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栋宜和他的“文化大院”

2013-12-29 00:00:00杨莹王发财
新青年 2013年3期

我们将塑造青年人关注社会与现实的公民人格,让更多的普通人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来感知社会的动态,见证时代的发展。

爱报道工作室简介:

爱报道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初,原名京都报道工作室。由草根新闻传媒人王发财、欧阳洁共同创办。是一个面向国内各大媒体提供深度新闻稿件的民间新闻采编团队;他们秉承“传递普世价值、打造品质团队、输出优质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经过4年精心打造,已经初步建立起采、编、写全面发展的优质公民记者团队;在武汉、济南、长沙、哈尔滨、西安等城市有稳固的采编合作伙伴。多年来,他们在各行业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在公益、社会民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报道中展现活力。

“轰隆隆的推土机将一片又一片农村的土房推倒,把肥沃的土地掀翻,把原生态的乡村淹没在滚滚城镇化建设的尘土中。随后,整齐的砖瓦小楼、柏油马路,把乡村浸淫到一片繁华中。

但在山东枣庄齐村镇柏山村,却有这样一个乡村医生曹栋宜,用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在建设乡村。他成立了村一级的民俗收藏馆、藏报馆、乡村书画院、乡村影剧院、农家书屋……村一级的乡村治疗康复中心;并且在2012年10月成立了柏山村农民文化大院,重塑农村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乡村”。

卫生室演变成乡村小文化馆

2012年10月25日,山东枣庄市齐村镇柏山村柏山农民文化大院落成开馆了。这个文化大院涵盖民俗收藏馆、藏报馆、乡村书画院、乡村影剧院、农家书屋;以及村一级的乡村治疗康复中心,所有设施,对本村村民都免费开放。

文化大院的主人叫曹栋宜,自幼爱唱爱跳。有时候也参与文艺队演出。曹栋宜说,那时候他的梦想是长大后能参加演出团全国各地演出。只是后来他学医了,原因很简单:他幼时体弱多病,村里没医生,父母要推着板车走上十几里到镇卫生院给他瞧病。他于是就把学医当成了理想,不仅为自己,也是为了乡亲们能有个瞧病的人。

前来就诊的村民有时会给曹栋宜讲些新鲜事,绘声绘色的,有的干脆把报纸带来跟大家分享。边看报纸边聊天,也不耽搁治病,还减轻了患者就医的心理压力,曹栋宜灵机一动,干脆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报纸和书刊都搬到卫生室里,在角落搁个小书柜用来放书报。一来二去,曹栋宜和前来就诊的村民互动也增多了,甚至有人打完吊瓶还不愿离开,就为了能免费看书报。

谈起收藏,曹栋宜来了精神,他搬出一摞摞发黄的报纸和空信封、明信片,说,这些都是他上学时攒下的。在他看来,很多东西留下的都是一串串记忆,而对于别人而言,留下的可能是一笔文化财富。藏品见证了一段历史,更记录了一个普通民众视角下时代的缩影。

村里有老人喜欢集报,一来二去,大家都跑到这个小诊室分享集报心得,曹栋宜觉得自己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90年代初电视在农村尚不普及,到了农闲时,大家的娱乐活动就是等电影放映队在村头给放露天电影看。但电影放映队不常来,一年也就来一两次,不过瘾。曹栋宜想何不建一个农民自己的电影放映队呢?说干就干,曹栋宜拿出自己的3万积蓄,买了两台第一代高清电影放映机,又租了设备,在家门口空地上搭起露天影院,每月播放一次电影,有革命片、故事片还有戏剧,也根据时令播放科技生产片。除了柏山村,放映队还到周边村镇巡演,当然也是免费的,村民无需给放映队的人员管饭,唯一条件就是,让村干部多发动点村民来看电影。

集报、收藏、电影放映,小小的卫生室每天都有人前来,有时候门口的车辆都排成几队,很多人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看书看报看电影的。

