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政经报道民生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3-12-29 00:00:00赵红
新闻爱好者 2013年10期

2013年8月29日至9月18日,《大河报》连续21天在重要版面推出“大河特别行动·万里追行郑欧班列”的重磅报道。该报道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报社策划策动,13名骨干记者全程跟车接力报道,从郑州出发,横跨欧亚两大洲,穿越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六国,抵达汉堡,18天行程超过10214公里,发稿总量40余版。这样全程跟随一辆国际货运班列长时间高密度的行进体验式采访,在中国铁路新闻史上,目前还是第一次。

《大河报》的首日报道启动之日,省委宣传部就向全省各主流新闻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同步报道这一盛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河南日报》等媒体,河南广电局所属媒体,全省18个省辖市日报及电台、电视台,开辟专栏,连续刊发大河报提供的新闻通稿;《河南手机报》、大河网、大豫网、新浪河南、河南一百度和大河报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即时播报,制作和链接相关专题,各种活色生香的新闻产品交织在一起,使得“郑欧班列”迅速成为这段时间河南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词”和“关键词”。

“大河特别行动·万里追行郑欧班列”的报道,不但推动了中欧贸易乃至河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河南及中国的国际形象,提振了河南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接轨的士气与信心,也为都市类媒体在重大时政新闻题材的民生化报道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报道的起因和策动

郑欧班列首开成功,省委书记郭庚茂在会见香港媒体时对此详解缘由,寄予厚望。

郑州至德国汉堡国际货运班列首班2013年7月18日顺利开行,标志着郑州—新疆—欧洲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由此打通,使河南成为我国中部、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地区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和转运节点。

8月12日,省委书记郭庚茂在郑州会见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王树成一行。在谈话中,郭庚茂强调,河南发展目前总体上处于调整期,先后形成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个国家规划。河南要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加快发展,就要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来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来打造全球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以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来吸引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以现代产业集群来带动形成中原城市群,以中原城市群来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会见中,郭庚茂书记还谈到了郑欧班列。他说,郑州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借郑欧班列形成集航空、高铁、海运、公路运输为一体的一个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我们现在不遗余力地要赶着做一件事,就是做成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变成四通八达,真正形成“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枢纽。

在了解到省委书记对郑欧班列的解读后,我们凭直觉感到:这绝不是一般的铁路货运报道,而是看似切口很小但又与“以中原城市群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大战略息息相关,是不可多得的报道题材,需要非同一般的手段,找准恰当时机,才能落纸破题。

在重大新闻策划上,作为河南最具影响力的主流都市报,《大河报》理应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既有这个“心气儿”,也有这种能力和作为。

郑欧班列7月18日首班开行之时,中央媒体和省会郑州的多家媒体都想到了跟车采访这一套路,但因郑州铁路局管段限制和铁路总公司的报道纪律,全都一一碰壁,仅是国内段的采访就要跨4个铁路局,根本无法成行,协调量太大又缺乏人脉,所有的媒体均知难而退。

在报业集团高层领导的不断鼓励下,大河报却把这颗种子悄悄地埋下。一线的跑口记者数次打了退堂鼓,又数次接到重燃希望的命令:允许做最坏的结果,但要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报社这次将不惜代价,全力支持记者跟随第二趟郑欧班列全程采访。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从7月底开始,各种对接和沟通启动,河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政府、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开发公司、郑州铁路局、德国DB公司、俄罗斯铁路公司、郑州海关等,凡是与郑欧班列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都开始有大河报记者频频造访的身影,哪怕就是一家远在山东淄博的服装企业,我们的记者也要赶去,无论发不发稿子,预采访都正常进行。在关键企业和单位,普通的小型商务谈判,正常的工作例会,能旁听的旁听,能参加的必须参加,每一条小小的线索,都值得认真对待并向上游进击,希望逮到更大的“活鱼”。

诚意,以及完美的策划案,是大河报一路畅通的“门票”和“介绍信”。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到8月中旬,最难的俄罗斯、德国的商函基本有了眉目,国内四大铁路局的沿途沟通也基本完成,我们在全报社范围内,挑选英文和德文对话能力最强的记者和编辑,迅速组建团队,开始进行郑欧班列相关知识的强化训练,后方支持采写组的阅读范围扩大到重读《二十四史》《大唐西域记》和《西游记》等史籍资料及工具书。与此同时,报道方案不断调整,制订了N种计划。

有人想到了,不敢做;有人想做,做不了。这一次,大河报试图利用刚刚掌握的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改变那种平面媒体单打独斗、“大声疾呼”式的宣传方式,强迫记者“能力升级”,打消“本领恐慌”,在众声喧哗中舞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

二、报道的策划和组织

对于郑欧班列这样的重大时政新闻,一般来说,党报更长袖善舞,都市报在以往的报道中常常处于呼应的地位,充当“护卫舰”的角色。都市报如何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报道组反复讨论酝酿,决定还是以都市报擅长的体验式采访为手段,按照“重大政经新闻的民生化落点”切入,在版面设置上“庄谐”结合,“庄”立足高端、权威、深度,写出具备前瞻性、思想性、服务性的深度思考与观察;“谐”为普通读者提供有趣味、有噱头、有看点、能看懂的大众化新闻。

