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观察2011年1~12月本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的127例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予美林退热,比较2组退热效果。结果:观察组退热早,体温反复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小儿发热疗效好,起效快,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壮医;药线点灸;小儿发热;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75-02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见于多种疾病之中,由于发病急、变化快,并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退热,此时,解热镇痛类西药常规用于临时退热,但是,此类药物存在退热持续时间短,易反复的缺点。本院儿科2011年1~12月采用壮医药线点灸退热76例,并与口服美林退热进行比较,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本院儿科门诊及病房127例小儿发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6例,男43例,女33例;对照组51例,男23例,女28例。详细分布情况见表1~3。2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中、西医诊断均依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制定[1]。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属中医外感之风寒证或风热证,西医之上感。对不符合纳入标准,未坚持按设计治疗,中途换药或加药或换用其它疗法,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除外。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壮医药线(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门诊部炮制的二号药线)点灸。点灸方法:右手拇、食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约1 cm,在乙醇灯上点燃后轻轻甩灭明火,然后将火星线端对准穴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按于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穴灸一壮。取穴:曲池、大椎、肺俞、风门、足三里。治疗3d统计疗效。
22对照组予用美林口服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9991011,规格100mL/瓶)04mL/kg口服。每天3次,治疗3d后统计疗效。
23观察项目观察2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体温下降幅度及发热有无反复。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Ax-G ±s )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痊愈:用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用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主要证候基本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有效:用药48~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32治疗效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3222组退热效果比较见表5。
323壮医药线点灸疗效与发热时间关系,壮医药线点灸疗效在2组热程分布中无差别(P>005),见表6。
324壮医药线点灸疗效与年龄关系见表7。
4讨论
药线点灸是广泛流传于广西的壮医特色疗法,由于该疗法疗效可靠,从而得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该法用苎麻卷制成药线,放入名贵壮药液中浸泡加工,然后点燃线头,直接施灸于患儿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以局部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机体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2~3]。笔者采用壮医药线对发热患儿进行穴位点灸,取曲池、大椎相配,解表泻热;肺俞与风门以宣散肺气兼解表;足三里扶正祛邪。上述诸穴共奏解表退热、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且本法免去喂药打针的痛苦,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5
[2]蒋筱,赵春艳,罗淑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275~277
[3]冯桥壮医药线点灸法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