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是出版业运用最广泛的电脑科技之一。在现阶段,人们仍将全部心力投注于追求电脑更强大的能力上,无暇顾及其衍生的后遗症,所以给人类带来了种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科技的脚步走得太快,社会的道德、法律等其他层面跟随不及,以致产生了一些失控现象。
[关键词]读图时代 计算机图像处理 人文思考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95-05
1 “读图时代”来临
“电脑”,无疑是20世纪科技发明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它几乎深度介入了人类社会结构、生活领域的每一个方面,其重要性已有太多描述与讨论,不需在此赘言。乐观者或许以为,“电脑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好的一件礼物”[1],因为它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能够解决很多人类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节省了大量资源。这是看到电脑科技的光明面。未深思者,则可能认为电脑只改变了人类的技术、物质生活,于观念、想法等精神层面并无太大影响,这是未能全面思索电脑影响力所致。同时,此一观点的流行也导致书市中虽有满坑满谷的电脑技术性书籍,但从人文层面探讨相关议题的图书却极度缺乏。
出版,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不可避免地和整体环境、4684ade2d20f8cb2e1d7e63d30157abf其他系统产生密切而频繁的互动,深受影响,也尽力发挥影响力。在各领域掀起一波波革命的电脑科技,自不会独漏出版产业,加上出版“公之于众”、和生活紧密结合的特性,更让后者成为一座桥梁,电脑科技的影响透过它,可以传播得更深更远。
近年出版业热烈讨论的“读图时代”,正可视为电脑科技的一项巨大影响。在此之前,承载图像画面与文字的媒体,可以说是壁垒分明的,前者以电影、电视为代表,后者以书籍为代表。书中纵或有图,多半也是辅助说明文字的不足,或是美观点缀性质。但是电脑的多媒体特性,不但在技术上支持图像、声音、文字的多重整合,让不同载体的边界消失,更逐渐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习惯了电脑或网络阅读的读者们,从画面中获取信息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所及,纸本图书为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阅读偏好和需求,其中图像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大量绘本、图解书、漫画版经典、照片集等,纷纷出现。以前的观念是“读文、看图”,而“读图”一词的出现,似足以说明图像已逐渐侵蚀了以往由文字所霸占的“阅读”功能。
也有人以“脱文字”形容这种现象。“所谓脱文字就是尽量回避文字,用各种文字替代品,如图画来传递讯息……配有图画的报刊畅销,堆满文字的报刊滞销。办报刊的纷纷投时尚所好,加大非文字内容的比例……有的版面干脆由图画为主,文字成为不折不扣的配角”[2]。并且认为“脱文字属于一种不可逆转的时尚”[3] 。用“时尚”一词来定位图像文化的繁盛现象,表述的是它从边缘走向主流的时间,相较于文字和语言,发生得最晚。但实际上视觉是人类认知较初阶的能力,观看图像获得的讯息是非常直观的,不需经过训练,远比解读文字时需要的“想象”及“逻辑性的推理与思考”轻松容易许多[4]。而且“人们记忆图形要比记忆文字速度快,人们对图像(例如电影和图片)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远远超过对单纯的文字”[5]。也因此自文字发生并用于传播知识的数千年来,“读书”一直是一群受过长期且严格训练的精英们才拥有的能力,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能力。即使在教育已经十分普及、识字率甚高的先进国家,知识性的纯文字阅读,仍然是少数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图时代”或许不是时尚,反而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倒退现象。
从思维必须高度抽象的文字时代,走向诉诸直接感官的图像时代,到底是进步还是堕落?对读者到底好还是不好?显然是众说纷纭、歧见迭出的问题。足以代表文字精英立场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的、不完整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他表示,人的心智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推敲,人们不应该放弃思考而单纯追求感观[6]。而反面的立论则认为“一部人类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图像创意的发展历史”[7],而且不管从认知本性、理性思维、交流意愿、接受需求、科学与技术发展、市场动因等哪一个面向来看,都是“看比读好”[8]。
这两方的意见各自成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已占有数千年主流地位的文字,图像传播在人类意识中,的确是一个新兴事物。人们对它影响的广度、深度,还没有做系统性的全面研究。限于能力,本文也仅就其中一个方面做探讨研究。亦即前文已经提到的,科技是一把双面利刃,不明黑白、不分是非,为善为恶全在使用者一心之中,带来建设的同时,也带来破坏。利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处理过的图像可以更准确、更清晰、更有创意,也可以更模糊、更虚伪、更不堪入目。本文将针对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尤其是对摄影图片的处理做深入剖析,希望从人文层面出发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1)经过电脑处理的图像,会改变人类的哪些思维?
