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基本形式,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渠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课程理念不同,听评课的标准也不一样。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建设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初步构建了“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这个模式集成了目标定向、问题引路、先学后教、分类指导、合作竞学、展示评价等学习策略,其中先学后教是核心,问题设计是关键,自主构建是灵魂。与此相适应,我们研制出一套新的课堂观察内容框架,以代替原有的听评课标准,力求推动“问题驱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推广。
听评课内容框架设计
观察点一:学习目标的有效性
观察角度包括:设计层面:是否指向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是否紧扣教材核心知识与技能;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操作层面:呈现时机是否恰当;呈现方式能否引起学生注意;是否需要教师帮助解读和说明。
观察点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观察角度包括:设计层面: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是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能否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情景化;能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问题链排列是否有适当梯度;能否根据需要做出学法提示。操作层面:问题是如何呈现的;解决方式如何;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怎样监测及反馈。
观察点三:独立学习的有效性
观察角度包括: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能否精神集中;学生能否调动多种器官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与其能力是否相匹配。
观察点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观察角度包括:是否以独立学习为前提;是否基于差异和互查互教;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与释疑的人数、质量如何;有无充分的时间保证;有无一定组织和规则;表达与倾听的习惯如何等。
观察点五:学生听讲的专注度
观察角度包括:学生能16153abe56ae02815bf7e35f4a398b709bfd69ccb9dc4c4254d8a0d21d4bea77否快速进入听讲状态;是否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与其能力是否相匹配。
观察点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观察角度包括:学前引导:教师出示的学习任务是否清楚、明确;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能否明确学习要求,如学习方式、方法、用时、注意事项等。学中指导:教师能否走下讲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能否关注指导差生;教师能否通过观察巡视、参与谈论、解答提问等形式了解、掌握学情;教师能否及时发现违纪现象并适度干预。学后点拨:教师是否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点拨是否有针对性;有无跟进练习和反馈,反馈渠道有哪些。
观察点七: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观察角度包括:学生对学习目标知晓度;学生状态与情绪表现;提问、应答、展示的主动性与质量;跟踪练习的质量;是否使用课堂评价量表,结果如何。
观察点八: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在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之间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好的课堂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育、形成起到熏陶渐染的作用。观察角度包括:有无民主、愉悦氛围;师生有无科学求真的态度;课堂秩序如何,等等。
课堂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和课后研讨。
课前准备:听课教师首先要熟知课标与本校的课改理念、思路;其次要研读教材,进行学案设计;最后要列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课堂观察:听课教师走进课堂,除了把握一节课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还应根据研究重点或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一个观察重点,围绕观察重点捕捉和记录课堂现象。
课后研讨:听课教师走出课堂,并不意味着课堂观察的结束,还要交流研讨。通过对目标达成度,师生行为表现,资源整合与教、学方法,直至教学理念的层层追问,做出评判,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此内容为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