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李江

2013-12-29 00:00:00杨兴文
做人与处世 2013年16期

李江从北京四中初中部毕业那年,恰好四中以首任校长王道元名字命名的道元班开始招生,以她当时的成绩,考入四中高中毫不费力,她却选择报考道元班。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她就对物理非常感兴趣,进这个班会有更多研究物理的机会。

进道元班,除了中考成绩,还需要经过单独的笔试和面试。当时的笔试要求从七八篇文章中挑选一篇写述评,这些文章涉及不同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经济、社会……李江写的标题是《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分析了几位科学家为什么研究科学的结局是信仰宗教。

在面试的时候,老师可能想刁难李江,故意让她做一个难度较高的电阻实验。面对难题,李江丝毫不怵,独自聚精会神地设计、画曲线、统计数据、出实验报告。部分知识李江没有学习过,尽管都按要求去做,然而不知道是否正确。

结果李江的成绩比较理想,因为她的物理特长,被招收进四中道元班,成为北京市首批高中特色实验班17名学生中的一员。虽然学校不保证学生的出路,进入实验班要冒风险,但是李江并不在意。她相信自己,况且父母也相信她。无论如何她不会考不上大学,即使考不上也可以复读,她肯定不会后悔。

李江进入高中不久,她的一位亲戚患上肺病,经检查罪魁是尘埃。这件事引发李江对中国头号职业病尘肺病的关注,憧憬为患肺病的人争取治疗的机会。李江默默地考虑,怎样才能帮助他们?个人的力量太小,必须用群体的方式,就像杠杆一样,撬动更多的力量。

就在李江寻找合作的人员时,正好她的同学王诗毓对摄像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天和她在一起讨论各种电影。两个女孩一商量,便决定拍一个关于尘肺病人的公益片。高二暑假期间,她们到北戴河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当志愿者,向在那里治疗的病人了解病情。

原来,尘肺病人非常痛苦,那些吸进肺里的煤灰和金属,会把肺变得纤维化,最终呼吸困难,很多尘肺病人到了晚期不能平躺,只能跪着睡觉。本来挖矿工人的职业病,应该由自己服务的厂矿负责治疗,不过因为尘肺病潜伏期长,而工人们又经常换矿区,有的甚至工作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容易造成厂矿之间相互推诿。

通过将近60天的实地采访,两个女孩搜集到大量事例,最终,拍摄、制作了一部38分钟的纪录片,并将其传到网上,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关注尘肺病人,但愿医生用目前最先进的洗肺技术挽留尘肺病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李江和王诗毓还与学校的爱心社合作,举行义卖募捐。在义卖现场,她们拍摄的小片子又被剪辑成8分钟的公益短片《不能呼吸的痛》进行播放。最终,她们的付出获得可喜的回报,义卖活动募集到5万元善款,为25名尘肺病人提供治疗费用。

李江盼望出国深造,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她申请了10多所圜外大学,陆续参加面试,让自己和学校留出选择余地,以便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学校就读。

哈佛大学的面试,有不少题目李江不会,最难做的是面试官要求她在iPad上弹钢琴。尽管李江从3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但是iPad上的弹琴软件她却从来没有用过,纯粹不会弹。然而,李江却鼓着勇气,煞有介事地弹了起来。

在长达90分钟的面试里,面试官考察了李江很多申请资料以外的内容。听说李江喜欢物理,面试官就趁机让她写大学物理方程;听说她拍摄了纪录片《不能呼吸的痛》,面试官立刻打开电脑查询,并问她使用了哪种剪辑软件。

面试官的这些细节让李江感慨道:“哈佛大学不是想看她到底会多少知识,而是想考察她递交的材料是否真实、个人性格如何,以及在未知情况下的随机应变能力究竟怎么样。”而在道元班丰富多彩的经历,使她面对这些面试轻而易举。

随后,陆续有12所国外知名学府向李江抛来橄榄枝,其中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李江决定去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和社会学。哈佛大学2013年在北京只招收3名学生,李江是3人中的佼佼者。

在道元班的三年,李江特别痴迷物理,道元班没有普通高中班那种无休止的重复训练。她的物理天分得到充分发挥。她可以在物理学的大厦中沉思,也可以在音乐里徜徉,还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并能用流利的英语轻松交流。

哈佛大学需要的是既善于读书,又关注社会的人。李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喜欢和同学交往,而且热衷公益事业,曾经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刚好是哈佛大学希望录取的学生,结果她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