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业绩卓著 风范永存人间

2013-12-29 00:00:00宋应离
出版科学 2013年4期

在中国当代出版界,提起戴文葆先生,无不众口一词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和著作家。先生于2008年9月7日去世后,回忆悼念他的文章频频见于报端。为全面缅怀记述展示他一生的编辑业绩,适值2012年10月当他90诞辰之际,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光辉曲折的编辑生涯——戴文葆先生90诞辰纪念文集》一书。(以下简称《纪念文集》)

本书汇集了包括戴先生的亲属、生前同事好友以及后学者51位作者的回忆文章共35万字,从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作为编辑家、出版家、著作家一生的形象。它使我们触摸到一个开宗师、导风潮、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引领出版导向的大师级的编辑人物。

《纪念文集》的出版有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 真实再现戴文葆的编辑业绩

判断评定一个编辑家,首先看其在编辑出版活动中是否编辑出版了对文化积累、传播推动文化建设前进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的传世之作。戴先生被公认的是善于处理有关国际问题、政治和文史领域范围广、高难度的书稿。仅从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文物出版社期间,陆续编选了《宋庆龄文集》《宋庆龄书信集》,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三卷本),主编和编辑了《胡愈之译文集》及《胡愈之出版文集》,帮助吴晗整理了300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校勘了《谭嗣同全集》,编辑了《严复文集》,编校了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新编其中第8集,参编了《蒋介石言论集》等难度大有重大影响的图书。他对编辑工作极为认真。正如曾彦修所说,“他一生凡事认真到底,决不拖泥带水,决不留下滥尾巴,叫别人去收拾,因此,凡是经过老戴之手发出去的东西,一般均叫人比较放心”。他在从事编辑工作之余,还勤于写作。他先后出版有《国际形势读本》《新颖的课题》《月是故乡明》《号角与火种》《寻觅与审视》等。

彰显一个编辑大师功德的另一个标志是不仅善于编辑出版标志性的杰作,还要在编辑出版理论上有独特建树。戴先生是一位实干编辑家,又是一位具有独特学者型、研究型完美相结合的编辑理论家。他16岁涉入编辑领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多年。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加之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号称“活字典”;他编辑经验丰富,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敢为人先。他对编辑思想、编辑理论、编辑出版史有很深的研究。他是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身体力行,为编辑专业和编辑培训班的学员讲课。改革开放以来,他撰写的研究编辑学的文章有30多篇,为编辑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编辑家的戴先生的另一贡献是奖掖后学,乐于助人,热心扶持青年。许多青年编辑向他求教,他总是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他希望青年同志要多读书、爱交游、勤动笔,成为青年人的座右铭;众多青年学子出书请他作序,他有求必应,一丝不苟,认真去写。他常通过书信同青年切磋,交流编辑经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很受青年爱戴与尊重。

2 还原一个真实的戴文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戴先生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屡遭厄运。他高中毕业后,在国民党的一个县政府情报室工作半年之久,后感到那是一个很坏的机构,不愿同流合污,就给堂兄写信逃脱出走。这本来是一生中的一段“一般经历”,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抓住不放。1955年在肃反中被怀疑为“特务”“历史反革命”。以后的灾难一个接着一个,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走上6年劳改、两年编外人员和“文革”时期流放家乡十年的苦难人生。期间,遭受到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难以想象。他虽饱经磨难,但对党忠心不二,在困难面前不甘沉沦,精神不倒。对戴先生的20年经历,局内人清楚,局外人似乎不十分了解。《纪念文集》曾彦修撰写的《“戴文葆事件”真相》、殷国秀撰写的《沉冤终于昭雪——记我参加查证戴文葆同志两段经历》以及所附的《戴文葆1940年给堂兄戴沐华的信》,作者以当年戴文葆专案组见证人的身份,向世人昭示,上世纪50年代困扰戴文葆的所谓历史问题得以彻底澄清。这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戴文葆,也消除了人们对戴先生历史问题的疑虑。3 提供了值得重视的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纪念文集》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评析了戴文葆先生身处逆境,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十年流放家乡江苏阜宁撰写的反映家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射水纪闻》一书。这“是一部有特殊意义的近现代历史著作,需要给予重视与研究”,“戴文葆能够在那劫难随时而至的特殊岁月平安度过,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一部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射水纪闻》是值得庆幸的”(宋木文语)。从《射水纪闻》中,不仅看出了戴文葆先生的人品学品,为人的高尚风范,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也为研究如何撰写地方志和研究编辑家戴文葆的一生提供了有益参照。

(《光辉曲折的编辑生涯:戴文葆先生90诞辰纪念文集》,人民出版社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458页,定价65.00元。)

(收稿日期: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