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影像记录光荣坎坷,倾情回顾讲述巨变沧桑。” 红色透明腰封上印着的两行文字是读者对《共和国震撼瞬间》一书最初的印象。它们在读者阅读之前大致提供了以下信息:这本书是有关新中国的一部作品;它不属于鸿篇巨制类的史学著作,更不是相关研究论著。开卷之后,这本书的基本特点便可一目了然——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直感、深入浅出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个历史阶段中共和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说到本书的内容,应当首先特别强调“重大历史事件”这样一个概念。诸如书中记述的解放军进北平,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发射试验成功,“文化大革命”,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三十五周年国庆大典……无一不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上述历史事件,可以说,已有不少图书从许多角度侧面涉及,而《共和国震撼瞬间》则是一次集中、立体的展现。不同的是,它追求的不是理论概念上的历史总结,也不是内容概念上的不无巨细。它的闪光点在于,它基于作者个人亲身的经历和震撼的影像,以作者个人的视角,真切鲜活地折射了中华大地上这个新生国家几十年光荣坎坷的岁月。书中同时也展现了一批知识分子的动人风采。
此书中收入的大批珍贵影像是其最为惹眼的亮色。能够做到这点,是与图书作者特殊的身份密切相关的。孟昭瑞是我国老一辈摄影家中的佼佼者。他的摄影,经常被业内用“大事不遗”这个词来形容。所谓“大事不遗”,既是说,在他的摄影生涯中,新中国那些震撼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囊入了孟昭瑞的镜头。个人的努力加之历史的机遇,使孟昭瑞在这个层面上成为中国摄影界绝无仅有的特例。能够被批准参加开国大典、审判林江集团拍摄的只有极少的几个人,孟昭瑞属于其中之一;至于原子弹、氢弹发射试验的拍摄,更是只有孟昭瑞一人参加。“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他全都在场,全都拍摄了影像。其他单位,尤其摄影大户新华社,基本只发黑白照片稿。而《解放军画报》需要彩色照片刊载,进口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彩色底片。身处其中的孟昭瑞由此也享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带着进口的高级相机,黑白彩色底片交替使用,留下了“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毛泽东等重要历史人物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场景极其珍贵的瞬间,使得后人可以从清晰的黑白、彩色两种照片上看到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最为真实动人的面貌。
他的摄影技艺超绝,虽然置身重大历史当中,成为亲历者,但他总能下意识地从局外投射目光,较为冷静客观地记录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孟昭瑞的摄影具有鲜明的历史现场感,既不拔高、也不贬低,不囿于当时的环境限制,超越于历史当下。诸如“文革”岁月,他拍摄了很多摄影家在那个年代不会或不敢拍摄的镜头,留下了刘少奇与毛泽东、江青同在一个画面的瞬间。正因为此,当今,他的摄影作品在各类拍卖会上,常以高价中标。他又被称为摄影界的常青树。孟昭瑞的摄影作品具有恒久的生命力,时过境迁多少年后,依然能带给人不尽的回味。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人或事物的理解把握,都是从感性认识起步的,而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不可逾越,与理性认识有着同样的价值。这本书中涉及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无数人都会关注。但对其真正丰厚的感性体验,却并非很多人能够有幸体悟。诸如,对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或者对“文化大革命”,无数人有无数种评价,有无数种看法。有深刻的,有肤浅的,有公允的,有偏颇的……可是,说到早已成Ag7v761X/xkxJRigGnaJYw==为历史的“文革”,当时的真实场景到底是怎样的,早已故去的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政敌们,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他们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他们所深处的历史场景是怎样的,很少人脑中有比较立体的认识。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情,最初的直观印象就会给我们一个内心的价值评判。它或许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但它却真切实在。这与不去感受体验,仅凭一些研究著述得出的抽象评价的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你翻看了这本书中的照片,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江青、刘少奇、林彪、周恩来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感性认识,它不同于任何其他著述中的评介,甚至也不同于孟昭瑞个人的讲述,它只属于你自己。照片会默默告诉你许多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信息与情感。这就是影像不可替代的价值!
那么,是否单纯的影像呈现就足够了呢?不是的。这部书并非做成一本画册就可以完事儿。作者将一幅幅作品连贯了起来,形成故事的结构,引导读者,给读者讲解,提示读者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角度理解图像,或者提供给读者单从图像画面无法获取的解读信息,帮助读者进而把握历史。
此书的读者对象非常宽泛。从年龄阶段划分,乍一看,这本书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读者喜爱的对象。然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关注此书的读者都是上班族的青年。青年对历史性话题不是全部默然,那些比较敏感的、重大的历史阶段、历史事件,他们有着极其强大的探求动力与了解欲望。
从职业划分,这本书的读者群定位于白领阶层、文史类研究界等,都不准确。其实,此书中涉及对历史阶段有着深厚情感的广大工农阶层,有时也会解囊购买,作为对一个时代的怀念。这个领域的读者同样不可小视。此外,广大摄影爱好者,影像资料的收集者、研究者,也必然会对此书产生关注。换句话说,这本书的购买者,感兴趣的读者从量上讲是很大的,从面上讲是很宽的。
稍微敏感的读者翻开此书,能体悟到它的与众不同。珍贵的历史镜头、真实的历史叙述拼接在一起,令人应接不暇,好似享受一份视觉盛宴与精神大餐。尤其“文革”部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部分,曝光的影像和新颖的叙述,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毫无疑问,本书大量的图像与内容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同类图书所不具有的。读者只要有心,一定可以从中寻找到他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东西。
从影像中发掘真实,从回忆中感知历史,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深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