“你花这么多钱买放映机,家里人没意见?”记者问。曹栋宜憨憨一笑:“我一直瞒着呢,问到了,就说是乡文化站送给我的,不要钱。至于电费、租设备的费用,没多少钱,我一个人能承担。”

把鲁南民俗带到京城

为了配合国家文化兴国战略,枣庄市委召开文化座谈会,时任领导班子提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座谈会后,枣庄市文化局一名工作人员获知曹栋宜自办集报馆和电影放映队,遂找到曹栋宜,希望他能把鲁南地区一些快要失传的传统文艺项目整理出来,并培育一批继承者,使鲁南传统文艺能够传承下去。

鲁南传统文化多啦!曹栋宜说,他所在的齐村镇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是孔子师徒会盟之地,柏山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回想起小时候,每逢过节,村头一座古庙都会举办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唱大戏、抬花轿、舞龙灯龙狮、踩高跷、快书说唱……如今虽然每年还举办庙会,但是节目单一,观众也没有以前多了,氛围很冷淡。

这么多项目,从哪个先入手?曹栋宜当时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天,邻村一位年轻人找到曹栋宜,说哥哥下个月要结婚,当天想租抬花轿接新娘。年轻人还说,当年父亲结婚时,就是租的老曹家的花轿。

曹栋宜猛地想起,爷爷和父亲都是手艺人,祖上在清代就是做花轿的,他家做的花轿不仅式样多,还很结实,在齐村镇一带很有名。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不再做花轿,家里仅存着几抬备用出租的花轿,直到父亲去世也没将手艺传给儿子。

年轻人走后,曹栋宜从家里存货间找到一抬落满灰尘的破旧花轿,不仅布料褪色,还被耗子咬了几个窟窿,木榫也松动了。眼下别人等着花轿用呢,曹栋宜将花轿擦干净,仔细琢磨着每个部分的构成和布面花式,连夜勾画草图。

一星期的叮咚后,曹栋宜将一抬崭新的花轿制作好了,布料用的家中备留的,跟父亲那时候做的一模一样。

花轿不出售,只供有需要的人租用,租金适当给点就行。要是没人出租,他就会找邻居两人抬着花轿串村,花轿上别着刊登时事新闻的报纸,走到一处歇脚,就有路过村民被花轿吸引,来看报纸,有时候曹栋宜还会打着快板来一段自编的山东快书表演。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曹栋宜得知消息抬着花轿去过北京做宣传,花轿两侧挂着大红横幅:农民曹栋宜热烈庆祝北京奥运会召开。他这一举止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媒体也闻风而动,长枪短炮将他团团围住。

曹栋宜说,除了花轿,他还擅长踩高跷。说罢,曹栋宜从屋里取出一副高跷,在院子里踩给记者看。

他还组建了“村民健身小组”,带领健身小组的村民手持“山寨”火炬,以村头两棵古树为出发点和终点,绕着跑了一圈,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奥运。

“奥运会前,市文化局找我,问我能不能把当地的一些传统文艺恢复起来,比如说踩高跷。”回到家,曹栋宜就掏钱做了100副高跷,又请来齐村镇会踩高跷的老人当老师,传授踩高跷的技巧。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曹栋宜表示,只要前来学习的,一概不收费,有兴趣的,还每人赠送一副高跷。

每天有空闲,曹栋宜就踩着高跷,小心翼翼地扶着墙走。看他颤颤巍巍的样子,家属恐怕他摔倒。曹栋宜呵呵一笑:“不用怕,掌握技巧就不会摔了,再说,摔了也不要紧,我自己就是医生,治疗骨伤很拿手的。”在曹栋宜的鼓励下,妻子不但不反对,还帮他“招募学员”。

曹栋宜后来组成了一个村民文艺队。2008年夏,曹栋宜和老婆带着8名队员,乘火车前往北京庆祝奥运。火车上不允许携带超大物件,曹栋宜只好将轿子拆开放入行李包“托运”到北京。

在天安门广场上身着唐装,踩着高跷,边踩边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说到这儿,曹栋宜打着拍子哼唱起来。他说,他现在都记得在广场执勤的武警战士看到高跷时先是惊讶,接着都笑了。