8月28日,郑欧班列第二班发车,大河报和相关单位联合举行了简朴的发车仪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进行现场动员,并为采访组授旗。13名记者分成5个组,全程跟车接力报道。第一组国内组4名记者,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登上郑欧国际货运班列机车,入住不到2.5平方米的车头。从郑州到阿拉山口,历时6天,6次更换机车车头,13次更换司机。第二至第五组记者,更是克服了国外签证时间紧迫、采访对象邀约受限、语言交流困难等障碍,不用翻译,全英语和德语采访。所有跟车记者在逼仄的环境内,趁机车停车有微弱信号,不断地推出郑欧班列行进的动态报道。

从8月29日至9月18日,《大河报》先后为郑欧班列刊发10个头版头题和重要版位导读,另有40个版位的报道,其中文字报道74篇,图片93幅。大河报、新浪、腾讯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设立了“郑欧班列”固定栏目,及时更新《大河报》报道及前方记者动态,共更新发布报道信息35条。大河报客户端设立了“郑欧班列”专题,除每天及时更新《大河报》的文字报道外,还利用直播间、图集、视频等,及时刊发前方记者发回的动态报道,并同步发布在大河网上。

三、报道的特点

“2.5平方米的车头内,4名记者蜗居于此,却给我们带来了视野开阔的报道,向辛勤的大河报记者致敬!”

“没有水洗脸,也没有地方吃饭,更没有地方方便,大河报记者辛苦了!”

“你们的报道,给我们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我们出口货物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节约一大笔运费了!”

……

报道已经结束,记者们的手机和邮箱,还不时地收到这样的短信和邮件。

这组报道最大的亮点,就是“全程行进体验式采访”。大河报记者乘坐国际货运班列,深入到铁路一线职工当中、深入到对外贸易的生活当中,写出了诸多生动鲜活、理性思考和极具前瞻性的报道,增加了报道的可读性,读者关注、企业关切、领导关心。这组报道,将郑欧班列这辆“东方快车”的神秘、功能与重要性完美呈现,为宣传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和抓手。

1.组织方式给力。这次报道,是由大河报策划策动的,但绝不是《大河报》一家媒体在“战斗”。全省多业态多品种媒体的及时联动,扩大了宣传效果,短时间内快速升温发酵主要靠这个“组合拳”。

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下,《河南日报》连续18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郑欧班列的行进照片和导读,在2版或3版重要位置开辟“郑欧国际班列跟车采访万里行”专栏,每天刊发1200字左右的专题报道,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河南商报》《河南法制报》等平面媒体,各省辖市党报与《河南日报》同步刊发通稿。

河南广电局所属河南电视台卫视频道和新闻频道、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及各省辖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同步编发有关消息。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大河网、大豫网、新浪河南、河南一百度等新媒体,开辟专题进行报道,新浪和腾讯的主网pTLQCqs1bqtcP5/SN5XHuyOmjdCtCsRw1aeMEvDBKzg=首页也有专题链接。大河网刊发专题文字报道21篇,图片137幅,视频1个。《河南手机报》报道11次,重要节点封面推介。

平面媒体和广播影视立体交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你先我“厚”,图文、视频、消息、综述、现场、花絮、侧记、深度、观察和思考,各种新闻产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互为补充润物无声深度覆盖的“信息场”,郑欧班列常态化开行,成为河南这段时间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键词”。

9月25日,在百度上输入“郑欧班列”4个字,会出现9.31万个相关词条,这样的传播效果,出乎意料。

2.内容延展丰富。一组新闻的成功,不在于参与报道的有多少人,也不在于报道规模有多宏大,而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到达读者,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在21天的报道中,针对市民读者,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轻内容”,比如与微博网友互动的欧洲“洋货”欲望清单、全程陪同的《郑欧班列漂流日志》,《疲惫的葡萄》《俄罗斯娃娃从小免费学芭蕾》则反映了行进途中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的融入。增加的“重礼包”也有,特派记者赴北京、乌鲁木齐和汉堡,专访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专家及汉堡市商会国际商务部官员,拿到了一组高端访谈,尝试着用深度解析,满足高端读者群的“不解渴”,启迪新的角度和思考。

3.普及了铁路货运常识。为什么6天要换6次机车车头,更换13次司机?火车上携带的沙子有什么用?什么是转关、换轨?中国海关的铅封到了德国,对方认不认?这组报道,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铁路技术的提高进行了科普宣传,同时,也对陆路口岸的货物组织、通关、仓储、分拨外运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解释。基本上除了商业秘密外,有关郑欧班列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这组报道都一一做了解答。

四、都市类媒体领衔重大政经报道的几点体会

1.都市报以自己的方式发出正面主流的声音,能有效避免杂音、噪音。郑州铁路局宣传部部长谭影舟说,一直追看《大河报》的报道,记者这样辛苦,长距离跟车采访,这在中国铁路新闻史上是第一次。《大河报》的报道具有贴近性、生动性,铁路干部职工备受鼓舞,起到了很好的鼓劲作用。

