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自己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这点来说,教师子女应该是“特权一族”。事实上确有众多的教师子女品学兼优且学有所成,据多家机构以家长行业为样本调查分析,教师子女的成才率是比较高的。但也确有许多教师,在自己子女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困惑和烦恼,不仅仅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更为严重的是孩子逆反心理严重,难以沟通。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期望值高导致眼高手低。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其经常接触到许多优秀孩子,导致其不自觉地拿群体中的优秀学生同自己的个体孩子相比较,以挑剔的眼光或言语对待自己孩子,结果引发孩子的不满或逆反,削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损伤了孩子自尊心。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师,孩子就应该出类拔萃,从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同时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来改变自己的境遇,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终可能事与愿违。
2.思维定势导致角色错位。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师如父母,家庭父母像教师”的角色模糊教育观并不可取。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教师必须在学校和家庭角色上进行自然转换,虽然这样做很困难,但是如此方能维持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效果,否则就会让孩子感觉亲情的缺失,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不平等的教育态势,并导致孩子和父母的情感疏离和教育乏力。
3.工作繁忙导致疏于沟通。中小学教师是我国目前比较辛苦的职业之一,并且女教师又占绝大多数。教师回家后还要做大量的家务,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同孩子进行沟通,更不用说是辅导学习了。职业的操守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奉献给了学生,所以很多教师子女心里往往会觉得父母爱学生胜过爱自己,这种心态对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是十分不利的。
4.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失衡。目前在应试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教师处于各种各样考核和排名的包围之中,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职业道德可以使他们在学校富有耐心和爱心地对待学生,而回到家里就会不自觉地把积聚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耐心尽失,简单粗暴。因此,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态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并急需有关部门介入进行调整和治疗。
5.幸福感差导致信仰缺失。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同其实际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使一些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并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怨言满腹,并且会在家庭中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这样不但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职业,还会导致孩子对父母以及对学校老师的不尊重,进而使孩子缺失信仰理想和生活热情,最终导致孩子减弱或丧失学习的动力。
6.脱离社会导致见识匮乏。由于教师活动的范围就在学校,接触和交流的对象多是同事和学生,其活动范围和自己的子女是一样的。休息时间同孩子主动深入社会又不够,同时许多老师整天只和教材教参、作业考试打交道,几乎不阅读,难以接受一些新的理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再加上不善交往的、自闭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孩子的见识匮乏和教育缺陷。
7.优越感重导致瑕而掩瑜。教师子女从小熟悉教师的工作,对学校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大大降低,加上教师在管理同事或同行子女时“投鼠忌器”,往往是小事不加以批评,大事能化小就化小,使一些教师子女产生强烈的优越感。另外,教师同其他家长相比更难接受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批评。这样使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最后成为顽疾,连自己都无法面对和教育。
以上种种导因分析未必全面,但我们身为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作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同其他家长相比,我们教师更明白孩子的培养目标,应科学地评估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全面打好孩子的发展基础,多计划少随意,多身教少唠叨,多关爱少冷漠,多宽容少苛刻,多耐心少焦躁,多鼓励少打击,多自然少功利。子女教育出现问题的教师家长,要冷静分析、准确定位,以恰当的策略,客观地对待,扬长补短,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让劣势转变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力,这样就一定能把我们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1.调整期望,常怀平常心。许多教师由于职业关系对孩子的学业格外重视,这无可厚非。但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以及境遇的改变寄托在或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我们要冷静分析孩子的各方面实际,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诉求,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否则,即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意愿,也会抹杀自己的教育付出和削弱孩子进步的动力。我们要抱有一颗平常心,相信孩子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学习,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2.眷恋家庭,做好角色转换。眷恋家庭是一个好老师的生活基础,也是一个好家长的教育基础。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教师要先做好“人”,然后再成“神”。我们要学会角色的转换,坚守“学校不谈私事,家里不想工作”的原则,在家庭中少一些尊严多一些温情,要把“学生”和“子女”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对象严格区分开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自由自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受到有别于学校老师的教育、关爱和呵护。
3.忙闲有度,善于平等沟通。衡量亲子关系好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孩子是否经常向父母讲述学校发生的一切以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教师要钟爱自己的事业,要把自己的爱心和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但工作之余更需要投入到家庭之中,以爱心关注子女成长,以耐心沟通促使孩子进步。我们在家里不要有意或无意地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要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传递情感,改变爱唠叨、愿意批评人、不尊重孩子权利的职业病,避免破坏家庭和谐氛围,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4.提升修养,化解心理压力。作为教师要做智慧型的教师,精炼业务能力,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排解各样考核和排名带来的烦恼,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工作的乐趣,避免身心疲惫和工作倦怠,切忌把学校的不良情绪带回家。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更要做有修养的家长,以良好的心态营造书香家庭气氛,提高家庭成员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观念,使孩子从小亲近书籍、追求知识。
5.积极上进,传递职业幸福。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热爱它并且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获得的就不仅仅是荣誉和待遇,更主要的是收获个人的价值和家庭的地位,就会在子女心目中树立威信和榜样。教师的积极上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就会直接感染子女,使其感到在这样家庭中生活的幸福和自豪。若教师家长成为子女最佩服的榜样,那么他的家庭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6.融入社会,享受现代成果。教师多少都有些清高,不善于交际,生活圈和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这对子女的教育及孩子的视野开拓会有很大的负面制约。教师要利用各阶层家长和走向社会的各届学生以及朋友同学等资源,多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宽泛的社交圈。同时利用学校假期多的优势多带孩子外出游览,增强孩子的阅历和见识,这样既有利于改变我们自身谨小慎微的职业心态,又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探究的意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7.易子而教促进孩子发展。教师作为家长有教育优势,但由于我们经常将工作中的角色带入家庭,因此我们最难把握家庭教育的尺度;同样我们也会经常将家庭中的角色带入工作,因此我们也最难把握学校教育的尺度。所以教师不要把孩子放到自己班级中教育,就像医生不给自己或自己亲人看病和做手术一样,“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甚至也不要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学校,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依赖感和优越感,同时也可避免孩子的老师管理时“投鼠忌器”。
教师的子女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证明自己教育水平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因此我们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多多关注和思考自己孩子的成长。自己事业有成,孩子前程似锦,这样才是完美的教师人生。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