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新闻学者梅尔文·门彻说过,“学习正确地报道、精确而生动地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用有目的的语言表达核心事实,要求经历严格的训练”。业务训练在新闻写作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在“采、写、编、评”各个环节中,写作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新闻作品的质量。在新闻写作教育领域,不乏经典之作。但一些著作成书相对较早,不适应新闻界的现状,不能满足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需求。编写符合当前媒体环境和业务要求的新闻写作教材成为新闻写作教育的迫切需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白贵教授和彭焕萍教授合著的《当代新闻写作》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著作。
该书的新锐之处首先体现在理念创新。作为一本新闻写作教材,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代新闻写作》避免了单纯的写作技巧传授,而是将新闻学理念和操作技巧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读者在掌握新闻写作技巧的同时,深刻领悟新闻报道的正确理念,“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新闻理念层面到写作技巧层面都能够完整地掌握,做到理论性与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理念的开放和融合。当前国内新闻界在报道理念和方式上与西方新闻界有了广泛融合,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等原因,新闻价值观念仍存在差异。而《当代新闻写作》以开放的视野,将国内的新闻写作理念和西方新闻理念相对照,兼容并蓄。这一方面体现在,该书对中西优秀新闻作品的评判标准进行解读,尤其是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进行对比,来阐释中美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媒介伦理观。这有助于我们选择性地借鉴和学习西方新闻报道的成功理念,改进我国的新闻报道工作,提升新闻报道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新闻体裁的阐释部分,《当代新闻写作》舍弃了对国内传统新闻体裁“通讯”的讲解,选取了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新闻体裁“特稿”进行重点分析,这更符合国际新闻报道的惯例,也有利于拓宽国内新闻写作的视野,推动新闻业务的纵深改革。
此外,《当代新闻写作》还系统地描绘了新闻报道方式的最新变化,将注意力投入到动态的新闻报道中,不仅涵盖了新闻报道所采用的体裁形式,还包括报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这有着比新闻体裁更为广阔的外延,而且也更为贴近新闻实践,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更为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在系统梳理了国内新闻报道方式的发展之后,该书将重点放在了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三种主要报道方式上,对这三种报道方式的特征和优势进行阐释,并对三种报道方式在报道策划和新闻写作这两个操作环节的技巧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有利于读者充分掌握和综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实践。
新媒体是当前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写作的思维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新闻写作》紧紧抓住新媒体发展的脉搏,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前沿性地拓展了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规范化和系统化。在纵向透视新媒体发展轨迹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新媒体对新闻写作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从而让读者在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该书并没有局限于网络新闻媒体,还选取了网络新闻专题、博客新闻、手机报新闻和微博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几种新媒体新闻写作的范式和技巧进行探讨,清晰地展现了从策划到编辑和制作的完整流程。
美国学者唐纳德·默里曾说,在新闻报道中,“作者必须找到一种能够让读者得到圆满感觉的写作形式,要让读者感觉到事件中的一切都很自然地发展演变到最终的结果”。如何自然流畅地展现事实,吸引受众是新闻写作的重要要求。《当代新闻写作》详尽地介绍了“怎样写新闻”,让读者能够在技巧层面对新闻写作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该书向读者阐释了“写什么样的新闻”这一深度命题,让读者对新闻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论观照,在深层次上对新闻报道原理、范式等问题明确认识,进而科学灵活地运用。因而,该书对于传播新闻写作前沿理念,推进新闻教育有着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