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太极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为慢性腰肌劳损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太极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疗方法。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VAS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为800%,优于对照组的4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明显。
关键词:太极推拿;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38-02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腰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为主要表现,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其病因多端,多由腰部外伤后治疗不当或治疗延误所致;或由长期姿势不良或从事弯腰活动工作等导致[1]。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复发,因此目前虽然治疗方法多,但是疗效欠佳。曾氏以福建曾乃梁,广东曾广锷尤精太极,为一代武学宗师,提出“松、柔、圆、活”之动作精要。笔者近年来采用曾氏太极推拿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为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9~62岁,平均年龄(452±31)岁;病程最长20 a,最短2 a,平均(101±35)a。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38±42)岁;病程最长18 a,最短3 a,平均(113±28)a。2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基本情况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2]:(1)有长期腰部慢性疼痛史,腰痛为酸胀痛,反复发作;(2)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缠绵不愈,时轻时重,活动过久后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3)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固定压痛点,常在肌肉起止点附近,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4)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骶椎隐性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太极推拿手法讲究“重意而不重形”,以“绷劲”发力,讲究“寸劲”,手法“绵、沉、圆、巧”,动作特点“静心用意,柔和圆活,虚实分明,刚柔相济”,手法在乎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圆而神通,靡有穷际。手法动力之点在乎脚,正所谓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亦即太极“缠丝劲”。在基本的动作要领下以点、按、推、揉施术于腰部及骶部。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手法,患者采用俯卧位,沿患者腰部两侧膀胱经用较重刺激的[XCA13.TIF]法上下往返治疗5~6遍,然后用较重刺激按、揉大肠俞、八髎、秩边等穴。再直擦腰背部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均以透热为度。最后拍击腰背部两侧骶棘肌,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周日休息,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恢复日常工作;有效:腰部疼痛症状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但活动时腰部仍有微痛;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
32治疗结果见表1~2。
4讨论
腰肌劳损属祖国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多因劳逸不当损及筋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筋失所养,不通则痛而引发;或久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3]。临床主要治以疏经络,活气血,理筋骨,因此以“放松”、“理筋”为主要治疗思路,常规治疗方法亦具有很好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可达833%,但以症状减轻为主,未能完全解除困扰患者的酸痛不适,而曾氏太极推拿手法研究结果提示曾氏太极推拿手法在缓解疼痛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均较常规推拿治疗改善明显,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手法用力的技巧是疗效的关键,推拿是[FL)][SD1,1][FQ(24*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一种讲求“技能”的治疗方法,正如《医宗金鉴》所载:“法之所施,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是之也。”
曾氏太极推拿将太极理论运用于推拿治疗中,两者有机结合,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太极之力柔绵无尽,深厚达骨,正是手法之要旨。路氏[4]提出推拿过程中注重太极“松、散、通、空”,从而提高临床手法的疗效;江氏[5]亦应用太极推手结合传统手法治疗颈椎病取得良效,曾氏太极推拿以“绷劲”发力,讲究“寸劲”,手法“绵、沉、圆、巧”,动作特点为“静心用意,柔和圆活,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劲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也是推拿之动力根本,力量源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乎于手指。因劲力由地而起,故推拿时步法的稳固是实现各个动作和发力的保障,如房屋之基石。十三势歌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意存腰间”说明腰是全身发力枢纽。所以推拿用力时应两腿相随,腿弓撑满、五趾抓地、涌泉虚空,以腰为轴引劲上行于脊背,整个脊柱保持一条相对直而内含的弧形,上体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使丹田之气自然贴背上下通顺,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力达四梢从而达到周身无一寸无绷劲,无一寸非太极的境界。在如此状态下,推拿者做手法时下肢步法不仅稳固而且上肢又有丹田之气为依托能使手法做的更浑厚有力、深透持久,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若“劲发一点,点点透骨”就成为“寸劲”,要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将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合为一体,才能将全身的意、气、神、力集中在一起而达到“劲发一点”,治疗中需掌握好尺寸,以免发生危险。
手法在于“绵、沉、圆、巧”四点,“绵”即连贯协调,虚实分明,推拿手法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沉”即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圆”即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巧”即用力灵巧,四两拨千斤,巧力就是内劲。内劲具有弹性,如棉里裹铁,分量极沉,又绵绵不断,变化灵活。
参考文献:
[1]覃斌壮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4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20~21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李嘉杰苗药黑骨藤追风液外搽配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19~20
[4]路华杰推拿治疗中的太极功夫[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2):45
[5]姜浩,吴诗城,黄杰传统手法结合太极推手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087~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