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民国热”中的补漏儿

2013-12-29 00:00:00杨连学
出版广角 2013年18期

一方面要让它填补学术界的空白,并真实地揭示王士珍的生平面目与历史地位;另一方面要将其打造成为一本面向大众市场的文史类图书,赢得读者的青睐。

近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成为民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更是成为不少出版社青睐的出版对象。这是因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与瓦解上承晚清时期,下接民国前期,且其中的头面人物对中国近代军事、政治走向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在北洋军阀史研究领域,对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是一个亮点,其中对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人的研究和著述最为集中。但是,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北洋军阀头面人物当中,还有一位颇具特点的“另类”,却被研究者忽视掉了,他就是王士珍。如今,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士珍传》,填补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一个空白。

同为三杰,为何独缺?

在今人的眼里,王士珍的名头实在不够大,因为他的名字压根就没有在中学历史教材里出现过。但是,王士珍确实是清末民初一位显赫的人物,他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且居于首位,时人誉之为“龙”(“北洋三杰”以龙、虎、狗相区分,王士珍为“龙”,段祺瑞为“虎”,冯国璋为“狗”)。然而,笔者图书馆调研发现,有关段祺瑞和冯国璋的传记作品有很多,却极难找到与王士珍相关的作品。近些年,有关王士珍的文献资料和传记作品只有两本,一本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知道的“北洋三杰”》,另一本则是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合传》。前者是回忆性文字,有关王士珍的内容不足全书的十分之一;后者虽然是他们三个人的合传,但是王士珍所占的比重也很小,更重要的是这两本图书出版时间都在十年以上。为什么在“北洋三杰”中,独缺王士珍的传记呢?笔者在进行走访学术界前辈后,发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献资料的稀少,学界缺乏重视。由于王士珍的个人性格决定了他不事张扬,故而留下的文字资料很稀少。王士珍的好友也是最早记述王士珍生平事迹的尚秉和说,“公耻于表曝生平,行事绝口不言,人问及,则曰:‘此皆镜花水月,过去即空,述之何益?’以故,宏猷硕画、功在国家者,大半遗失。”为王士珍撰写墓志铭的著名方志学家贾恩绂也持同样的说法:“平生所历繁变,不以语人,或以询,则曰:‘世态尽过眼云烟耳,殆忘之矣。’不事学养,不假强制,燕处超然,类近道者。”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稀少,自然给王士珍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对于国内学术界的王士珍研究状况,笔者曾向北洋军阀史研究的泰斗来新夏先生求证。来老先生告诉笔者,王士珍研究基本上是个空白点。学术界重视程度不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很薄弱。

第二,直系后人的断代,缺失家族资料。王士珍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而且文献记载也比较模糊,更重要的是近年牛家庄村王氏家族编订的族谱和家谱中都未收入。王士珍生前曾过继一个儿子,是其堂弟家的孩子,名王肇兴,乳名三春,但在1947年秋天的土地改革中被群众批斗致死。直系后人的断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无人积极推动王士珍研究和传记的写作,无形中造成了薄弱的环节。相比之下,段祺瑞和冯国璋都有直系后人极力操持,推动着学术研究的深化和传记写作的繁荣。

双重证据并重,借助文献书写

所谓双重证据并重,指的是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一同看待,相互验证,从而勾勒出传主的完整形象。《王士珍传》的写作恰恰是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充分利用了前人留下或整理出的文献资料。前人留下的文献资料可称为原始文献,主要是尚秉和的《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王士珍自编的《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还有散见于各种回忆录的相关内容,如曹汝霖回忆录中的一些片段。除此之外,作者还进行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其中对天津《益世报》有关报道的收集,不仅为王士珍研究填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也揭示了当时许多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意义是多重的。发掘未曾谋面的历史资料,是深化王士珍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王士珍传》得以成书的基础性条件。至于整理出的文献资料,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对王士珍生平事迹的整理和解读。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解读王士珍人生历程的是朱辉和张华国,他们发表了题为《北洋三杰之龙王士珍》的论文;杨晓梅又发表了《简评王士珍》一文,通过回顾王士珍一生的行为,得出了“无论是在哪一历史阶段,王士珍都坚持一个原则——即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保全自己”的结论,评价的客观性有所增强;正定县政协开始组织对王士珍的系统研究,先后有马利、王发敬等人写成叙述王士珍生平的文章,并刊登在《正定文史资料》上。这些整理出的文献资料可称为二手文献,虽然里面间接引用的历史资料比重很大,但毕竟为梳理王士珍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某些可资参考的材料。

双重证据中的口述资料,是历史人物传记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证据要素。有关王士珍的口述资料,因为传主去世年代已久,且村中年事已高的老人也很少,故而不易获得。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数次政治运动,被视为军阀的王士珍一直处于反面人物的地位,口传资料愈发显得稀少。作者以地理位置接近的关系,数次前往王士珍的故乡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村探访,不仅得到了弥足珍贵的民间传说资料,而且还对王士珍故里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考察,感性地认识了王士珍借以成长及晚年生活的乡土环境,为深入揭示王士珍的性格特征助益不少。这样,作者在将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互相参证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逻辑加工,终于写出了第一本翔实而准确的《王士珍传》。既然,这样一本传记经过努力得以完成,那么它的价值有多大呢?会不会只成为学术图书,市面难以寻觅呢?

填补空白,立项出版

图书的作者与中华书局经过多次的交流后,对于《王士珍传》的出版有了新的想法,一方面要让它填补学术界的空白,并真实地揭示王士珍的生平面目与历史地位;另一方面要将其打造成为一本面向大众市场的文史类图书,赢得读者的青睐。《王士珍传》出版意义,笔者认为存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还原王士珍历史地位,重新界定其个人形象。作者在《王士珍传》的第一章特别讨论了“军阀”一词的来源和本义,也追溯了“北洋军阀”术语的演变过程,最后得出了王士珍不应被称为北洋军阀的结论。作者通过相关人物史料的比对研究,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佐证材料,增强了论证的力量。王士珍出身贫寒,却屡次升迁,一直做到国务总理的高位,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个人努力。这一结论的得出,是作者仔细追述王士珍个人成长史的逻辑推理,是对王士珍不同时期的境遇进行认真分析的结果。不仅如此,作者还从王士珍注意保护小站居民和江北盐场利益的做法入手,纠正了北洋军人总是欺压平民百姓的非客观历史,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着重叙述了王士珍两度勇挑维持北京治安重担的史实,揭示了以王士珍、赵尔巽为代表的北洋元老悲天悯人的情怀,从而还原了北洋军人的整体历史形象。

第二,晚清民国出版热,赢得读者青睐。《王士珍传》将传主定位于北洋系的首脑人物之一,不认同其为北洋军阀,打破了人们习常的思维定势。作者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不仅避免《王士珍传》过于生涩,还为图书走向大众市场铺好路子。随着近年来晚清民国热的出版现象,不少出版社热衷打造该时期的名人传、历史纪实等文史类重磅图书。此次,《王士珍传》不仅起到填补空白作用,更对开发北洋军阀史实图书起到很大的弥补,为市场赢得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