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中句子成分赘余现象比较普遍,出版工作者有义务倡导和保持语言文字的严谨性,自觉规范用词。
2013年,笔者编辑了一本有关科技新闻史方面的专著,发现文中多次出现“……见诸于报端”的用法。作为文学博士的作者并不觉得这样用有何不妥。他认为,“见诸于”有文言味道,显得正式书面,虽然于理不合,但用得多、见得多就约定俗成了。
我们也经常在媒体和出版物上看到“公诸于众”“付诸于行动”“置诸于脑后”等用法不合理的短语。“诸”是一个文言虚词,可作代词和兼词。作兼词时为“之于”“之乎”的合音,如“付诸实施”相当于“付之于实施”,“公诸社会”即“公之于社会”,如果在“付诸”“公诸”后加一个“于”字,岂不有画蛇添足之嫌?出版工作者有义务倡导和保持语言文字的严谨性,不能对不规范的用词行为视而不见。下面笔者就出版工作中常遇到的成分赘余情况作一浅析。
1. 结构上多余
结构上的多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并列词语交叉混淆以致多余。如:
我们的报纸、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增强使用文字的规范意识,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报纸”“杂志”是出版物,“一切出版物”显然包括 “报纸”“杂志”,三者并列混淆了主从关系,应去掉“和一切出版物”才合理。
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句中“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是并列关系,可“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二者并列并不合适,应该除掉“床上用品”。
(2)介词用得多余。如:
2010年,王宁被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当选”的意思是被选上,它的主语自然是受事,句中不必再用“被”字。
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学素养也要不断提高。
“我们自己”属于同位语用做定语,没有必要掺进“对于”一词。
(3)关联词赘余。如:
《徐霞客游记》本是部很有创造性的地理考察著作,但对祖国很多名山大泽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地理考察著作本来就应该记载名山大泽,两个分句间不存在转折关系,“但”字用得多余。
惟其因为有信号弹的提醒,才能使我们确实感到危险就在身边。
“惟其”属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跟“正因为”相近,常与“所以”“因而”等连用。“惟其”与“因为”两个表因果关系的词连用实在多余。
(4)副词使用不当,成分多余。如:
经过刻苦努力,杨阳期末考试六门功课平均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
副词“都”表示总括,被总括的对象应该是复数,而“平均成绩”是单数,后面接用“都”字多余。
你把地址写错了,再重新填一张包裹单吧。
“重新”是“再一次”的意思,副词“再”表示“又一次”,应去掉其一才合理。
类似结构上的多余还有“阅读报刊杂志”“近乎于”“这其中”“诉诸于”“出之于名家之手” “除了……以外(之外)”等。
2. 词语同义重复
词语同义重复表现为一个句子中前面用了一个词语,后面又用上一个与之意思相重复的词语,造成句子成分多余。如:
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
“际”意为“彼此之间”,“国际”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后面用上“间”字多余。
该部成立一年以来还负责培训了200余名下岗女工,使她们重新走上了再就业的岗位。
“重新”与“再就业”成了两次“再就业”,应去掉一个。
现在可以说,部分达到了我的原始初衷,可还没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初衷”意为“最初的心愿”,“原始”是“最初的”意思,用“原始”限制“初衷”实在多余。
其他类似的语义重复还有“全部囊括”“我们诸位”“一致公认” “业余夜校”“ 亲眼目睹 ”“凯旋而归”“涉及到” “可堪称”等。
3. 修辞语与中心语重复
这类重复表现为句子中具有中心语和修饰语成分,修饰语本为中心语服务,但因语意重复造成成分赘余。如:
警察局的同志肯定地讲这纯系一则毫无根据的谣言,希望大家能不信谣、不传谣。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修饰语“毫无根据的”与此意思重复,显然只能去掉“毫无根据的”句子意思才正确。
育英学校的许多老师和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无报酬的义务劳动,其积极性和热情使人感动。
“义务劳动”指不要报酬的劳动,有报酬的劳动不叫义务劳动,修辞语“无报酬的”纯属多余。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也可以闪光。
“芸芸众生”原指众多的平常人,“普通”意为“平常的、一般的”,与“芸芸众生”意思重复了,只有删去一个才合理。
其他类似的重复还有“留下的遗产”“年轻的小伙子”“您的令尊”“我的拙作”“活着的幸存者”“多年的夙愿”“过去的往事”“过高的奢望”等。
4. 数量词表达赘余
首先表现在数量词在行文中用法混乱,有的赘余,有的矛盾。如:
一类是主题明确,文字通俗,装帧美观,并且字数通常在10万~20万左右的薄本图书。
“10万~20万”表数字范围,表示数目不十分精确, 而“左右”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概数,表数目的上下范围。就句子意义来说,“左右”用在此处多余了。
据统计,这次受灾的群众有将近三千余人。
“将近”是“(数量)快要接近”的意思,指还没达到某数,而“余”是达到某数还要多的意思,二者同用显然矛盾,应该删其一才合理。
消费者一旦被认为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5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即表示底线,而“……以上”表示在某个数目之上,即要超过某数,两词混用在一起很不合理,只能保留其一。
其次在名词前面加数量词,又在后面加助词“们”,造成了成分赘余。如:
晚上九点,三名认真的孩子们还在练功房练习着旋转。
显然,句中的“们”字应去掉。
另外,“俩”“两个”用法混乱。如:
张大爷老俩口都七十多岁了,行动不便,还经常有病。
“俩”是“两个”之意,“老俩口”即“老两个口”,句中“口”字明显多余,此处换“俩”为“两”字更合理。
5. 否定词否定多余
句子中为了表达的需要,用否定词强调肯定之意,但因理解有误而引起否定多余或否定失误。如: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否则”意为“如果不这样”,常用在假设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以否定前一分句内容为条件而虚拟的结果。句中“否则”就是“如果不三思而后行”之意,因此后面不能再接“贸然行事”。显然“贸然行事”多余。
《关于严禁赌博的处罚条例》。
这是某市人民政府发的一个条例的标题。“赌博”是应否定的对象,“严禁”和“处罚”都是表否定态度的词,标题因用了两个否定态度的词,结果处罚的就不是“赌博”,而成了“严禁赌博”。这显然违背了初衷。
近些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谣,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时时刻刻都”,强调了肯定的意思,其后再加“忘”字就与本意相矛盾了,显然此句中否定词重复出现致使否定失误。
有些否定词如“不得不”“非……不可”“无可厚非”“无处不在”“并非是”“绝非是”等运用时应注意符合句子的本意,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黄伯云,廖序东. 现代汉语[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周奇,杜维东. 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M] .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M] .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