰作之间的微妙区别就在于精神提炼,看王西京这幅作品,使我们得到了我们预想的甚至超过预想的震撼,陈列在金色大厅是非常合适的。

孙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张画我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雄浑博大,形神兼备”。这样画黄河,能够表现这样一种苍茫、雄浑、厚重、奔流万里的感觉,全世界恐怕只有黄河有这么大的气派,但是集中体现这种精神的,大概只有壶口。大家都很关注壶口,画壶口的人非常之多,恐怕有几百几千张,但能像《黄河,母亲河》一样陈列在金色大厅,让大家为之动容,还是不容易的,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雄浑博大,不只是选择得好,坚凝的岩石、奔腾的水流、云雾和气势都画出来了,我觉得这是很典型、也很典范的一件作品。时代发展了,民族的精神更加昂扬,所以有《黄河,母亲河》这样的作品来表现,正是应运而生。

刘勃舒(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看了西京的画非常高兴,感觉极为震撼。这幅画突破了好多东西。在他的画中,色彩极为丰富,黄河之水感觉像有感情似的,要画出这种感觉是很难的,今天能做到这一点的画家恐怕不多。

杨力舟(中国美协顾问、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这幅画我看了以后十分震撼,主要谈两点。这幅新作对于王西京来说的确是艺术创作的里程碑,因为过去他给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杰出的人物画家,山水画比较少。第二,在人民大会堂这个国家级最高殿堂里,他的作品陈列在这个地方是非常相称的。我们常常不能忘记傅抱石、关山月他们画的《江山如此多娇》,实际还有一张画是《万里长城》,不过宣传得很少,应该说也非常好。今天又增加一张《黄河,母亲河》,我觉得西京同志,我们的老校友,给美术界争光了。我也感谢人民大会堂能够给西京校友这么一个平台,可见他们是伯乐,是有眼力的,十分感谢我们人民大会堂的领导。

西京是长安精神、黄土精神、黄河精神培养成就的一个陕西画家,文革耽误了他的学业,但他经过几十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业务成就在全国是非常瞩目的,名气很大,甚至及于海内外。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面貌,显示出了杰出的才能。在事业上,西京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开拓者,他创建了西安国画院,在陕西美协将近二十多年没有换届的情况下,他在勤奋耕耘。他担任美协主席之后,团结了方方面面,陕西美术事业繁荣和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全国影响非常大,是一个很称职的领军人物。我觉得西京的潜力非常大,在业务成就和行政领导、社会活动、开辟市场、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成就都是非常卓著的。

今天我诚挚地向西京同志、我们的老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人民大会堂的领导表示感谢,希望西京校友的艺术成就走向世界,谢谢!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西京这幅力作是根据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来创作的作品,所以我想首先这不是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形象工程,如果说中国美术馆是学术界的专业展厅,人民大会堂也是我们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展厅,人民大会堂里的厅堂绘画,刚才杨力舟馆长也说到了,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我们几十年来的经典,迄今为止无人超越,我想除了它的艺术表现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江山如此多娇》体现了时代的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为人民大会堂绘画是非常难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是一种环境艺术,必须要根据厅堂环境,根据它的实用功能来决定最后效果。人民大会堂的画,有一些基本要求是必须要遵循的,作品必须要大气,必须要有相当的分量,要体现庙堂气象,在其他场合觉得好的作品在这儿很可能就不行,就不符合这种追求,这是非常有难度的艺术创作。所以在人民大会堂里画什么,如何画,要达到何种效果,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西京这幅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势,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象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把黄河这样一个既有历史气势又有现代气派的题材,画得这么丰润、一往无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体现了我们对中国梦的追求,达到了金色大厅的画作所应该达到的艺术效果。

很多优点专家们都讲过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陈醉先生刚才提出假如他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表现是否更好,我想这是可以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这个场合里面,用丙烯来画而且要考虑到金色大厅的功能甚至要考虑到保存得不太专业的条件,在中国美术馆里我们有非常专业的保存条件,但是在这里,可能人流有时候会非常密集,又有很强烈的灯光,在这种特殊场合,丙烯可能会更适合一点。但是如何把丙烯跟中国元素结合,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就像傅抱石先生的《江山如此多娇》一样,我们还有很多课题要做,西京主席用丙烯进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实验。我想这种实验也给当代中国画家在一个都市化的时代,如何用中国画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要求,适应环境艺术的综合要求带来了很多启示。如果我们把中国画纳入环境艺术,放到这样一个特殊场合来考虑的话,当代中国画很可能就不是以前国画家画山水来卧游,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和趣味,或者文人雅集,不多几个同道来欣赏的小情调,西京主席的这幅新作,他的探索和实验也给当今中国画家、给中国画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的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李一(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为一件作品开一次座谈会的情况比较少,特别是在人民大会堂来开这种座谈会就更少了。王先生的作品是一张重要的作品,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很有特点、很有意义的座谈会。在金色大厅挂王先生的作品《黄河,母亲河》之前是挂了一幅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是写的《中华赋》,是用行书写的,尺幅和王先生的新作一样大,写得很好,用“二王”的书风来写,虽然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但是感觉稍微弱了一点,秀气的一面多了一些,缺少厚重感。这次换成了王先生的这幅黄钟大吕般沉雄的作品,更适合人民大会堂这个环境,更适合金色大厅的环境,这种作品的意境和金色大厅的环境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国家在走向盛世,应该有黄钟大吕之作,特别是在人民大会堂应该有体现中国走向复兴,走向盛世的代表作,今天我们看到了王先生的作品,感觉到适逢其会,适得其所,欢欣鼓舞。

程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西京跟我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同学,以我的理解,他起初是抱着做一名画家的理想开始他的奋斗历程的,这几十年里他这个理想实现得很精彩,但是近十几年来,我感觉到用画家这个概念已经很难界定王西京的身份了,特别是他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担任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之后,思想、眼界和追求都有质的提升,现在他考虑的已经不只是画家怎么表现自我的问题。他任美协主席后,一系列的举措作为,一个只关心自己创作的画家是不可能完成的。他提出了“长安精神”的概念,他越来越感受到长安精神是以汉唐雄风为代表的,长安精神与当今中华民族复兴应该也可以对接起来。我们看他画的黄河,可以感觉到排山倒海的气势。他显然在追寻一种美学的崇高。这幅作品在当今出现,在一个人物画家笔下创作出来,没有一种崇高的追求显然是不可能的。

陈彦(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今天非常高兴来人民大会堂参加《黄河,母亲河》的捐赠仪式和座谈会,首先我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向王西京先生表示祝贺!

王西京先生是我们陕西的重量级艺术家,也是我们陕西美协的主席,我们陕西文艺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热爱陕西,扎根陕西,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孕育了他,他也不遗余力地描绘着美丽的三秦大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充满了历史感和民族性。王西京新作巨大的象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它的内涵是十分博大的,是一部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中国众多艺术门类走到今天,确实需要深切地呼唤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大作。王西京的这幅黄河作品,我觉得正是我们一直呼唤的中国美术里的国家形象,表现国家形象的一部大作。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黄河,母亲河》的成功源于中国画、西画与厅堂艺术的深度融合,在中西古今的贯通方面达到了自身的高度,达到了一种辩证统一,所以才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今天美术界提出了要塑造国家形象,而王西京正是以他的巨制《黄河,母亲河》深刻而准确地阐释了美术中的国家形象。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媒体朋友们莅临这个会议,参与这次探讨,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把我们这次探讨,把对这幅画的文化和艺术认知广泛传播出去,让大家共享经典的精彩和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