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履者远行

2013-12-29 00:00:00刘秦川
出版广角 2013年22期

手里拿着一本《台湾求学笔记》,扑面而来的朴实自然、清新淡雅,竟然让我进入了一种“听说”的情境:仿佛就是一个平平和和却又亲亲热热的小姑娘,带着微微的征尘与汗水,在向我们诉说她背着空空的行囊、穿着轻轻的行装、载着淡淡的念头,走啊走着、看啊看着、想啊想着、说啊说着的这些貌似可有可无却又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

在记事中纪实。通观这百日之“记”,这本书的初衷也许根本就不是为了写书,而是为了记事。比如下车伊始,就开始记录温度湿度,记录“小心椰子砸落”以及“台湾菜好甜口儿,吃多了有些腻”之类的浮光掠影。但是没过几日,小姑娘的笔锋就开始转向,先是从台湾的垃圾分类和垃圾车播放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的《少女的祈祷》谈起,到中华节庆的对比,再到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以及瘦肉精、转基因、碳排放、末日论等冷或热的话题,这已经摆脱了一般的流水账,开始用写实的视角和笔法,去探讨曾经的、现在的和将来可能的社会时事热点。由单纯的记事到纪实,这无疑是一个飞跃。

在见事中见识。刘抒羽也许具有天生的记者潜质,每天睁眼或者闭眼,进入或者离开她内心的事,都是那么的鲜明生动,值得思忖。这就像是一台谷物联合收割机开到已经成熟的万亩麦田,只要朝着麦田前进,肯定就是硕果累累、颗粒归仓。眼前的各种事物,对于这个具有收割本能的小姑娘来说,她都能够自觉地、快速地,甚至是下意识地进行采集、分拣、归类。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在刘抒羽认知世界的这个传送带上,几乎把见事与见识融为一体了。比如,当同学们对头顶的监视器嗤之以鼻的时候,刘抒羽却写下了“摄像头还是一定程度地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当看到大家都在称赞台湾日本如何深究防震避险举措的时候,刘抒羽担心的却是北京那些“抗震加固”措施,“真有什么地震,有多少学生真能全身而退?”

在处事中处世。从北京出发,刘抒羽就开始了独立的求学之旅。对于当今常被人诟病的中国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做事、如何办事、如何处事、如何处世,这还真是个问题。刘抒羽显然是几近成熟与老练的。她从离京前就开始阅读《我们台湾这些年》,这样提早准备是为了在台湾别表现得太“掉线”;她风雨无阻去教室和图书馆上课,既是为了“假装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少年”,更是为了“有真才实学,有过硬的本领”;她一路旅行一路询价比价、讨价还价,一路研究隐性成本与显性成本,一路研究性价比与买卖双赢,一路研究特色小吃与垃圾食品,这难道仅仅是为了多点人际谈资和生存技能?决不!刘抒羽认为,“傻玩”的是缺心眼儿,“傻学”的是缺脑子,要想有成就除了“工作打拼,待人诚恳”,别的都不是“大靠山”,别的“神马都是浮云”。

在想事中想诗。在我孩提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名为《猎人一家》的日记体纪实小说,说的是大兴安岭一户猎人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故事。对这本书,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作品在貌似平淡的诉说中饱含的诗情画意。反复翻看这本清新淡雅的“求学笔记”,从整体设计、图片目录到重点章节、前言后记,亮点恰恰是别的同类作品不具备的清新与诗意。这一点得倚仗刘抒羽天赋的诗情与笔力。比如像“烟花绽放一瞬,转眼就只剩下黑夜”;在还“没有天灾的时候”,“自己建一艘诺亚方舟”;“外面黑压压的像是扣了个黑锅,噼里啪啦下的大雨像是有人在往里泼水”……这些实在的事情,被刘抒羽写出了灿烂跌宕的情感与诗意。

读完这本精致小巧、朴素实惠的“笔记”,我们马上就要做的事也许更为简单:那就是放开手脚,大胆地让这些孩子们到路上去吧!无论是飞机高铁,高速公路,还是林间小道,泥泞村路,都要任由我们的后人尽快踏上征程。 古人云:轻履者远行。你想要走得更远些、走得更好些吗?那你就抛下重重的包袱,穿上更轻便、更结实的鞋子上路吧!一个西方人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花了五千年研究人生”而积累的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