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近10年来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实验研究,发现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在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多方位发挥整体调节效应,具有明显的疗效,但针灸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和恢复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是胰升糖素的研究几乎未见,可以拓展在这些方面和糖尿病早期干预“治未病”的研究。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使针灸治疗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推广。
关键词:针灸疗法;2型糖尿病;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54-04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出现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1]。据统计,全世界超过15亿2型糖尿病患者。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有广泛的研究,但至今治疗手段仍然局限在对症,长期应用降糖药毒副作用不可避免,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具有明显的疗效,对解除糖尿患者并发血管和神经的病变疗效非常显著,具有整体调节的优点。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实验方面的研究亦取得较大进展。现将近10年来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关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1针灸对实验大鼠形态学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环节[2]。β细胞数量是决定胰岛素分泌量的关键因素,多数研究表明,在长病程2型糖尿病细胞数量呈一定程度的下降,比正常减少20%~40%[3]。刘志诚等[4]将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随机分为2组, 一组给予针刺治疗,为针刺组。一组不做任何治疗,为对照组;针刺组隔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4周,用电镜观察大鼠的胰腺形态,及针刺后发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胰岛周边的细胞体积较正常组大 , 核质比变小。在胰岛周边的外分泌细胞中可见到由其化生而来的β细胞。外分泌腺细胞中可见到由其化生而来的β细胞分泌颗粒存在,并且与外分泌腺细胞之间未见有结缔组织或基膜存在。而针刺组β细胞的体积与正常组接近 ,未见胰岛周围有化生的β细胞存在。β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结构与正常组所见一样。 说明针刺可以改善 NIDDM大鼠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亢进的形态学改变,针刺对 NIDDM 机体形态学表现出良性影响。此外,针刺治疗后NIDDM大鼠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均显著下降,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的显著回升。得出上述变化是针刺治疗NIDDM良好效应的形态学依据的结论。祁 燕等[5]通过电镜观察大鼠的胰腺形态,及针刺后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发现:正常组大鼠胰岛大小形态规则, 胰岛细胞排列整齐; 模型组大鼠胰腺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胰岛细胞大量发生坏死,数目减少, 有嗜酸变;针刺组大鼠胰岛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大鼠多。孙志等[6]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安慰剂组和正常对照组, 通过电镜 观察发现针刺组胰腺腺泡、胰岛结构完整,胰岛内细胞排列大体规整,大小、形态接近正常组,胞浆肿胀、纤维组织增生少见,改变显著优于西药组而接近正常组;胰岛细胞胰岛素表达针刺组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表明针刺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形态的作用。
2针灸对对实验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袁锦虹等[7]对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进行针刺治疗后,发现对NIDDM大鼠的摄食、摄水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造模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治疗,其摄食、摄水量较之前仍然有一定的增加。从空腹血糖看, 治疗前模型组及针刺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针刺组治疗后FBS显著下降, 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何玲等[8]对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针刺治疗后,针刺治疗18天和36天后,肝胆组、中焦组、下焦组大鼠的血糖明显下降,与相应时间点的模型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肝胆组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上焦组、中焦组和下焦组,治疗36天时与上焦组、下焦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针刺肝胆经原、合穴不仅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且起效迅速,稳定性好,与其他各组相比,作用最佳。提示针刺肝胆经原合穴具有良好的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降低血清胰高糖素实现的。孙志等[9]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化原则分为针针刺组、西药组、安慰剂组,同时将普食组大鼠作为正常组,结果显示,针刺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安慰剂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且三者均优于西药组,说明针灸有明显降低 2 型糖尿病大鼠血脂的作用。
3针灸对对实验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因素分为遗传及环境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各个环节、调节糖脂代谢的多基因的多态性、突变有关。[10]祁燕等[11]对造模成功的NIDDM大鼠进行针刺治疗后发现:针刺组空腹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 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孙志等[12]取“后三里”(相当于足三里)、“内庭”和“胰俞”穴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与西药组对比,发现针刺组在血糖、血脂明显降低的同时,血清胰岛素、抵抗素显著降低,认为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抵抗素有明显降低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薛莉等[13]对2型糖尿病(NIDDM)大鼠进行针刺后与模型组对照发现大鼠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率显著增加。得出针刺能使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逆转或减轻的结论。黄志真等[14]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双固一通”常规电针组(C组)和“双固一通”强刺激电针组(D组),并与正常组 (A组) 进行对照,治疗后显示C组和D组均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P<005),使降低的胰岛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P<005),使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P<005);C组和D组使糖尿病大鼠的饮水、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5),体重较模型组增加(P<005),两组疗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双固一通”针法能显著[JP2]改善糖尿病大鼠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降糖作用确切,使胰岛素水平上升,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JP]
