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
“洒狗血”样板戏
洒狗血,这个词来自梨园行,就是讲演员表演时不讲分寸,乱卖,造作,以至于做派失却了本真、实在。《霸王别姬》里程蝶衣骂从花满楼赤脚逃出来的段小楼的相好,就是:“没学过戏,那就别在这儿洒狗血了。”某些国产剧虽对创新极度吝啬,却在洒狗血上十分慷慨。我相信有些编剧也还是学过“戏”的,2分钟一个小高潮,5分钟一个大高潮在他们的剧本中随处可见,他们像蹩脚的厨子做川菜,只顾把花椒辣椒一把一把往锅里洒。观众对这样的狗血口味已经难以自拔,仿佛现在下馆子,不整点麻辣口的,嘴里还真要淡出鸟来了。
最近,电视剧《门第》在各地热播再次证明了很多观众无可救药的审美重口味。该剧的狗血首先来自于剧情。这部剧的剧情无需推敲琢磨,讲的无非是市井小吊丝与白富美因为父辈间的承诺而组建了一个家庭。然而婚姻这件事,不是享受,就是折磨,《门第》的剧情显然不会是前者。表面上是吊丝逆袭,但实际上双方的门户差异造就了该剧各种对喷、洒泪的虐心剧情。这样的剧情不一定来源于生活,但一定是高高地骑在生活上嘲弄观众的智商。这种高度戏剧化的情节,摆明了就是一上来就给观众泼了一脸狗血。
我对影视剧本戏剧性的理解是,一种是“编”的,另一种是看着像“编”的。剧情的好歹我不做评价,但就故事来说,《门第》显然是每个毛孔都流淌着编剧的存在感。要是说《金婚》这样充满生活细节、自然情趣、剧情畅快滋长,是一只野生动物,那么《门第》就像一头在胚胎里就开始注射激素的转基因生物,貌似茁壮但每个DNA都打上了人造的烙印。
比剧情更加做作的是演员的角色塑造。于小伟饰演的高富帅和佟大为饰演的吊丝都被高度脸谱化了。每次出场,于小伟都是冷嘲热讽,不断挑衅,而佟大为则是镇定自若。他们仿佛两具被编剧操纵的僵尸,每个表情和动作与其说是在演绎剧本中的角色,还不如说是某种虚设角色的代言人。尽管两位当红小生表演卖力,但也只是两具躯壳,我看不到人物的血肉和生活质感。
这不能全怪编剧和演员,该剧的导演丁黑也算是圈里的老炮了,但对于他的剧作,不能指望有多创新,有多技巧。平铺直叙,稳妥地把一个剧本拍完了事是他的擅长,他和很多混迹此圈的资深老炮一样,属于只能完成规定动作的标准化导演,自选动作从来不是他们所追求。
其实,类似《门第》这样的家庭情感剧已经屡见不鲜。“洒狗血+家庭剧”是国产剧中的一种样板戏,就像“悬疑+谍战”,“草根英雄+抗战”,成为国产剧创作的慢性毒品。你想戒掉,又怕挂掉,不戒掉,又只能在幻觉的伪高潮中烂掉。话又说回来,对于一些影视制作公司来说,不来点这样的慢性毒品,在市场上还真熬不过去。
《上阵父子兵》
最好看的是预告片
《上阵父子兵》最好看的是——预告片。45秒的预告片比25分钟精剪版好看,25分钟精剪版比28集的电视剧好看。
在看了预告片之后,我对该剧还是有所期待的,因为它是花箐《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兄弟篇,因为它的男主是范伟这个充满喜感又擅长刻画小人物的演员,因为知道它的剧情主线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农民为了护住家中独苗而一步步卷入战斗最终成为抗日英雄的故事”。
范伟是东北题材电视剧的收视之星,那种肚子里有点墨水的农民对于他就是本色出演。其饰演的老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胆小怕事,凡事精打细算,对儿子有三分棍棒式管教更有七分溺爱,在自觉保全小家的同时,也在家国沦陷的大是大非前表现了民族气节。可以说,范伟基本上把角色的狡黠与忠厚表达得很真实,不过就范伟的实力,如果内容再精彩一点,会更有看头。
这部剧除了范老大的几个精彩桥段,其他真是乏善可陈,无非是通常意义上的“抗日剧”而已——怒目圆睁慷慨激昂的正面人物,残忍而愚蠢的日本官兵,怯懦自私但心里还有点民族情结的伪军,智勇双全危难之时指点迷津的共产党员。记不清是在哪集选择了换台,好像就是老乔儿子乔群几进几出监狱的时候吧,剧情太拖沓,使我们已经漠视了鬼子恶狠狰狞的抽打、英雄身上染红的衣服和一条一条的血印子……