(2)经过处理的图像透过出版管道传播出去之后,会造成哪些影响?
2 挑战“真实”
电影《阿甘正传》的男主角阿甘,在原本没有此号人物的历史影片中现身的剧情,相信许多人记忆犹新。两个时代的图像竟然能融合得如此惟妙惟肖、天衣无缝,让看过的人都对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也引起媒体一阵讨论的热潮,咸认为电脑科技的进步,让人类自由奔驰的想象力,有了具体实践的可能。但是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事件还代表了另一重可能更为重大的意义——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足以改变“真实”,或者更准确地说,足以改变人类眼见的真实。
一般人对以相机拍摄的照片都有最基本的信任感,譬如“拍照存证”一语,以及照片一向是法官判案时重要的证物之一等,都证明了此种心态的确存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此心态的成因曾做过精辟的讨论:绘画可以虚构,不在眼前的东西也能够盏(展现)出来。演讲使用象征的词语,这些词语当然有其所指的对象,但那些对象可以是,而且常常是“异想天开”的东西。和这类模仿的东西相反,在摄影中,我永远无法否认“这个东西在那里存在过”。这里有个双重的相关状况:真实的状况和过去的状况。既然这种限制只存在于摄影之中,我们就可以用推理的办法把这看作摄影的本质,即摄影的真谛。……因此,摄影真谛的说法应该是:“这个存在过”,一点不能通融。……它绝对存在过,不容置疑地存在过[9]。
美国学者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也说:“关于摄影媒介(无论是拍摄静物或动作)的一个事实,就是它并非绘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摄影并不是让我们看到和事物本身‘相似的东西’;而是(我们愿意这样说)让我们看到事物本身。”[10]正因为摄影利用光学原理,能忠实反映自然现象,是纪录而非创造,所以一开始便博得人们的信任,视之为“真实”的呈现。即使一些暗房技巧能够改变最后的画面,但不免会在底片上留下修饰或变造的痕迹,让人有迹可寻,因此除了特殊状况外,人们对照片中呈现的画面,基本上都是采取信赖其为真实的态度。
然而这一切在电脑图像处理出现之后,全都改观了。运用电脑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所有的图像都采用数字式储存、处理,因此十分容易复制、修改,而且除非技巧不足,在最后的画面上留下诸如比例失真、物理逻辑有误等破绽,否则是无法判断一张图片到底是原貌还是经过电脑加工处理的。至此,摄影照片在人们心中建立起的真实感,可说受到了严峻挑战,再没有人能“铁口直断”眼前这一张图片所呈现的画面是否为“真实”。此现象在电脑彩色扫描仪、数字相机等相关配备发展日益成熟、普及,以及各式人性化、简单易学的绘图及图像处理软件不断推陈出新后,更为严重。任何人都能轻易地为了任何理由——好的或坏的、合法的或非法的、自私的或公益的,而变造一张照片散布出去。
这个现象引发的问题完全超出技术层次,但是它影响的面向到底有多深、多广?即是本文以下所要探讨的问题。
3 可能牵涉的法律问题
变造一张图像,可能牵涉的法律问题甚多,诸如民法、刑法、著作权法等。
首先以著作权法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摄影作品属于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同法第十条规定了著作权包含的几种权利,其中:(三)是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四)是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因此,若未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擅自将其作品以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式修改,是侵害了著作财产权;若不幸地,经改造的结果丑化了原著作,更是侵害了著作人身权。根据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以上是对图片创作者的著作权而言。而如果伪造、变造的结果,对某个人的名誉造成了损害,比如说将某人的头部图像和猥亵不堪的肢体、动作合成在一起,散播于众,则将触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即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4 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影响
虽然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极广,工业设计、医学、地质探测、航天科技等各领域都是它发挥功能的舞台,但是这些专业领域毕竟距离一般人较为遥远,很难得知电脑科技对它们造成的影响,更难感受人类生活因为这些影响而产生了什么改变。目前一般设计人员较易涉入,也是和大众较切身相关的,当属摄影图片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使用。尤其电脑图像处理是桌面出版系统的一环,随着该系统的全面普及,所有阅听人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和其产生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电脑图像处理在这个环节的探讨,也就更形重要。