郑欧班列报道符合“新鲜、重大、生动”等几个特点,这样的题材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报道手法,而是要研究读者喜欢怎么看,受众心理是怎样的,用传统媒体加新媒体的融合手段,将不同受众的兴奋点都吸引到报道上来,让他们像读章回体小说和听评书一样,跟读每天的班列报道,有悬念,有嚼头,有期待感。报道的节奏和基调由大河报做主导,其他新闻媒体在转发中允许有少量加工,但声音一致、洪亮,其他杂七杂八的噪音就几乎听不到了。这是社会一致的反映。

2.遵循宣传规律和特点,对主流观念进行“翻译转化”。都市报在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十分注重民生化落点,注重基层群众的认知能力。都市报的读者,有一部分正在转为智能手机阅读用户,从微博、微信、APP上获取《大河报》的阅读内容,我们的读者没有变,但是读报的方式变了,和报纸发生联系的介质变了。为了适应这一规律,郑欧班列这组报道在新媒体呈现上也做了尝试,摒弃了口号式的宣传,而将报道语言“翻译转化”为新媒体人群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搭建了与年轻读者沟通互动与交流的平台。

3.利用传统媒体公信力,占领舆论斗争主阵地。目前,话语权还是在权威主流媒体手上。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一个有记者证的优秀记者,他的权威性,还是比随便发一条微博的普通人要强,主流媒体这个时候更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守住新闻最前沿的阵地,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当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新闻有料可报的时候,当记者无限地接近现场的时候,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主流媒体的声音。在“万里追行郑欧班列”策划报道推出的这些日子里,大河报记者进驻火车机车车头,与沿线各个国家的铁路工人、工程师、制造商、商务人员面对面交流,与火车司机同吃同住同劳动,郑欧班列行进到哪儿了,记者明天又找了谁来采访,会发生什么故事,等等,天天都牵着读者的心。

4.做好重大题材报道,既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又要有相应的业务能力。面对涉及全局、重大而又有一定难度的报道题材,是畏首畏尾、左右摇摆,还是敢抓敢管、积极作为?揽了这“瓷器活儿”,手里有没有“金刚钻儿”,这也是当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郑欧班列的报道需要跨越两大洲6个国家,采访对象复杂,在非英语国家,用英语采访、做提纲,和对方公司互发多次商务函件,在交流中,不仅能够讲清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还要讲好一段又一段“中国故事”,真的需要记者有“两把刷子”。

幸运的是,围绕这列火车,我们的各路合作伙伴,对大河报的全局意识、策划意识、组织能力及战略选项,都给予了强力支持。河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政府、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开发公司都纷纷表示:“《大河报》‘万里追行郑欧班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极大地提升了郑欧班列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他们也庆幸,自己选准了这个重大报道并参与其中,会用媒体,善用媒体,在相互的支持与合作中,共同下活了“一盘棋”。

在记者跟随郑欧班列行进途中,俄罗斯铁路公司、韩国和日本物流企业等国内外的客商就来到郑州谈判,要加入到郑欧班列的运行中。俄罗斯铁路公司、新疆物流客商说,看到《大河报》的报道触动很深,才抓紧来洽谈合作的。商务部也通过报道高度关注郑欧班列的运行情况,并安排河南特派办进行专题调研。

河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明多次给大河报打来电话报告好消息:宣传效果太好了,现在每天的谈判一个接一个。目前已经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如UPS、敦豪(DHL)、三星、LG、富士康、TCL、二汽、奇瑞、宇通等,主动洽谈第三班的货运协议,较前两班组货情况,在客户质量和高附加值货源的比重上,都有较大提高。

郑欧班列报道推动的集聚效应在国外也陡然显现,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企业界和官员都给予了一致好评。汉堡比尔维尔德车站副经理Chris Fanter专门在手机上下载了大河报客户端,欧洲最大的家装饰品供货商波兰Decora公司董事会董事Artur Hibner表示,要在河南寻找合作企业。

信息化时代,媒体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呈互动与融入趋势。媒体已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还要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今年以来,从承办博鳌论坛航空港高端对话会,到助力航空港专项人才招聘会,从促成我省与中国民航大学的首次合作到“大河报号”一飞冲天……积极主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大河报发挥出引领舆论、信息汇聚、人脉广拓、品牌公信力强等综合优势,以媒体人特有的敏锐视角,捕捉着中原大地每一个生动的表情。

不再只是看事情发生、等事情发生,而是让事情发生,通过创意项目、整合资源推动事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报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只有肩负责任,勇于担当,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也才能在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中,提升自身价值。

大时代要有大手笔,新形势呼唤新作为。“万里追行郑欧班列”策划报道于9月18日正式结束了,然而,用新闻继续丈量丝绸之路,发现河南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亮点,媒体人追随的目光和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作者为大河报副总编辑)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