有个事情很奇怪,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前后加起来15年,咱们拍电视剧居然已拍不出什么新意了。但第二次世界大战6年,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几百部,像《兵临城下》《风语者》《珍珠港》《虎!虎!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兄弟连》,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每一部都是经典之处。描写小人物的也不少,像《牙医上战场》《狙击手》《桂河大桥》,总有一个片段敲到观众的泪点。
虽然国外的二战剧也有狗血的,但总能数出很多撼动人心的作品。看这些好片子,我常想的问题是,一部优秀影视剧的产生,是有它的人文土壤,《拯救大兵瑞恩》用6个战士换取瑞恩一人的生命,那种在生存机会面前的矛盾纠结,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才是这部作品被观众喜爱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上阵父子兵》也在努力挖掘人性的一面:残酷战争中,父亲竭力维护家族香火,为此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这是向文化的高度迈出了一小步。遗憾的是,讲故事的方式以及对主要人物的设定还是难以摆脱条框束缚,让人看了有消化不良的感觉。
还有一个拉低《上阵父子兵》水准的因素——难道现在演技够水准的演员都去当主角了吗?怎么这么缺好配角呢?乔群,太脸谱化,鲁莽冲动没原则没理性,就会耍大刀;女主角小满,岂止是新手,简直就是生手,人物塑造得苍白模糊。
也是,可能编剧根本就没为那么多人物去费心塑造各自的丰满血肉。据说,这个电视剧还有个名叫《猪一样的队友》。
《超人:钢铁之躯》
昂贵的大场面
也许,很多“超人粉”都会有这样的疑问,75岁的超人真的还需要另一个身世的故事么?导演查克·施耐德用大量宏大的场景和紧张刺激的动作画面试图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众所周知,暑期档对于好莱坞电影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去年暑期,《蝙蝠侠》三部曲完结,压力之下,华纳影业不得不推出另一位足够吸引人的 “超级英雄”抢占暑期档。他们请来《蝙蝠侠前传》的导演诺兰担任制片人,“蝙蝠侠”编剧大卫·S·戈耶任编剧推出《超人:钢铁之躯》(以下简称《超人》),影迷们因两人的再次合作而热血沸腾。
从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剧情节奏上看,施耐德保留了自己的风格。氪星的外型雕塑上很容易让人想起《沙丘》中浩瀚广大的沙漠,极富宇宙宗教色彩,这也和之后“超人”神一般的形象相互呼应。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把好戏都藏在了后面。毫不夸张地说,影片5分钟之后的任何一个动作或场景,其投入的成本都要比今年圣丹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所有影片制作成本总和来得昂贵。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在氪星上那18分钟的剧情,里面掺入了大量的令人震惊的视觉刺激。正如乔·艾尔所预测,失败的星际殖民让氪星即将毁灭,他发现了一颗可以让他的小儿子卡·艾尔活下来的星球。这里,观众见证了震撼的灾难场景以及佐德将军近乎残忍的背叛——他的罪行足以让他被发配到相当于西伯利亚的太空深处。
施耐德没有因为空间的转换而偷懒地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触动观众神经的节拍。一连串的镜头交代了“超人”的超能力,他可以做地球人不可能及的任何工作。当现名为克拉克的他再次从断裂的桥梁下举起一辆校车时,他的养父意识到他们应该谈谈心,“你或许就是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独的答案”,他向克拉克出示了包裹着他来到地球的包裹布。
剧情走到这儿,时间过去了一半,虽然有些沉闷但值得等待,因为导演施耐德和编剧大卫找到一个能够一次性提供6个场景画面的方法。几乎是突然之间,就有了至少2个以上紧张刺激的画面——一场呼啸而过的美国中西部龙卷风,吹垮了整座城镇以及坐着壮观飞船前来的佐德将军。
