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势教育为特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13-12-29 00:00:00高淑英杨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期

2009年,我校申请了市级课题《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三年来,在此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优势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以优势发展强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优势,利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优势;第二个层面是要发现、发挥、发展教师的优势,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第三个层面是要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环境及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来发展学校。

“优势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对内能够凝练学校文化,有助于发现、发挥、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帮助教师掌握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和不足的认识;为探索在不同学科和不同任务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策略,把基于学习优势的教学日常化,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提供帮助;有助于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和文化体系。对外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走出学校自主品牌发展之路。

“优势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讲,学生学习方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而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的营造,就是要把我们学生观、教学观的变革以特色的形式、辅助以一定的行政管理措施固化下来。

学校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思路推进“优势教育”:(1)进行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途径与学生优势的分析方法研究,帮助学生立足现实,科学规划未来;(2)构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发展倾向的课程体系;(3)实施导师制,开展个性化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4)形成校本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5)梳理、提炼学校文化,利用多方资源,探索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办学优势的发挥,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学校在推进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课题中,充分认识到:教师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人物。课程文化建设需要通过课程实施这条主渠道来开展,而教师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角色,所以,教师能否充分地、科学地发挥自己在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成败得失。近一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学校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优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意识当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不断增加的教师发表、获奖的论文数量就能体现出来。

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在理论运用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不足,学校开设了“青年理财与创业”、“JA学生公司”等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校本课程,教师们不断地学习、阅读相关书籍、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政治组的教师们还整合收集的教学资料,共同上课,撰写研究报告,先后聘请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校友来校给学生讲解股票知识,与JA中国志愿者一起开设了学生公司的相关课程。

课程推进受益最大的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将来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经过学习和实践,如今,在我校涌现出多个独具创意、很有商业价值的学生公司。学生在那里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事、做人,激发了自主创造的潜能和奉献社会意识。

这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出学校校本课程设置的“优势教育”的理念。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发挥了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以及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求器琢“玉”:温润、儒雅、大器;汲智务“渊”:渊博、笃学、大智;其深如“潭”:淳厚、高洁、大爱”——已成为学校广大师生的共识,这种共识正是优势教育理念在我校深化的结果。■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