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30-01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笔者多年来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20例病例均来源于本科2010年~2012年8月的门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简称《原则》)的标准。中医辨证参照《原则》。治疗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6岁;病程1~2 a 34例,3~5 a 17例,5年以上9例。病程最短3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24±41)a。其中脾胃湿热20例,肝郁脾虚18例,脾胃虚弱20例,瘀血阻络2例。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病程1~2 a 36例,3~5 a 18例,5 a以上6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15 a,平均(25±32) a。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Uc1IJzFgwmxcc5l7zNCpukdppY2FeJbJ2PdPl8JJeO8=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JP2]治疗组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为主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方由半夏15 g,黄连5 g,黄芩12 g,干姜10 g,吴茱萸3 g,良姜12 g,醋香附12 g,枳壳12 g,厚朴12 g,木香10 g,甘松10 g,陈皮12 g,海螵蛸10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瓦楞子30 g组成。煎汁450 mL分早、中、晚3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4周1疗程。加减:脾胃湿热者去吴茱萸、良姜,加苍术、蒲公英、波蔻;肝郁脾虚去吴茱萸、黄芩;加醋柴胡、炒白芍,炒栀子;脾胃虚弱者加党参、淮山药;呃逆,嗳气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胡麻仁。[JP]
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枸橼酸鉍钾012 g,每日4次;阿莫西林胶囊05 g,每日3次;甲硝唑片04 g,每日3次。4周1疗程,其中阿莫西林胶囊及甲硝唑片用药时间为1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原则》中的疗效标准进行判断。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和活检示急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达轻度,胆汁反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均改善2级以上,胃镜和活检示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程度好转1度,胆汁反流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均改善1级以上;胃镜和活检示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急性炎症程度减轻1度,胆汁反流减少1/2以上;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反恶化者。
32治疗结果见表1。
4体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痞满”、“胃痛“等范畴,究其基本病机,是以脾胃不和,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湿邪壅滞为主,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居多。故以健脾和胃,燥湿清热,攻补兼施为宜。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逆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党参益气健脾。吴茱萸、黄连配伍为左金丸,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健脾止呕。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之功。随症加减治疗,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