导演施耐德的目的在这里已经暴露无疑,他完全没有停机的意思,镜头跳转到了克拉克的梦境,一场佐德将军背信弃义袭击地球的戏码上演。这在靠特效支撑的电影中是很有风险的做法,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很容易让观影者感到麻木。事实上,《钢铁之躯》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最后时刻当佐德将军用巨大触手袭击克拉克的时候荒谬的感觉要多过于刺激。不过总得说来,施耐德处理得比较聪明,这种感觉并不强烈。
最后说说很多影迷关心的克拉克和露易丝。虽然影片的大场面几乎是无休止的,但施耐德还是找到了一些时间去发展克拉克与露易丝之间的关系。露易丝必须平衡她渴望挖掘世纪独家新闻的强迫症,以及她与克拉克之间微妙的关系。不得不说,这是个聪明、摩登而且富有行动力的露易丝——总是需要拯救但又热衷于繁琐的事情。
《小时代1.0》
年龄试金石
和作家郭敬明备受争议一样,导演郭敬明的第一部电影《小时代1.0》必将在争议中面世,争议中大卖,这几乎是个无须投注的预言。尤其在今年新导演相继冒头的大背景下,这个小个子的80’后男生无疑向暑期档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影片讲述从中学毕业到大学期间的一段时光。绛紫色的帷幕掀开,四个有着精致面庞的女孩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里开启了她们的故事。“灰姑娘”林萧、“女王”顾里、“女神”南湘和“奇葩”唐宛如,十足类型化的角色搭配。除了林萧(杨幂饰)因扑倒一杯咖啡而意外被聘用、顾里(郭采洁饰)和顾源(柯震东饰)的分手,可算作强度稍大的情节,其余就是四个女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闹,闺蜜之间分享友谊的温暖、倾诉各自的爱情遭遇……她们的故事就像宇宙中的尘埃,真实存在,却难以轰轰烈烈。
若以常规电影标准来要求,《小时代》有太多的不尽人意,故事散漫,杯水风波,一些段落冗长乏味,一些段落又嫌用力过猛。比如影片的情节高潮是一场奔跑——当女孩们丢掉高跟鞋扛着纸箱从高速公路奔向时装秀场,画面和音乐大肆铺排,大有将她们所有的理想和未来押注于一场奔跑的架势。初执导筒,郭敬明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几个空间调度相对复杂的长镜头,都好像炫技一般提醒观众——我能行!但影片仍旧顽固地将其风格贯彻到底,那是郭敬明从小说开始便着力营造的一种空中楼阁般的气息:浮夸、奢靡、带有不真实的梦幻感,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的设定莫不如此。据说影片将上海顶级奢华的公寓、会所之类通通拍遍,但组合到一起后却有让人不知置身何处之感。
但,喜欢或不喜欢《小时代》与电影本身的关系并不大——它代表着一种年龄趣味,反映着一种群体性征候。在内地电影产业日渐蓬勃的态势下,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如同《小时代》一般成为观众年龄的试金石——你还年轻,亦或是老去,从你是否愿意走进电影院的那一刹那便确定无疑。
在有意无意间,《小时代》呼应了当今世界影坛的一股风潮——青少年电影的崛起。与传统青春片不同,这样的青少年电影(Teen film)更讲究概念性的设计,有更多元化的商业包装,情感表达既主流又极端,减缓了成长个体困惑、灰色、痛楚的一面,而将成长中的挫折更多的归咎于外在因素。讲述纯爱,却与吸血鬼和僵尸元素相嫁接(《暮光之城》);诉说叛逆和自主,却置于虚拟或假定性极强的时空中,漫画和游戏元素炫之又炫(《饥饿游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刻意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反映出青少年无力过多干预现实但又具备强大的自主性冲动的成长心理。与好莱坞青少年电影相比,《小时代》在形态上更加传统,但其对于观众群体及其审美心态的把握更加精准。
所以,不论作家也好,导演也罢,对郭敬明来说,其商人本色将在这部电影中得以充分验证——除了赚得盆满钵满,他还将成为内地第一位晋身5亿元俱乐部的80’后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