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耳穴压籽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配合常规耳穴压籽治疗,40 d为1疗程,休息1周,再行下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36例,72只眼,治愈4只眼,好转62只眼,无效6只眼,总有效率917%;对照组36例,72只眼,治愈2只眼,好转60只眼,未愈10只眼,总有效率为861%。结论: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针刺配合耳穴压籽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41-01
青少年近视,表现为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的眼病,即屈光不正的近视眼。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耳穴压籽辨证治疗青少年近视3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07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均为青少年,年龄最大18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13岁,其中男29例,女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21诊断依据近视力正常,远视力低于10,但能用凹球透镜矫正。小于-3D为轻度近视,-3D~-6D为中度近视,-6D以上为高度近视;青少年远视力在短期内下降,休息后视力又有提高,使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检影近视度数消失或小于05D为假性近视。眼底检查:中度以上轴性近视,视乳头颞侧出现弧形斑;高度近视眼底易发生退行性变性,黄斑出血、萎缩斑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针刺主穴:翳明、太阳、承泣、攒竹、鱼腰、风池、合谷、光明。随症加减:心阳不足加内关、足三里(温针);脾虚气弱加百会、足三里(温针)、丰隆;肝肾亏虚加太冲、太溪、三阴交(温针);肝血不足加三阴交(温针)、太冲、血海。针法:上述主穴每次选3~5穴常规消毒后用普通毫针针刺,得气后接电针用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周不少于2次,12次为1疗程,休息1周,连用3个疗程观察疗效。[JP2]
212耳穴压籽参照王照浩实用耳针[2]中对近视的治疗。主穴:眼、肝、肾、颈椎。随症加减:心阳不足者加心;脾虚气弱者加皮质下、脾、额;肝肾亏虚加皮质下、耳背肾;肝血不足加心、脾;散光、斜视加胆、目1、目2。操作方法:在耳穴附近寻找敏感点,用酒精将耳廓常规消毒。一手固定耳廓,一手持镊子夹起沾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使王不留行籽对准耳穴附近敏感点贴好,稍稍加压按压1~2 min。一次贴一侧耳穴,4天后换贴另一侧耳穴,期间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4次,每穴按压1~2 min。40天为1疗程,休息1周,再行下1疗程治疗。[JP]
[JP2]22对照组采用耳穴压籽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JP]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JP2]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评定。治愈:视力恢复正常,近视屈光度消失;好转:视力提高2排以上,近视屈光度降低1D;未愈:视力提高小于2排,屈光度如故。[JP]
32治疗结果见表1。
4典型病例[JP2]
刘某,男,12岁,2009年6月13日初诊。患者诉近1个月来视远物模糊,纳食一般,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眼科检查:左眼视力为49;右眼为48。诊断为:青少年近视,证属脾虚气弱型。按照上述方法对症治疗1疗程后患者视远物清晰,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眼科检查:左眼视力为51;右眼为50。再治2疗程后视远物清晰,纳食睡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眼科检查:左眼视力为52;右眼为52。近视屈光度消失。患者痊愈。[JP]
5讨论
近视古称“能近怯远”。清代吴谦《眼科心法要诀》指出:“能近怯远者,非生成近视,谓平昔无此证,忽视物近则明了,远则昏暗也,由其人阴气偏盛,阳气不足,阳被阴侵,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也”。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若久视伤血,目失所养,发为本病。全身经络都与眼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针刺翳明、太阳、承泣、攒竹、鱼腰、风池、合谷、光明有养血、益气、明目、消除眼部疲劳的作用。通过对上述穴位的不断刺激调整,能使眼部经络得通,气血得和,使目得血而能视。采取针灸配合耳穴压籽的方法来治疗青少年近视,要求患者每周至少保障针刺2次,平时用耳穴压籽治疗,并要求家长配合每日定时按压耳穴压籽贴压的穴位,这种方法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而且发病时间短的疗效也比较好,轻度近视较中度近视及高度近视疗效也要好得多。在治疗期间视力出现波动很正常,多数经过继续治疗会趋于稳定。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注意用眼卫生,阅读、书写、近距离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光照一定要充足、姿势一定要端正。[KH*3/4D]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王照浩 实用耳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