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盐

2013-12-29 00:00:00高琦
综艺报 2013年16期

本期人物版关注青年演员文章,他当导演了,拍了部名叫《小爸爸》的电视剧。这个“快速成长转型”的路子是不是很熟悉?

相比今年新人翻天的大银幕,这个跟过赵宝刚、滕华涛、李连杰、周星驰的“小男生”,此番导一把电视剧,还真算不上多大的新闻。而且,据说现在这部剧仅新媒体版权就卖出了单集100万元的好价钱,算上首轮四家卫视的播映权收益,《小爸爸》5000万的投资悉数收回并有所赚无悬念。文导演的处女作市场之途可谓顺畅。 在2006年前后拍摄《奋斗》时,文章还没毕业,在影视圈是个典型的freshman,只短短数年,小荧屏大银幕亮相不断,并演而优则导。这个行业催熟“苗子”的速度,让人咂舌。

当今社会变化快,技术、观念、信息等均在不断刷新,并反过来驱动社会软硬件的演进,社会整体呈现高加速度,在其之下,影视传媒产业这一社会“支流”的变化要更为快速,其中,新人、新营销上位频频。

“新人要上位”,问题是,这个速度,是不是太眼花缭乱了点?

单从一个个上位新人看,在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之下,他们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相信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市场逻辑,而且,新人永远需要宽容和鼓励。

但行业整体呈现出的“速食”意味,却过于浓烈。今年的电影、电视剧整体而言,不论是开创性的类型拓展,还是作为内容产品的文本价值,你能找出几个立得住的作品?电视剧去年有《甄嬛传》这样在收视和电视类型拓展上立下标杆的剧作,也有《圣天门口》那般可成为观察中国电视剧创作水准的独特文本,还有更早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但今年呢?电影也一样,前两年,除了“大片”,时不时还有诸如《万箭穿心》《钢的琴》《我们天上见》等中小成本的锐意之作进入观众视野,今年至今,大银幕在短平快的商业思维驱动下,似乎只剩下了“更快”和“更高的票房”了。

这种感觉,就像日常生活中少了盐。少了盐的菜,吃得多了,无味,也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