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图书漂流”活动自登陆中国后,遭遇“放漂量”小、“回漂率”低、“漂流”质量差等“难漂”尴尬,引人深思。本文从“漂流”机制缺陷、读者阅读素养等方面分析“图书漂流”的尴尬原因,并从完善漂流机制、进行漂流理念教育等途径提出解除“图书漂流”尴尬境遇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图书漂流” 尴尬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75-04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博客日志、手机报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迅速崛起,对传统出版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随着各种电子传媒和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公众阅读图书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然而,“图书漂流”活动的兴起,为传统阅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缓解了数字出版带来的压力。通过“图书漂流”,书友们通过将自己已读完的书籍不计回报地投放到公共领域,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这一别具一格的读书形式受到不少读者的青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欧洲起源的“图书漂流”,在登陆中国后“水土不服”,遭遇了“难漂”的尴尬,使“漂流”搁浅。
1 “图书漂流”简介
1.1 “图书漂流”的缘起
“图书漂流”活动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意指书友将自己拥有但不再阅读的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后,投放到公园长凳、咖啡馆桌子、博物馆走廊、图书馆楼梯等公共场所,无偿供人阅读。拾取之人阅读之后,再根据标签提示,以相同的方式将书投放于公共环境中。通过这种阅读,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图书,交流彼此的感受,让书籍串联不同背景的人群。可见,“图书漂流”活动是基于道德诚信、充满浪漫色彩的图书阅读活动,是对传统图书阅读方式的延伸和补充。然而,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技术的落后,当时人们很难获知书漂的具体情况,只能从标签上了解图书经历,所以“图书漂流”活动发展极其缓慢。直到八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才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广泛开展。2001年4月,在美国Kansas市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罗恩·霍恩贝克(Ron Hornbaker)开设了第一个“图书漂流”(www.bookcrossing.com)网站,从此“图书漂流”活动得以广泛发展,此后迅速波及欧美[1]。
随后,“图书漂流”活动以其新奇的阅读形式广泛传播开来,获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也应运登陆中国这个出版大国。2004年初,春风文艺出版社精选当年三种畅销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首例“放书漂流”,从此拉开我国“图书漂流”活动的序幕。紧随其后,各种形式的“图书漂流”活动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2005年,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在北京隆重启动“春天漂流书”的试漂活动,同年我国第一个“图书漂流”网站——“图书漂流”网 (www.tspl.cn)创建,我图“图书漂流”事业迅速扩展,并渐渐为广大书友所了解。
1.2 “图书漂流”的尴尬
“图书漂流”提出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全新阅读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性自取自读、读后再漂的自然图书流动模式,它本着“诚信,共享,交流”的原则,放书自由,以书会友,在带给书友新奇的读书体验的同时也给公众的传统阅读习惯带来一定的冲击。“图书漂流”是一项共享图书资源、体验阅读快乐的自发性图书传递阅读活动,它的诞生是人们阅读方式的重大变革。然而,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图书漂流”方面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图书漂流”与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存在较大出入,故而一时无法为公众所接受,国内“图书漂流”活动多半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之后没了下文。由此可见,“图书漂流”在我国的发展道路困难重重,遭遇“难漂”尴尬。
(1)“图书漂流”宣传遇阻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接受过程,“图书漂流”自然也不例外。该活动自登陆中国以来,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工作,也得到不少书友的热情支持,但宣传与推广效果并不理想,部分热爱阅读的读者对这项活动较为了解,但绝大多数民众依然对其颇感陌生,甚至毫不知情。
(2)“图书漂流”“放漂量”小
目前,我国“图书漂流”活动的主要开展地点多为校园、公共图书馆等读者相对集中的区域,在校学生、学校图书馆及社会公共图书馆构成了漂流书来源的主流。随着“图书漂流”活动的推广,虽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读者参与其中,但多数读者仍持观望态度,尤其是图书的捐赠者少,捐赠量少。“放漂量”小造成“图书漂流”供不应求的局面,使其规模无法得到进一步扩展。
(3)漂流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当前的漂流图书种类繁多,但其质量参差不齐。在优秀图书之外,仍存在着不少不具阅读价值的书籍。比如,某些出版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新书过早传播,而捐赠一些积压书参与漂流。有些捐赠者甚至对该活动抱有“游戏”心理,故意将一些低俗的、缺乏文化素养的图书混淆其中,以图搞笑取闹,这些做法都严重影响了漂流图书的质量。
(4)漂流图书被非目标群体带走
由于漂流站点的开放性特点,无法对读者进行选择。因此,部分图书流落到非目标群体手中,影响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文化价值。这种情况以位于社会公共场所的漂流站尤为突出。如在上海、深圳等地的“图书漂流”站点上,首投的漂流书常常被非目标群体拿走。上海一名57岁的教师舒文表示,自己曾在一家超市发现印有“蒲公英”的漂流书,有两位老年妇女得知不需任何手续就能免费带走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各自挑了一摞书。当工作人员提醒她们这些书不适合她们阅读时,其回答是给女儿和孙子挑的,并且表示“孩子爱看就留下,不喜欢当废纸卖掉!”[2]
