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傈僳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傈僳族药食植物在傈僳族医药和饮食生活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比较分析了不同民族对同一种药食植物的运用的异同,对傈僳族的采集活动、药食植物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傈僳族;药食植物;调查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73-03
1背景介绍
课题组成员分别于2010年12月、2012年3月,2次深入怒江州、保山市芒宽乡傈僳族集聚地区,调查收集整理了部分傈僳族常用的药食两用植物。使用的调查方法包括:访谈、山林田野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等。
2傈僳族常用的药食植物
为了生存、种族繁衍,傈僳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疾病长期作斗争的实践中,在不断的迁徙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药食植物使用经验,是构成我国饮食和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傈僳族的独特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与其他民族的扩展性和包容性。
表1统计了部分傈僳族常用的、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的药食植物,都是一般成人能说得出名及药用法、食用法的药食植物。另有部分傈僳族常用,但说不出名的药食植物不在其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讨论和思考
31傈僳族药食植物运用的普遍性傈僳族选择的居住地都在山区、半山区,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靠山吃山”,长期依赖于对野生动植物的采集,种类非常丰富、用途较广,绝大部分植物都是亦药亦食。到目前为止,对药食两用植物的采集仍然是山区、半山区傈僳族居民重要的农副业,傈僳族居民的采集活动几乎是“全民性”的,普及性相当高。一般成年人都会用几十种,当地民间医师会用的就更多,可达到100种以上。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对药食植物的识别和运用经验主要靠口承传授的方式相传。
采集植物有白花、野生木耳、香蕈、香椿、楤木、竹节菜、笋子等,包括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市场价格虽贵贱不一,但都是附近城市、乡镇居民喜爱的食材,这就刺激了村民的采集积极性。采集活动受季节的限制,市场上出售的时间也随之而变。
从走访的傈僳族村子、汉傈混住村子调查情况来看,村子附近方便采集到的如白花、香菜、攀枝花、菝葜、车前草、打鼓菜、蕨菜等。一些来源稀少或生长地较远而采集困难的植物,村民常引种在住房周围的菜园中或田间地头,一般的栽种量可以满足家庭的自给自足。例如香椿和楤木就是傈僳族村民喜爱的、常用的药食植物,是经济价值较高、栽种也较普遍的药食两用植物。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外,还可以出售以增加收入。近年来,出现了种植香椿和楤木的种植户,这对提高收入、防止过度采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
32多民族的药材通用性和独特性从傈僳族历史上16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大迁徒开始,傈僳族人民就渡过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从四川进入云南的怒江地区。在傈僳族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经验和方法,药食两用植物的种类、药用方法、烹饪方法等内容得到了丰富并得以发展壮大。课题组对傈僳族药食两用植物的调查研究表明,傈僳族在药食两用植物的运用上,具有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扩展性、包容性和通用性,同时也体现出傈僳族的独特性和地域性。
例如:白花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 Linn)是分布于热带亚洲的豆科植物。俗名白花,其根、树皮、叶和花都具有药用价值。该植物春天开花,花是傈僳族等多民族经常食用的野生花卉。见表2。
再如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varnuda Nakai),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中部起,南至云南西北部,中部,广西西北部,分布比较广泛。是五加科植物,俗名白背楤木;白背叶木;刺包头;刺老包;狼牙棒等。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根皮、茎、茎皮、嫩叶芽苞都具有药用价值。该植物的嫩叶芽苞春天上市,是傈僳族等多民族经常食用的野生蔬菜。见表3。
通过表-2、表-3可看出: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植物、药用部位的取舍情况、治疗和运用情况具有相似性,同时也表现出各民族的特异性。不同民族治疗的病症不同,药用价值的体现也有差异。
33药食两用植物的食用价值前景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人们对无污染的野生环保蔬菜的喜爱,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绿色环保食材更加偏爱,野生食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野生药食植物的成分分析、营养价值的对比分析等研究,使人们对食材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人们的膳食结构调整起到了更加科学的指导作用。
例如,粉花羊蹄甲花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P、K、Na、Ca、Mg、Fe、Cu和Mn的含量均高于黄花菜,Zn的含量低于黄花菜。粉花羊蹄甲维生素B1高于黄花菜,蛋白质中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1274%,高于黄花菜(999%),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是黄花菜的64倍和45倍[1]。
又如:长柱鹿药,俗名竹节菜或竹叶菜,学名为Smilacina oleracea(Baker)Hookf,是百合科鹿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可供药食两用的野生植物,其全草可入药,有祛风止痛、强筋壮骨的作用,能治头痛、劳伤、风湿等症。同时也是傈僳族等多民族喜爱的野生绿色蔬菜,每年4~5月份,采其长出地面的嫩芽入菜。据研究,其氨基酸总量占干重的2476%,包含除色氨酸以外的17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16%,糖含量占鲜重的256%[2],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也较为丰富。[JP2]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看出粉花羊蹄甲和野生长柱鹿药是营养丰富、低污染、兼具食药价值、具有很高开发潜力的野生植物。[JP]
4结语
总之,在与大自然、疾病、饥饿长期斗争过程中,傈僳族先民积累了许多本民族医药的宝贵经验并世代相传,这些宝贵经验曾经是傈僳族人民防病、治病、保障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为傈僳族同胞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课题组的总体调查情况来看,在医疗、交通、经济、教育、电力等较为发达的地方,傈僳族医药不再是保障傈僳族同胞健康的主要手段。但在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气温较低、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傈僳族聚居村中,傈僳族传统医药仍然是当地居民治病防病的主要手段。
随着我国对中药的重视和中药制药技术的提高,对药用植物的药用成分分析、研究水平的提高;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对膳食结构的调整,将会有更多的药食两用植物造福人类,发挥出更多、更好的治疗、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附:表1中药食植物的提供者:
杨有才,傈僳族,男,37岁,芒宽乡西亚行政村山坡田村人。
刘绍忠,汉族,男,41岁,芒宽乡百花岭行政村旱龙村人,是一位民间中草药医生。旱龙村是一个傈僳族汉族杂居的村寨。
蜜德生,傈僳族,男,52岁,芒宽乡百花岭行政村芒岗村人。
尹树文,汉族,男,49岁,芒宽乡百花岭行政村芒岗村人。
杨文左,傈僳族,男,64岁,芒宽乡西亚行政村麻山村人,曾是一位草药医生。
参考文献:
[1]许又凯,刘宏茂,刀祥生,等粉花羊蹄甲的营养成分及作为特色蔬菜的评价[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吕丽芬,袁理春,赵琪,等滇西北野生长柱鹿药的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3):17~18
[HT8.5K][JY](收稿日期:2012-12-08)[FL)][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