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在式微,但尚未消亡,这段时间出版界、文化界达人们正热衷于讨论“我们需要怎样的书店”这样的话题,看那意思,好像实体书店的消灭实属天理不容似的。
其实,人类社会就是在新旧交替中走到今天的,也必将同样新旧交替着走向未来,任谁也阻拦不住,套句古人的话,那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退一百步讲,如果实体书店必将消失,那么一定会有新的模式替补上来,闲极无聊,何不用向前看的架势,试着探索一番?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有一段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已有能力在网络上给人营造真实的感觉,比如给你戴上显示彩色图像的眼镜,再给你戴上立体声耳机,你的所见所闻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只要软硬件都过硬,人分不出电子音像和真声真像的区别。光看到和听到还不算身临其境,还要模拟身体的感觉。盖茨先生想出一种东西,叫做VR紧身衣,这是一种机电设备,像一件衣服,内表面上有很多伸缩的触头,用电脑来控制,就可以模仿人的触觉。照他的说法,只要有25万到30万个触点,就可以完全模拟人全身的触感——从电脑技术的角度来说,控制这些触头简直是小儿科。
由此,不难设想实体书店消失之后,我们聪明无比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八成会在网络上设计出足可媲美逛书店全过程的网上书店模式,完全超越眼前这种只凭手敲键盘选书、下单的购买模式,代之以视觉感应器产生类似直接看书、手指感应器产生逼似真实触感的肢体感觉,甚至模拟窗外一阵风儿吹来,吹起一页书……这对一日千里发展着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说,小菜一碟。到了这一步,你说,实体书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人到书店并不单纯是买书,还在于一个“逛”字。读书人往往不说“去买书”而说“逛书店”,道理就是这样。
逛书店的记忆,从老王四五岁就开始了,独自逛书店并买书的最早记忆始于六岁。人们说到去书店买书,往往说“逛书店”,一个“逛”字,其实容纳了无限的意味。香港的年轻人梁文道谈到逛书店时,说:“很小圈子一帮人,还去书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碰人,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书店会撞上什么人,那些人也许你平常也没想过要刻意去约,但是碰巧在书店见着了,要是书店旁边有咖啡座或者书店里面有地方能坐下来聊天喝茶,那也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换做网上书店,吓!只有边浏览书目挑书边开个小企鹅窗口敲字网聊,不时互发一个咖啡的表情而已,哪里去找“逛”书店的感受呢?
好的实体书店,店员TT1PykNAvVOtEHgIt9Ll/Q==也构成书店文化的一部分,逛书店有一半的时间在于跟那么几位永留心头的店员聊上几句书里书外、书人书事。老王15年前写过一篇《老周的书店》,篇中所记就是这样一位为人打工的卖书老头儿,那家书店早就没有了,但这位“老周”至今还被朋友们时常道及。
有人说,网上书店不也一样是“逛”?实体书店的逛,与网上书店的逛,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顾客进门,实体书店的营业员可能只给一个无声的微笑;上网上书店,甫一完成登陆,迎脑门子就是一个“亲”,然后是眼花缭乱的各种打折、包邮之类的小广告在蛊惑你的眼睛,要你分辨不清这是要跟书店打交道呢还是在逛杂货市场。
写到这里,邻居王拴柱过来瞧了一眼,说:知足吧,网上书店卖的毕竟还是真书(纸质书也),哪天全给你卖电子书,连给你发这门子矫情的机会都没有。
想想也是,只好知足。可还忍不住思絮乱飞。等我们七老八十,紧身衣式的全网络购书读书日久,保不准哪一天,肚子里那种亲眼看书、亲手摸书的前尘梦影浮泛上来,便只好择黄道吉日,约三五老友,曳袖扶杖,跑到纸质书博物馆各用昏花老眼与往昔日夜枕边相伴、再稔熟不过的纸质书隔玻璃相望,不知可会垂下两行浊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