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出版共进

2013-12-29 00:00:00沈利娜
出版广角 2013年22期

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13年10月25~28日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始于2005年,在厦门、台北两地轮流举办,交易会主要包括图书展示、图书订购、图书零售、版权贸易等功能。本届交易会展场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其中主会场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场面积17000平方米,设有大陆图书展区、台湾馆、主宾省展示区、数字出版展区、图书零售区、馆配区、书城名店风采展示区以及特色主题馆等八个展区,包括展位1000个。同时,在厦门集美区和翔安区设立面积各约1500平方米的销售分会场,以及15000平方米的外图厦门书城图书现采、销售分会场。本届交易会共设置主题活动和配套活动80多项,包括两岸出版界高峰论坛、第十八届两岸四地华文出版年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演讲比赛、两岸知名作家签售及讲座等。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一个两岸出版交流的专业平台,一直得到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厦门市政府的重视,政府和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这为两岸出版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届交易会的出版活动也有不少亮点,吴小莉、张大春、张晓风、九把刀、章缘、朱振藩、刘台平、商传、饶雪漫等两岸三地的32位名家受邀举办签售活动和讲座活动,吸引近30万人次的市民读者前往主会场和各分会场参观购书,图书零售额约250万码洋。在吴小莉的活动的现场,读者的热情很高涨,这样人气极旺的签售活动不仅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同样对于城市文化打造也是有很大的好处。但总的来说,本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活动还是较少,特别是与两岸相关的活动不多,其他活动却大多是针对大陆读者的图书营销活动。

文博会和图书展放在一起,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地方政府这种立体的文化综合性活动确实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气很旺,一举多得,黑鱼多吃。例如,广西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义乌文博会也是这样的举办模式,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也被收罗在厦门文博会的麾下。在传统出版日益被边缘和夕阳的今天,这种模式确实可以帮助图书聚集人气,但人在屋檐下,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感觉。

火爆数字背后的冷清呈几多?

本次交易会大陆有4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台湾地区也有近三百家出版单位参展,其中在台湾排名前100位的出版社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来参展,包括城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联经出版公司、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出版单位。台湾参展图书3万余种约10万册。如果单纯从数量上看,图书数量看着实不少,展场规模之大自是不必言说了,而会展结束后主办方提供的成果更是可观:第九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现场订购销售图书4230万码洋,达成138项图书版权贸易,协议版权出版总码洋6600万元。对于外界而言,这一连串的数字是可喜可贺的成绩,然而作为一个专业观众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按着洋洋洒洒的台湾参展单位名录索骥,在台湾馆不大的区域内实在没有寻觅到那么多的参展单位,倒是以厦门外图台湾书店名义参展的台版图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摊位,真的冠着台湾出版社名字的摊位屈指可数,一再地查看后终于有些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厦门外图台湾书店为多家台湾出版社“做了代言”,只要厦门外图台湾书店经销的台湾出版社,均顺理成章地成为参展单位。从理论上说,也真的无懈可击,于读者也不无益处。但对于笔者之类的专业观众,却不免有诸多不便。这种“代言体”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新书少,出版社不来直接参展当然不会有很多新货上市;二是只见图书不见人,怎么谈生意呢?这些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诸多书展的诟病。在此次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笔者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馆配市场较冷清。根据现场观察参展的3万个台版书品种是有可能的。因为笔者看到馆配区面积极大,几千平方来的面积,放几万本书是没有问题。也许是价格的缘故;也许是图书馆采购来得较少的缘故;也许存在着其他原因,台版书馆配区人气也不是很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台版书的馆配潜力依然很大。据某大学图书馆资料显示,其一年采购的台版书就达100万元,可想而知这市场有多大。虽然台湾地区面积不大,但是几千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基本上可以供本岛市场体内循环。不是说一旦放开大陆图书入岛,台湾市场就不复存在。因此,大陆和台湾的出书结构并不十分重合。

第二,版权交易无亮点。既然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版权贸易当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笔者也是怀抱此愿而来。现在台湾图书市场还有很多是大陆的风向标、实验室,引进欧美图书,往往还要先看看台湾有没有引进,市场走得怎么样。然而抱着引进台湾原创图书的目的而来的编辑,可能未必能在交易会上找到台湾出版社负责版权的经理人,虽然台湾馆内的摊位都有工作人员坐镇,但是一问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在照顾摊位。也能找到几个台湾出版社的人员,但几乎都不是负责版权,而是出版社负责发行的,他们参展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图书馆馆配图书的订购。

台湾出版,何去何从?

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交易什么,有什么来支撑这规模盛大的交易会呢?所以,我们不得不再去审视和重温台湾出版业的有关情况。台湾地区在1987年解除“戒严”后,思想界开始活跃,民营资本迅速进入到了出版行业,各种小型出版社比比皆是,而且各具特色。台湾号称有4000多家出版社,虽然一年出版4种以上新书的出版社约1000家,在仅有2000多万人口的地区却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出版社,这个绝对数量还是惊人的。现在,台湾每年出版4万种新书,扣除6000种由非盈利单位编列预算执行出版外,其余的3万多种都由商业出版社出版。

台湾出版业除了出版单位数量多、以民营出版为主,另一特点是翻译出版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在整个五十年中,无论是西文的翻印,还是古书的翻印,台湾出版业始终以此作为主业。20世纪90年代台湾的出版品种翻译类书籍占总出版量的30%~50%,而且翻译延续至今,台湾地区是版权购买的重要地,台湾出版界在引进外文图书上往往走在大陆之前,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版权引进地。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6~2008年的版权统计数据,在版权引进数量上,台湾地区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传统版权引进地成为大陆最大的合作伙伴。2008年,大陆从台湾引进版权数量达到6040种,占当年版权引进总数的38.29%。台湾地区人口数量小,一方面造成了图书市场小,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者资源的不足,近年来原创图书不断减少,不少出版社已经转而开始到大陆寻找作者资源,而作者资源不足势必使出版商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图书市场,引进版占据半壁江山也是必然,这也使得其版权引进走在了大陆前面。所以,引进版图书的转口贸易仍然是两岸出版交易的一大板块,但是这种趋势显然在日益趋缓。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冷清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大陆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渠道和经验日益成熟,这种转口的贸易会越来越少。笔者觉得现在最值得两岸出版交流的是台湾出版界的选题策划能力和出版经营的精细化管理。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研,欧洲的化妆品最便宜的不在香港,而在台湾,为什么呢?因为台湾的商业竞争最激烈,竞争激烈,当然要精细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多的顾客。这也就是大陆出版界理所当然地要向台湾出版界学习的简单理由。有3万种台版图书在厦门展出,大陆出版人应该珍视这个机会,好好地参观和研究。当然,更希望有更多的台湾出版社参加交易会,与大陆出版同行面对面地交流。

台湾的综艺节目一度是大陆各大卫视学习模仿的对象,《康熙来了》在大陆地区的风靡足见台湾综艺当年的魅力,然而时过境迁,大陆综艺近几年来已经超越台湾,大手笔地向欧美购买综艺节目版权,制作出了诸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广受欢迎的综艺节目,而台湾地区的民众现在成了大陆综艺节目的拥趸。2013年年初的《我是歌手》因为有台湾歌手的参与,更是在台湾地区引起了收视热,传闻台湾的“议员”还一度因台湾歌手最终没有摘取桂冠而质疑节目。台湾本土综艺的没落一大原因是制作经费的不足,无法做出大手笔、制作精良的节目,风水轮流转,大陆综艺终于在台湾综艺面前抬起了头。综艺节目的优势转换已经实现,那么台湾图书市场和大陆图书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