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崩溃论

2013-12-29 00:00:00马巍
综艺报 2013年15期

今年暑期档,好莱坞的战绩平平。虽然北美市场相比去年同期仍有微涨,但作为拳头产品的好莱坞大片表现低迷,《环太平洋》《惊天危机》和《独行侠》等种子大片都出现了大幅亏损。前一阵在南加州大学的论坛上,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抛出了“大片可能导致好莱坞崩溃”的言论,轰动一时。毕竟两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缔造者,实际上,英语里的“票房大片”(Blockbluster)一词也是由斯氏当年的《大白鲨》而来。

谈论崩溃可能为时过早,但好莱坞目前的格局确有些问题。北美电影市场已经饱和,随着3D电影带来的超额生产力不再,大盘的浮动只能靠票价上涨,观众人次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当前的大片而言,产量虽然多了,但利润下降、风险上升却越来越明显。

其实单就票房数字而言,今年情况还不错。比如,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卖座片数,2010年有10部,2011年有7部,2012年有11部,2013年截至目前已有7部。然而问题在于:大片目前的成本太高了。以往好莱坞大片比较理想的情况是靠本土收回成本,海外则是净赚,但现在要做到这点越来越难。前几年好莱坞大片也就是1亿美元的预算级别,而如今一线大片直奔2亿美元而去。以《环太平洋》为例,这部没有明星领衔的特效大片预算1.9亿美元,北美票房却只有8419万美元,海外目前倒是有1.4亿美元进账,然而即便其海外票房能达到片方预计的4亿美元,项目恐怕仍会有过亿美元的亏损。

换个角度说,北美市场已到天花板,幸好还有海外市场的增长支撑。但日益依赖海外恰恰是好莱坞大片的另一问题所在。以往其来自本地和海外的收入基本是五五开,比例逆转的是少数,比如2006年《达芬奇的密码》,总票房北美2.1亿美元、海外5.4亿美元,其续集《天使与魔鬼》的收入格局同样是类似的三七开。当时美国业界对这些影片不乏嘲笑,但如今“墙内开花墙外香”已相当普遍。今年截至目前的票房十强中,《钢铁侠3》《速度与激情6》《疯狂原始人》的海外票房比例都在65%以上,《卑鄙的我2》《怪物大学》和《僵尸世界大战》也在55%-60%之间,考虑到后三部的北美放映已近尾声,而海外还在发力,所以其数据肯定还会上升。另一边美国本地的中小成本面临“走出去”的问题,今年最大的两匹黑马《辣手警花》和《身份窃贼》,海外票房比分别只有16.8%和22.7%。这些本应成为电影业中坚的中小制作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各大片厂仍然热衷于投资在海外更有钱景的大片。

能在海外卖得多当然好,但国际市场的变数远大于本土。这点从中国市场今年的变化就能看出。说到底好莱坞大片如今已相当僵化,基本也就特效、超级英雄、机器人、魔幻这几招,《阿凡达》带来的3D浪潮也无非是把观众的厌倦推迟了几年。实际上,眼下好莱坞的情况真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全靠外围市场把电影行情推高,然而风云突变,一旦海外市场不再,本地电影产业难免一落千丈。当然好莱坞的家底还是要厚实得多,很多问题也不是那么简单。不过未来更多的市场波动是可以预期的,届时国际市场上或许会出现一些新的空间,这可能会成为后来者的机会。当然,还得是做好了准备的追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