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外地做了篇调查报道。
因涉嫌官商勾结,采访中,毫无意外地经历了各种阻挠,甚至言语恐吓。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格外热情的爆料人(也是事件受害方)。
从成都到当地,一路上,对方不停电话轰炸:“几点到?到机场还是火车站?我们去接!”“您想住在什么地方?我们订酒店!”不好麻烦人家,我便以“已经安排妥当”为由一一推辞。
然而,对方却似乎没有消停的意思。“你第一次来,我们给您接接风,晚上一块儿吃个饭吧。”记者听后,只好又找借口,称“已经约了当地的媒体朋友”。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与爆料人见面。对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介绍情况,而是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信封来:“曾记者,您大老远跑来关注我们的事,也不吃饭,也不坐车,我们实在过意不去。这是一点意思,一定收下。”
我连忙把信封推回:“这心意我领了,但单位有纪律。况且我们来采访,只是为了把事情弄清楚。”
口头上简单拒绝,可我却着实心生疑窦:他们三番五次刻意示好,莫非是爆料内容存有瑕疵?抑或是拉记者“入瓮”,为他所用?
几天的采访,随着渐渐的熟络,我总算从对方口中找到了些许缘由。
原来,他们吃过亏。曾有一些律师和媒体人,先是兴致勃勃介入调查,可到了中途竟纷纷开口喊价,最后不欢而散。他们还告诉记者,有次,当地某媒体已经完成了前期采访,听说后来却被事件的另一方给用钱“摆平”。
担心再次“生变”,这一回,他们一开始就对记者“关爱有加”,也就不足为奇——正常的诉求无法用正常途径表达,自然会想到腐败的偏门,哪怕他们原本就是腐败的受害者。
文_本刊记者 曾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