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所有人一窝蜂似的都盯着的未必就是个极好的方向,但数字出版却很好!只不过,在传统出版人眼里,数字出版只不过是纸书内容的趣味性变形,这种理解过于狭隘。因为,数字出版的重点,对于传统出版人来说也许是“出版”,但对于读者来说,我认为“数字”才是关键核心,我们或许可以把关键词改成“数字阅读”或者“虚拟阅读”,这样一来就能更方便理解读者在新阅读环境下需要的是怎样的内容和服务了。
所谓的数字出版,它的核心会是技术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大多数人都会给出一个否定的回复。说到底,如果说数字阅读只是我们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那么实现它的路径就是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技术永远是要为逻辑和内容提供服务的,它们本身也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有趣的是技术水平却可以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完善提供相对足够的窗口期,这是一种变相的竞争壁垒,不是吗?
内容方对于内容的品质保障有义务!技术方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有责任!
出版社在集团化过程中同步催生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外人眼里似乎更像是一个看不懂的官僚机构。但事实上,如果“组队出击”的力量能够有效对准目标用户,那么这对于数字阅读这件事情本身来说就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因为以单个出版单位的力量来撬动数字阅读这个天平的话,总是势单力薄了些。和纸书的定向性阅读不同的是,数字阅读的概念可以从工具型阅读一直延伸到碎片化的补充式阅读,这对于习惯于按既定计划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内容成稿的传统出版社来说,在思维层面上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但是,内容品质的积淀永远不能靠技术手段快速完成,所以,内容的品质就成了出版社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至于如何在内容的数字转化过程中找准定位和目标并最终赢得商业收益,这是另一个话题。
数字阅读和纸书阅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才能完成为终端用户的服务。如果用纸书出版环节的印刷厂角色来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技术体验也是印刷工艺的另一种体现。只不过和印刷厂相比而言,数字阅读技术更具灵活性和及时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因为它们能够随时调整产品的各个细节或者把内容(在规定的框架内)调整成用户最能接受的样子。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方(或者准确地说,是数字阅读的技术环节)对于用户体验的满足和终端信息的收集来说,比其他环节有着更多的责任。
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内容的坚实基础作保障,那么,再完美的技术体验和阅读体验也只能作为展示品被我们瞻仰而不是使用,因为用户对于内容的诉求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不可能为了一个新奇的技术功能而忍受内容价值的缺失。就像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手机的导航等功能,看做比通话功能还重要。这就是产品的根本属性吧。
内容解决的是“产品”问题,技术解决的是“渠道”问题。
说到虚拟阅读就不得不联想到电商和移动电商,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有足够庞大的用户群作基础支撑。然而事实上,所谓的大数据和动辄以百万计的用户群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用户和付费用户的概念完全不同,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免费和分享的商业环境(或者说阅读环境)当中,转化率和有效转化率、活跃度和重复购买率……后面这些数据才是真正反映整个商业链条情况。就数字阅读来说:内容是价值源,原本的纸书并不一定是,有价值的内容也未必是纸书上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技术是渠道通畅的保障,但技术不一定保障最终收益。甚至技术的发展有时候还会阻碍内容作用的有效发挥。
最后,就我的认知而言,数字出版是一种以用户为目标和核心的阅读体验服务,所有能让用户从内容(的交流)中获益的内容服务都能称之为数字阅读。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出版社和出版人,要为用户提供足够有价值的内容,做好内容源的筛选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