(5)“图书漂流”“回漂率”过低
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图书自“漂”出之后数量递减,不少图书“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也即图书“回漂率”过低,使“图书漂流”活动无法持续下去。2006年,来自上海普陀区图书馆的跟踪调查信息表明,自该区2005年年底首批图书放漂后,数量超出10万的漂流图书在经过数月的“漂流”之旅后回漂率仅为30%。另外七成漂流书亦或暂时搁浅,亦或永远销声匿迹。而调查表明,“图书漂流”回漂率低主要有两大原因:书友将漂流图书占为己有和漂流图书在漂流过程受到缺损。
2 我国“图书漂流”尴尬处境原因分析
“图书漂流”活动在我国遭遇“难漂”尴尬,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宣传力度不足
宣传造势对于一项新生事物的普及与发展尤为重要,“图书漂流”活动也是如此。虽然目前我国的“图书漂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公众的阅读意识,掀起一股阅读热潮,但由于其宣传力度不足,公众知晓程度不高,波及范围十分有限。少数发达城市及校园区域,上海、深圳、杭州、天津等沿海城市对“图书漂流”较为了解,而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并未流行,大部分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更是完全不知情。宣传力度的不足,公众知晓程度不高,是“图书漂流”放漂量小的直接影响因素,而“放漂量”小进而直接造成我国“图书漂流”活动规模小的现状。
2.2 漂流地域限制
我国城乡差异明显的特征造成“图书漂流”活动的地区差异,城乡读者阅读素质的不同是“图书漂流”的天然屏障,也形成当前“图书漂流”在我国的不均衡发展局势。因地域因素的影响,漂流活动的开展范围窄小,基本局限于一市或一校之内,以“同城漂流,同校漂流”为主流,难以突破地域限制,极大阻碍“图书漂流”的交流与传播。
2.3 漂流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图书漂流”活动基本处于发展尝试时期,因此“图书漂流”机制不够健全,仍存在着不少漏洞。例如漂流书的追踪信息不全面,“漂友”诚信度的考核欠缺,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等问题,都成为“图书漂流”过程的障碍,由此引发漂流书的损坏、丢失等一系列难题,制约“图书漂流”活动的持续发展。
2.4 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
网络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媒活动,不少读者纷纷摒弃手中的纸质读物,将注意力转移到各种电子传媒,我国的全民阅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令人堪忧。人们在习惯电子阅读之后,面对“图书漂流”这一新生事物时已兴趣贫乏,参与人数较少,使“图书漂流”的读者市场遭受重创。因此,“图书漂流”的放漂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2.5 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丰厚文化积淀,使本土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其中又以儒家文化尤为突出。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封闭性特征的影响,人们大多形成“藏书”的阅读习惯,一时难以接受“图书漂流”带来的“放书”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使得“图书漂流”的宣传工作遭受压力,活动推行遇阻。
2.6 社会公德意识欠缺
公德意识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只有具备良好公德意识的国家才能为“图书漂流”活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而在我国,一定程度的读者奉献精神的欠缺也使得“图书漂流”举步维艰:自守心理使得读者不愿意捐赠图书,导致“放漂量”小;私利心理使得图书常消失无踪,漂流图书被非目标群体占为己有,导致“回漂率”低,切断了“图书漂流”的流量;缺乏爱惜图书意识使得图书受损,也严重影响漂流书的质量等等。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欠缺大大降低了“图书漂流”的社会价值。
3 “图书漂流”尴尬超越路径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图书漂流”活动的发展,将“图书漂流”活动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我们必须努力解除“图书漂流”“难漂”的尴尬,探寻该活动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围。
3.1 加强宣传力度,使漂流意识深入人心
宣传工作对于“图书漂流”活动的推行尤其重要,要推动“图书漂流”活动的发展,必须依据“图书漂流”的地域差异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宣传计划。在继续促进发达城市“图书漂流”活动宣传工作的同时,应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宣传造势,将“图书漂流”的影响扩大,以获取更广泛的读者市场。在城市地区,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媒体进行宣传,以纸质出版物为辅,以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为主,开展全面位的宣传造势工作,尤其要注重发挥学校和公共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在农村地区,除利用宣传字画的方式外,还应重点利用和充分发挥当地领导的带头推动作用,让村民了解“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激发其阅读积极性,而乡村学校和农家书屋则可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漂流”场所。
3.2 政府与出版行业的支持