任何一项传播行为,都有三个基本要素:来源、讯息和目的地[11]。传播行为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来源”透过“讯息”的传递,和“目的地”建立起共同性。也就是说,目的地依赖对讯息的解读,了解来源的传播目的。将此概念套用在大众传播上,由于来源和目的地为无法亲身接触的两方,因此所有沟通皆依赖呈现在媒体上的内容(讯息)。亦即,媒体上的文字、图画、图像、声音,是读者理解来源的唯一讯息。证诸现实世界,一般人的“实证经验”都非常有限,双耳双目加上日常活动范围,对世界讯息的掌握可说是微乎其微。而大众传播正弥补了这个缺憾,媒体成为阅听人一扇开向世界的窗,所有记者化身为千耳千眼,为大众搜集信息。
另一方面,传播研究鼻祖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提出了传播在社会中的三个功能:环境监视、关系协调、文化传承,其中环境监视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是后两者的前提和条件。所谓“环境监视”是指决策过程中的情报功能。这种情报功能,能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知识,使其认识到行动的条件与后果[12]。亦即提供、搜集、分送信息的目的,在于帮助作决策,以维持社会平衡稳定的状态。当然,唯有依据真实、正确的信息所做的决策,才可能是正确的。这也就是新闻学中,将新闻的“真实、正确、公正、客观”列为先决条件,而任何一名新闻记者都以此为新闻工作最高准则的原因。
例如1921年由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带到中国,也是由他手订的《报人守则》第四条即为:“新闻记者,只须写出心目中认为真实的事物。”[13]还有2009年11月11日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强调记者报道时应“不夸大、缩小或歪曲新闻事实,不虚构或制造新闻事件,不干预或摆布采访对象”。 在经过新闻界、大众传播界高声倡导多年之后,所有的阅听人基本上也都认同了他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相信新闻事件都是“确有其事”。
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和前文所述对摄影照片的信赖相加,结果是对新闻照片无所怀疑。再加上前文已分析过,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阅听人对大千世界的观察、了解、认知,其实很大部分是透过大众媒介来完成的。据此几乎可以推论,对许多人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就是事件的真相,大众媒介建构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但是,在电脑图像处理出现之后,这些推论都必须加上问号了。我们不难发现近来的媒体,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电脑合成的图像。具新闻道德意识的,或许会在图说中加以说明;若是不以为意,甚至有意误导,一般读者几乎无从分辨图片真伪。
这个问题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深入探究。第一是变造的正当性问题。如果对照片的改造出于恶意,目的在打击、抹黑他人(例如台湾选举期间常发生的事件),那么不但违反了新闻道德,甚至已是违法行为,无须多论。但是如果只是基于效果考虑所做的修饰呢?例如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出现在照片中的政要好像凭空多出一只手,编辑是不是可以将其修去?又或者将刊在报章杂志中的风景照片,其中的两栋建筑物若能靠近一点,整体构图将美观许多,此时是否可以利用电脑科技达到目的?这样的修改算不算伤害了新闻的真实性,违反了新闻道德?
认为基于美观的修饰无伤大雅的人,或许忽略了其对阅听人产生的影响。前文曾经讨论过,基本上阅听人都认为新闻报道,尤其是照片,是绝对真实的,一旦发现原来利用电脑技术可以将照片修改得天衣无缝,而且也确实已有媒体如此做了,讶异之余,他会不会开始怀疑每一张刊登在媒体上的图片,甚至怀疑他无法亲眼所见的所有景象和世界风貌?而这样的怀疑不但对媒体信誉是一大伤害,也代表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信任在一夕间全部瓦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实在值得新闻界和大众传播界再细细深思、讨论。
5 其他思考
5.1 失去对人的尊重
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迷人之处,其中之一在于它能完成很多真实世界中“不可能的任务”。一部电脑在手,设计者即是上帝,要方、要圆、要长、要扁,要一个人美如天仙、丑如蛤蟆,要远在海角天边、抑或近在自家厨房卧室,都是轻而易举的。从某一个层面来说,设计者手中握有变造世界的特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止并没有办法限制这些人将此“特权”用于正当之处(虽然何谓“正当”就足以引发许多争论),因此不禁令人忧心遇上存心不良的人,科技将沦为伤害人类社会的帮凶。尤其是网络社会发达之后,其匿名、无管制的特性,将使人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制作的图片散播出去,助长歪风。据闻多年前网络中曾出现一张台湾艺人天心遭一名黑人男性强暴的合成图片。姑且不论制作这张图片的人是出于何种心态,是好玩、恶作剧、恶意中伤,还是仅仅想要炫耀技巧,都证明担忧这种技术会遭滥用绝非杞人忧天,证明只求满足自己操控欲望、卖弄技巧,而不顾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对观看者造成冲击的人,的确存在。