4针灸对实验大鼠血管病变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前列环素( PGI2)和血栓素A2(TXA2) 是一对作用相反的活性分子。近年研究认为,它们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密切关系。在糖尿病时,由于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而导致 PGI2 和 TXA2的比例失调, 血小板合成TXA2 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生成 PGI2 受抑制。[15]王宏才等[16]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血浆中前列环素(PGI2) 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降低,而血栓素A2(TXA2)含量、TXA2/PGI2比值显著升高;针刺治疗后, 血浆中PGI2 明显升高,血栓素A2(TXA2)含量显著降低,说明针刺对改善高凝血状态和微循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张业辉等[17]观察发现正常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染色后,着色深,细胞膜、胞浆及胞核显示较清晰,而糖尿病大鼠VEC细胞膜显示不明显,胞浆及胞核着色淡,电针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组织形态电针治疗后VEC的胞膜、 核膜及胞浆显示清晰完整,平均吸光度值高,与正常组接近,明显优于对造组及优降糖组。同时大鼠血糖显著下降,大鼠腹主动脉VEC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增强, 有利于维持血管正常扩张, 防止血小板黏附、 聚集, 使血管疾患难以发生。表明针刺能降低血糖,有效地保护 VEC功能,从而防治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许庆忠等[18]研究发现造模14周的糖尿病大鼠出现明显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升高, 而经耳针加中药治疗后CGRP、ET水平明显降低趋于正常,认为耳针加中药可能通过良性调整血浆CGRP、ET水平等机制而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达到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障碍,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的目的。
5针灸对实验大鼠中枢神经的影响
现代神经生物学揭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调节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视上核和室旁核通过垂体后叶,然后到达靶腺的调节;另一条是下丘脑中央隆起与垂体前叶之间的神经—血循环调节。[19]刘志诚等[20~25]采用神经电生理和生化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NIDDM大鼠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 肽(C- P)、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胰岛 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和下丘脑外侧区、弓状核、腹内侧核、室旁核、渴中枢、视上核中枢的电活动情况,得出针刺对NIDDM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弓状核、腹内侧核、室旁核、渴中枢、视上核中枢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纠正其胰岛素抵抗(IR),调整其异常内分泌代谢的重要环节的结论。梁凤霞等[26]研究发现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NPY阳性纤维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下丘脑外侧区NPY mRNA表达较正常明显增多(P<005),针刺治疗后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NPY阳性纤维及下丘脑外侧区NPY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 。多食状况减轻;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过强的分解代谢得到改善,体重有所恢复,这使糖尿病的能量代谢趋向良性循环。认为针刺对糖尿病NPY蛋白及其mRNA的影响,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能量代谢的中枢机制之一。魏群利[27]观察了针刺对糖尿病大鼠的下丘脑腹内侧核饱觉中枢(VMH)的电生理以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具有提高VMH神经元放电频率的的作用,并可调整其异常的神经递质含量,说明针刺对下丘脑中枢核团功能的调整作用可能是针灸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肥胖型取效的因素之一。
6针灸对实验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涉及全身各重要脏器,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部皮肤病变等。其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日后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其并发症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刘晓亭等[28]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进行电针干预,进行8周治疗后发现电针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模型空白对照组( P<005) ,其肾小球增大的程度及系膜细胞增生的程度较模型空白对照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电针疗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脂肪代谢紊乱和肾功能异常,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其对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贝那普利相当。王德全等[29]应用针刺治疗实验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结果显示,针刺预防组及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抗氧化指标均较造模组有明显改善,提示针刺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杨运宽等[30]观察艾灸对DM性ED大鼠阴茎勃起、血糖、总一氧化氮合酶(NOS)、结构型NOS(cNOS)、诱导型NOS(iNOS)及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发现艾灸对DM性ED大鼠血糖有一定改善作用,能较明显改善其阴茎勃起功能,提高阴茎中总NOScNOS、iNOS及cGMP含量,得出艾灸对DM性ED大鼠阴茎勃起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与艾灸改善血糖、促进NO-cGMP通路机制相关的结论。
7小结