“图书漂流”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目前,公共图书馆和各类学校是我国“图书漂流”的主要发起者,也是漂流书的重要来源,对“图书漂流”活动的推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各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等途径对图书馆和学校的“图书漂流”活动加以支持,确保该活动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还应发动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开展“图书漂流”,如各地文教部门、社会活动中心,文化协会等,通过这些部门的积极参与推行,促进各区域之间“图书漂流”活动的交流,扩大该活动的社会价值;再次,对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拨款专项资金,并将“图书漂流”与农家书屋工程结合发展。此外,出版业也应对“图书漂流”活动有所作为,为了缓解读者传统阅读率的下降,保证行业的市场需求,各出版企业应该大力支持“图书漂流”,可尝试出版“图书漂流”的专用书籍,巧妙地利用漂流方式宣传推广新书,多捐赠优秀、经典类图书,积极参与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3.3 完善漂流管理制度,增加必要的约束力
当前,“图书漂流”的自由、无束缚机制使图书漂流过程产生许多困扰和隐患,要促成漂流活动正常运行,完善漂流管理机制刻不容缓。首先,应该实行实名登记制,参与者必须凭借有效证件进行登记,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日后进行漂流书的追踪工作。其次,相关部门应为漂流图书制作统一、醒目的漂流标记,使公众一目了然。再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漂书诚信考核制度,制定“漂友”诚信积分卡,对按时送还的读者加分,反之扣分,并可依据积分高低水平排序,为高分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优先获取图书等。最后,对违反漂书规则的书友采取惩罚措施,轻则提出警告,重则缴纳赔偿费用并取消参与资格。
3.4 丰富“图书漂流”形式,吸引更多读者参与
由于“图书漂流”活动在国内的发展时期较短,仍有较大部分读者对其抱有观望态度,参与热情不高,这与“图书漂流”的形式单调也有一定关系。当前我国的“图书漂流”形式可分为个体漂流、网站漂流、图书馆藏书漂流、社会捐赠漂流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网站漂流的发展最为迅速。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改进,各“图书漂流”平台纷纷建立,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图书漂流”环境。为了更好促进“图书漂流”活动的有效开展,应在制订激励机制的同时,继续丰富图书的漂流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
3.5 进行漂流理念教育,提高书友阅读素养
“图书漂流”的价值在于传递知识、传递爱心,信任图书分享者的内在素质。“图书漂流”的理念是“分享、信任、传播”,因此参与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阅读素养是漂流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为促进漂流活动正常进展,相关部门应组织漂流理念教育,教育应旨在宣传、引导读者感悟漂流的内涵。可通过讲座、讨论、会议等多种方式在各机构进行,使漂流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培养读者的奉献精神,加强社会公德意识,共享图书,彼此信任,相互交流,将漂流理念落实于实际行动,保证“图书漂流”活动顺利地开展。
3.6 提倡全民阅读
漂流是图书的漂流,需得有爱书人、读书人,才能促进“图书漂流”的开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随着各种电子媒体大行其道,以及社会节奏变快,人们生活压力增加,人心浮躁等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全民阅读情况并不理想。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参观国家图书馆时提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被正式提到一个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高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业内外机构也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关系到民族未来,关系到国计民生。就“图书漂流”而言,当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全民“图书漂流”工程,并搭建了最大的全民“图书漂流”网站平台(www.iflove.com),以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建设,全民受益为目标。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全民“图书漂流”工程是“图书漂流”的重大变革,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不但提高了全民阅读的积极性,为“图书漂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图书漂流”是人类阅读的一项创举,是传播文明、传递和谐的文化活动。它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和谐,宣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尽管“图书漂流”在我国遭遇“难漂”尴尬,但它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希望“图书漂流”在我国一路走好,发展成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公益活动,为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多的奉献。
注 释
[1]海永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新举措:推行“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
[2]陈卓栋.放漂30本登记只1册 广州首个“图书漂流”站点遭遇尴尬[OL].[2006-08-14].http://news.163.com/06/0814/13/
2OG66NPE0001124J.html
参考文献
[1] 杨于卜.我国图书漂流网站建设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2(9):52-54
[2] 曹炳霞.高校图书漂流的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8):38-40
[3] 刘颖.图书漂流再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2(3):76-78
[4] 郭芹.我国图书漂流活动现状及发展策略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1(9):55-58
(收稿日期: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