“为啥不收费呢?请师傅也要钱的。”记者问。曹栋宜说,那都是小钱,没必要向乡亲们要,只要大家喜欢,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就行。

四川赈灾,让人“重新”认识老曹

抬轿宣传奥运,让曹栋宜风光尽显,但也饱受质疑和争议。2008年回京途中他们经过Eo2yYpBs3t2VajCt7E/Z5ZYTcNDBuJrUKGNY0lMKAOg=济南大明湖公园时,就有人当场质疑,抬着花轿到处转就是为宣传奥运?

有人讽刺他是“想出名,作秀”,也有人嘲笑他“有钱没处花,想法子烧钱。”面对质疑,曹栋宜先是本能反驳,接着便选择沉默应对,“不想解释,越解释越麻烦。”

不久汶川大地震,5月12日,曹栋宜“消失”了。原来,他和另一位朋友,揣着一千多元坐火车去汶川救灾,由于怕家人担心,也怕别人说他作秀,他没有将行程告知任何人。

妻子打他手机,关机中,急得直哭。

汶川的灾情比他想象中严重,到处一片废墟,不断有死伤者被抬出。白天忙着抢救伤者,晚上很疲惫,但难入眠:当地一直下着雨,他和朋友的帐篷给伤员睡,他俩只能裹着油布蜷在帐篷外,不一会儿衣服全湿了,夜里冷得瑟瑟发抖。

之后的几天,汶川一直有余震,山路上不断有石头滚落下来。曹栋宜决定走在前面,和朋友拉开一定距离。他甚至想好了:两个人中谁要是不幸被山石砸死,另一个还可以回去报信收尸。

最终,两人毫发未损。随后,温家宝总理视察灾区,电视画面中闪过曹栋宜一个镜头,这时候远在家乡的妻子才得知他去了灾区。

经过抢修,当地通讯信号有所恢复,曹栋宜赶紧跑到电信局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电话接通了,他喊了声妻子的名字,就听见那头传来激动的叫喊:“你还活着啊?”接着就是抽泣声,慢慢变成大哭声。

赈灾一个月,曹栋宜和老乡回家了,面对闻风而来的媒体记者,曹栋宜很平静。人们不再怀疑曹栋宜是在作秀或炒作,他们知道,为了救灾,曹栋宜随时可能意外丧命,谁也不会傻到拿自己的性命去作秀的。

老曹的乡村建设蓝图

曹栋宜返乡后就没闲下来,他从书店和旧书市场淘换了上千本图书,成立了农家书屋,供村民免费看书。今年10月,他从村里购买了座闲置的大院,把他的民俗收藏馆、藏报馆、乡村书画院、乡村影剧院都搬了进来。同时又开辟了棋牌室、品茶聊天室、乒乓球室,并在院子里安置了篮球架和羽毛球网。小院起名柏山村文化大院,村民空闲时可参加的活动更多了。

不仅如此,曹栋宜还办了一份农民自己的小报《三农报》,专门刊登农家文化书院的资讯和新闻,采写和拍摄包括排版都交给当地村民,他负责掏钱印刷和购买纸张,小报免费发放。

在记者即将离开的时候,曹栋宜正在文化大院内扩建一个乡村医疗康复室。曹栋宜说,康复室未来检查的项目包括B超、心电图、尿检,到康复的仪器,如牵引器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可以做小型手术,所有的一切都是对本村免费使用……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曹栋宜说,他是个乡村医生,治国不现实,治病乃本分,治人嘛,不敢说有大作为,只是略尽绵薄之力。

“建成这些要花不少钱吧?”记者问。曹栋宜很轻松地说,钱花完了还可以挣,他粗算了一下,这些年花在文化建设上的钱不下60万。60万在枣庄市可以买一套一百多平方米大房子,农村可以建3、4栋2层小别墅;但曹栋宜说,那些都没必要,他家现在吃住不愁,生活很富裕,要是把乡村文化建设好了,大家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