总结近10年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糖尿病通过对大鼠形态学、能量代谢、胰岛素抵抗、血管病变及血管活性物质、中枢神经的影响,在器官保护、内分泌调节、血管保护及血管活性物质调整、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不同环节和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面上,多方位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整体调节的效应,并产生较好的疗效。近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取得重大进展,实验研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分子医学机制等多个方面。但实验研究中对大鼠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等指标的观察,特别是血糖改善的研究较多,并且研究的时间大多较短,尽管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改善是很重要的结果,但糖尿病具有很高的并发症发生危险,单独降糖的预期收益不大。多项研究均显示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血糖、血压、胆固醇等)对糖尿病患者有着重要的益处,因此,进行良好的长期研究以观察针灸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效果,以揭示针灸在治疗糖尿病的方面的整体调节效应优势是很有必要的。还发现文献中针灸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和恢复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胰岛α细胞分泌的升高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升糖素几乎未见,可以拓展在这些方面和糖尿病早期干预“治未病”的研究,不断与国际医学接轨。另外将辨证论治观应用于实验医学以取得更高的疗效也有待深入。糖尿病的治疗到目前仍然没有根治的方法,针灸给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除了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手段之外更多的选择空间,针灸治疗本病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阐述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因机理,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使针灸治疗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推广,发挥这一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子俞糖尿病诊断治疗新进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6
[2]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6
[3]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9
[4]刘志诚,项晓人,袁锦虹,等针刺对NIDDM大鼠作用的形态学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11(17):1651
[5]祁燕, 张泳南, 谢自敬针刺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68
[6] SUN Zhi,HAN Hai-rong,MA LiMorpholog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on islet β-cells in type 2 diabetes rats[J].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0, 25(12):1971~1973
[7]袁锦虹,刘志诚,赵玫针刺对实验性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视上核中枢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 , 2000,35(11):499~500
[8]何 玲,王瑞辉,张卫华,等针刺肝胆经穴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与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6
[9] SUN Zhi,HAN Hai-rong,MA LiMorpholog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on islet β-cells in type 2 diabetes rats[J].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0, 25(12):1971~1972
[10]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1~772
[11]祁 燕, 张泳南, 谢自敬针刺对 2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69
[12] SUN Zhi,MA Li ,HAN Hai-rong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insulin and resistin in ra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0,33(10):718~719
[13]薛莉,吉学群,于颂华,等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药,2004,21(6):479~481
[14]黄志真“双固一通”针法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C].湖北中医学院博士论文,2006
[15]王宏才,王 昕,田德全,等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A2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1,21(3): 175
[16]王宏才,王 昕,田德全,等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A2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1,21(3):174~175
[17]张业辉,袁尚荣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1,3(3):35~36
[18]许庆忠,尚蓉耳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CGRP、ET、TXB_2及6-Keto-PGF_(1α)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34~536
[19]缪明内分泌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86
[20]刘志诚,孙凤岷,袁锦虹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下丘脑外侧区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9):32~35
[21]刘志诚,孙凤岷,徐放明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弓状核的影响[J].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1(8):2~4
[FL)][SD1,1][FQ(13*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22]刘志诚,孙凤岷,魏群利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的作用[J].美国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1,2(6):41~43
[23]刘志诚,孙凤岷,李嘉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室旁核的良性调整作用[J].中国特色医药杂志,2001,3(3):39~41
[24]刘志诚,孙凤岷,马志民,等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渴中枢的作用[J].中国针灸,2002,22(2): 121~124
[25]刘志诚,孙凤岷,袁锦虹,等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大鼠视上核作用的研究[J].美国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1,2(6):74~76
[26]LIANG Feng-xia,CHEN Ze-bin,WANGHua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NPY and NPY mRNA in Hypothalamus of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J].Acupuncture Research,2005,30(1):18~21
[27]魏群利针灸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及实验研究[C].2001,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
[28]刘晓亭,郑方遒,王晓红电针干预对糖尿病肾病大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548~549
[29]王德全,刘国真,李永春针刺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大鼠血流变及自由基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1,9(8):485
[30]杨运宽,荣海波,陈洪沛等艾灸对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阴茎勃起功能及NO-cGMP通路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5):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