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出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3-12-29 00:00:00张晨
出版广角 2013年5期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技能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专门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作为一切高级工业的共同特征的那种才能和智慧”,专门能力是指“针对特殊目的的某些行业所需的技能、精神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重视“高级熟练的技术工人”,认为“技术工人素以富有创造力见称于世”。这大概是关于技能型人才的最早论述。我国产业部门有“人才四层次”的说法,即把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技能人才是人才层次中的中间层次,也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美国称之为“工作在中层”)。他们主要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设备工具的技术操作和技术管理工作。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的理论、最新的设备、最新的技术要求最终变成最好的产品、服务、管理和效益。技能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生产制造类企业、服务行业,由高级技师、技师、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组成。

国际上金融危机后的再工业化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技能人才战略同时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再工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技能化的挑战。

新型技能化会使得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和开发成本降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加以合理解决。首先,创业已成为时代精神,创业能力成为学历、职业资格之后的第三本职业护照。学习型社会要求教育伴随人的终身发展,学习已成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方式。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必须增加的人力资本投入。从上述的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对技能人才各种技能素质的提升不仅要求内涵提升,而且必须更加廉价化,才能具有吸引力。由此可见由于创业需求、终身教育需求、人口红利减少而导致的新型技能化模式将对原来简单的劳动力技能化方式带来挑战。

所谓新型技能化模式,是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以人的职业发展为本、以标准化低成本开放化为特征,支持个人终身职业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为解决之道的。

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利益相关者参加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事实上,行业在对熟练技工的持续不断的需求带动下,形成了一个基于行业、工会和用人方(或用人方代表、商会、行业部门协会)等社会伙伴关系的分散体系。私营企业也有意识地参与到技能发展政策制定、课程设置以及培训中来。用人方(企业)可以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发展战略、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和其他质量标准、参与课程开发以及确定考核内容(能力为主)、以适当的方式对学校发展计划给出建议、提出技能需求预测并协调地方当局及时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实习计划和实习场地、为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经费或直接为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设备投资等。

以职业为导向:①改革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推动课程、教材、方法模式、评价四大教学改革创新。②改革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和内容,做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职业文化进课程。③改革职业能力的传授模式,做到职业教育的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的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以人为本:改革技能人才使用和评价制度。强化就业准入,为技能人才赢得就业空间,提倡有尊严的就业和劳动。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落实技能人才待遇支持政策、就业支持政策、学习支持政策,使得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个人成本大幅降低,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发展明朗,从事技能劳动更有尊严。

为此,现阶段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模式,根据技能人才的职业领域、技能等级、技能传授方式、技能特征进行分类指导,努力降低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努力扩大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所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一定的教育培训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统筹运用各种培训手段造就技能人才的基本方式,是各类技能人才培训的标准形式,且可供对照模仿。

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全过程,要点如下:

一、职业导向理论简介;

二、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专业教学方案开发过程;

三、案例。

现就第二点——“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方案的开发过程”做一个详细阐述。在职业院校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交织、融合在一起,所以称之为“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程序”,适用于各类职业性的专业教学。其开发具体步骤分为:1. 进行专业调查;2. 设计培养目标;3. 制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案;4. 确定单元课程设置;5. 批准和实施。

1. 专业调查。专业调查是专业设置的重要步骤,包括专业需求分析和专业职业分析。

MjMqwxiep3xYean7148RY7kulCYG4nEF/eTqP4UzRSc=专业需求分析:包括市场机会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地位策略三个步骤。(图1)

专业职业分析:专业职业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的基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图2)

2. 设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要求。它是专业属性的具体化,是专业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特指专业的具体业务目标,而并非指人才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总目标。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即使专业名称相同,由于设置的层次与类型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区别。因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层次、类型设计好专业培养目标。

3. 制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其内容大纲包括(1)建立专家工作组;(2)确定实施方案;(3)调阅专业调查报告;(4)职业技能标准解读;(5)补充职业分析;(6)初步结论;(7)专家论证;(8)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的具体步骤为:(1) 确定专业名称;(2)制定专业培养培训目标;(3)培养培训规格;(4)规定修业年限;(5)确定职业面向;(6)明确证书要求;(7)明确知识、能力结构;(8)明确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9)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① 设置通识课程,②设置职业核心课程,③设置通用技术课程,④设置职业延展课程,⑤设置职业资格课程;(10)确定教学活动安排;(11)制定专业鉴定考核规范。

4. 确定单元课程设置。内容包括(1)课程概述;(2)教学内容;(3)学习成果评价(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要求);(4)课时与分配;(5)教学方法建议;(6)教学资源。

5. 批准和实施。专业审批步骤包括学校上报、专家评审、审核批准。批准机关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专业审批后,应编制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探索及分析,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已从学科色彩走向职业导向;从经验走向理性;从单个选题开发走向整体策划。为此对于职教教材开发的编辑也有了新的能力要求,应具备:(1)职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能力;(2)对职业课程教材的评价能力;(3)控制课程开发成本的能力;(4)组织专家进行专业方案开发、论证的能力;(5)制定职业课程教材营销方案的能力;(6)处理职教教材特殊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中,编辑必须经常翻阅:职业分类大典、职业标准汇编、专业目录(高职、中职、技校)、其他有关工具书、有关职业教育培训的杂志/期刊、有关职教教材目录(教育部/人社部)等,了解最新的职业教育政策、动态及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相关能力。

(作者单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职业教育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