越是能掌握电脑处理技巧的人,越容易失去对人的尊重。在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人拥有这项特权,因此我们不得不严肃面对这个课题。
5.2 认知错乱
一般人能够判断出一张图像是经过处理的照片,通常都是因为其内容出现明显和事实或逻辑不符的“错误”。比如说汽车飞上太空、华盛顿和国父孙中山同处一室等。也就是说观看者的脑海中已经有一个对世界有正确认知的“数据库”:汽车只能在地面行驶、华盛顿与国父是不同时代的人等。经过比对结果,凡是违反脑中数据库逻辑的,就可以判定其为作假照片。但是,事实上每个人脑中数据库储存的项目类别、多寡都不同,如果一张经合成的照片所表现的内容,超出了观看者数据库的范围,就表示这名观看者无法辨别这张照片的真伪。更严重的是,基于前文曾讨论过的人类对摄影照片的基本信赖,观看者很可能在未经深思的情况下,认定这张照片的内容为真实,而将其储存入脑中的数据库。所谓“先入为主”,以后再遇到正确的情境时,他不是顺从脑中数据库提供的讯息以真为假,就是认知产生冲突,不知何者为真。然后在确定之后,必须花费更多气力,将脑中的数据库修正。
在电脑图像处理应用越来越多的同时,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尤其对还在学习阶段、努力建立“认知数据库”的儿童而言,大量似是而非的合成照片,其实是他正确认知世界的一大“噪音”。因此,他脑中的世界可能大部分是有误的,或是他必须从别的管道学习判断图像世界的真伪。认知错乱,可说是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带来的一大后遗症。
5.3 是非混淆不清
每当社会版新闻出现一桩丑闻,有人拿着照片、录音带、录像带斩钉截铁地宣称那是证据时,当事人必然会跳出来声嘶力竭地辩驳,那些证据都是经过变造的,请求送交检定。能够检定出真伪,表示是非黑白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这个信念恐怕支持着不少人对正义公理的信心。但是如果这个所谓证据是一张数字照片呢?值得担忧的不仅是“好人”会因为照片虽然明明是变造的,却找不出破绽而沉冤难雪;更可怕的是“坏人”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明明确有其事,却无法将照片作为证据而难以将其绳之以法。最终结果是黑白无法判别,是非混淆不清,甚至会让一般人对到底有无事实存在产生疑惑。
6 结 语
本文探讨的种种 “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带给人类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阶段人们仍将全部心力投注于追求电脑更强大的能力上,无暇顾及其衍生的后遗症。亦即科技的脚步走得太快,社会的道德、法律等其他层面跟随不及,以致产生了一些失控现象。
当然,乐观地想,此种适应不良的混乱情况,未尝不是美好未来到来之前的阵痛期,代表还有进步的空间。因此在此对问题提出质疑与批判,绝对不是“反智”思想的表现,幼稚地主张没有这些科技,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相反地,这是表达对社会更大的期许,希望在追求科技令人眩惑的功能的同时,能构集思广益,思索如何既充分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与进步,又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
本文提到的诸多思考,除了新闻界对于变造新闻照片造成的问题已有醒觉,有不少讨论并提出自律规范,甚至有极端者在数码相机应用于新闻拍摄之初,便认为应该拒绝数码相机之外[14],其他的相关研究均十分缺乏。本文观点多属研究者个人看法,应有许多未尽之处。同时限于能力,无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是一大缺点。在读图时代来临,图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知识信息来源的现在,期待后续者能以此为基础,继续做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真正完成集思广益、共创未来的理想。
注 释
[1]张瑞村,林詹田.电脑辅助绘图[M].台北: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2
[2][3] 王文元.时尚与“脱文字”[J].社会,2003(2)
[4][8] 参见潘繁生.“看”比“读”好[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7] 孙智强,张亦农.追求图像传播的媒介[J].传媒观察,2007(8)
[6] 转引自杨松芳.解析“读图时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法]罗兰·巴特.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21-122。
[10][美]斯坦利·卡维尔.看见的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21
[11] 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M].台北:正中书局,1986:13
[12] 高海波.拉斯韦尔5W模式探源[J].国际新闻界,2008(10)
[13] 参见蓝鸿文.世界扫描:新闻自律的一项基本建设——道德信条[J].国际新闻界,2001(2);严俊.看西方媒体对新闻专业理论的背叛[J].新闻与写作,2008(8)
[14] 参见遥力.新闻报道应拒绝数码像机[J].计算器与网络,1998(10)
(收稿日期: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