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

2013-12-29 00:00:00邓远芬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心悸;辨证施护;体会

中图分类号:256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72-01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异常、心慌烦躁不安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失血过多、七情所伤、药食不当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伴有胸闷、气短、健忘、失眠、耳鸣、眩晕等。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心脏病变会导致肝、脾、肾、肺功能失调或亏损,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按心悸患者的证侯属性,从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服药、治疗等,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一般资料

本科自2009年~2012年共收治心悸患者153例,其中男68例,女85例;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525岁。

2护理方法

21一般护理①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阳虚者病房温度稍高,避免噪音,减少搬动,必要时半卧位,医护人员操作和巡视做到四轻,保证患者休息。②情志护理:情绪波动易导致心悸,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治疗和检查前,要告知患者目的和意义、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和担心,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到工作岗位。③饮食护理: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食瘦肉、鱼肉、牛奶、豆制品、鸡蛋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进食细嚼慢咽,忌食烟、酒、咖啡、动物内脏、动物油、蛋黄、螃蟹、鱼子等。④服药护理: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浓煎饭后1 h少量热服,利尿和补益药应空腹或饭前服,安神药睡前服,服药后2 h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⑤排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忌努责,避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病情。可以按摩腹部或按摩足三里、内关穴、合谷穴可调理胃肠功能,或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可防止便秘。按摩下腹气海可促进患者排尿。

22辨证施护

22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烦躁不安,梦多少寐易醒,纳呆,苔簿白,脉细数。施护:①隔姜灸神门、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耳穴。③饮食清淡平和,多食百合、莲子、大枣、桂园,莲子粥,忌辛辣、刺激之品。

222心血亏虚证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头晕健忘,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施护:①隔姜灸神门、内关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中药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8~24 h。③饮食宜甘润,多食山药、枸杞、莲子、百合、大枣、酸枣仁粥。

223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宁,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烦躁易怒,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施护:①饮食宜清淡、凉润,西瓜汁、清热的果汁或蔬菜汁以助散热补充津液,莲子银耳粥。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耳侧穴。

22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宁,气短胸闷,劳累加重,面色苍白,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施护:①隔姜灸神门、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耳穴。③饮食宜温补,多食核桃、韭菜、羊肉、大枣、桂园等。④中药封包神阙穴,吴茱萸粉、胡椒粉,2∶1调成糊状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8~24 h。

225水饮凌心证心悸气短,胸闷痞满,下肢浮肿,小便短少,渴不思饮,形寒肢冷,恶心欲呕,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施护:①隔姜灸神阙、心俞、关元、三焦俞,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耳穴。③饮食宜低盐(盐每日控制在3 g)、限制饮水(饮水量每日控制在1000 mL以内),温热、渗利之品,鲤鱼赤豆汤等。④中药活血利水方敷贴神阙穴,促进利水、利尿,每日1次,每次8~24 h。

226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烦躁,胸闷,口干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施护:①隔姜灸心俞、阳陵泉,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侧耳穴。③饮食宜清热解毒之品,多食萝卜、莲子、百合,鲫鱼丝瓜汤。④中药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敷贴双肺俞,每日1次,每次8~24 h。

227心血瘀阻证心悸不安,胸闷不适,时有心痛,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施护:①隔姜灸心俞、膻中,每日1次,每次15 min。②耳穴压籽,心、肾、副交感穴,隔日1次,双侧耳穴。③饮食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品,多食桃仁粥,当归粥等。④中药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敷贴内关、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8~24 h。

3体会

心悸多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失血过多、七情所伤、药食不当等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病位虽在心,但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心脏病变会导致肝、脾、肾、肺功能失调或亏损,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心悸患者的证侯属性,按中医护理原则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等方法,对顽固、反复发生的心悸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取得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