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班级管理模式 构建“四修”课程体系

2013-12-29 00:00:00刘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期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是未来十年北京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首师大附中成立了“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我校“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具体目标有三点:一是培养具有远大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科学严谨治学态度的高素养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和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的高学养人才;三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将来在各自领域可以成为领军人物的高精尖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班在班级管理模式、特色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创造性人才的性格特质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长时间的实践摸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典型的创造性人格有如下几个特点:(1)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兴趣保持能力;(2)有过人的独立性;(3)有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变革的自信与勇气;(4)有高度的自觉性、对自我的高期许和适度的焦虑;(5)有很强的抗挫折力与坚持能力;(6)能够自由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7)良好的交往沟通能力;(8)有致力于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双导师制精心育英才

上述这些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很难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进行。为此,我校大胆变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采用双导师制为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营造适宜的育人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创新教育实验班除了班主任之外,每5名学生配备1名全职导师。全职导师每两周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一次,每学段要为每个学员写一个阶段性评估报告,并结合该报告与学生家长沟通一次,每学期要为每个学员写一个综合评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学校还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配备学术导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特长,让这些学生能够得到校内专家级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或校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在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和发明创造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丰富多样的“四修”课程体系

我校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以国家课程的高质量校本化实施为基础、精品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补充,构建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通修+精修+选修+研修”课程体系。

我校“四修”课程体系的确立,将“全面发展”与“学有特长”统一起来,达到了“通修”夯实学科基础、“精修”促进专业发展、“选修”提高综合素养、“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通修课和选修课,指向于学生基础素养的发展;兴趣选修,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专业精修,指向于学生特长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的学科专攻方向,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基础;自主研修课程,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与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特色课程

创新教育实验班的学生作为一个极具创造性的群体,要通过课程建设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程的设置与其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目前,创新教育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具有五大特点。

“博”、“专”并重,开设“博识课程”。我校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基本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安排。高一年级开始开设“博识课”,通过普及式、讲座式方式使学生增长见识、广泛涉猎各种信息;高二年级通过以对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加以整合,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文”、“理”兼容,压缩基础课程。我校创新实验班不是单纯的理科实验班,而是文理兼容的实验班。我们适度压缩基础课程,根据实验班培养计划和学生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开设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创新人才的选修课程。

“古”、“今”融通,增设“传统文化研修课程”。创新绝对不是要放弃继承,古代很多文化典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材,为此,创新教育实验班特别重视学生古代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专门成立了“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工作室”。由该工作室研发教材,配备教师,在“实验班”增设“传统文化研修课”。

“中”、“外”合璧,引进美国高端AP课程。我校高中创新实验班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精通外语、掌握专业技能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胸怀的国际化人才。我校借助与美国捷门棠学校共同创办的“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聘请经验丰富的美籍教师为导师,为学生提供纯正的英文环境,使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课程和美方高端AP课程完美融合,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普”、“高”衔接,开设大学基础课程。我校高中创新实验班近期目标是开设一些大学各专业均需要的,现行中学教材没有或者涉及不多的课程,即让大学的一些基础课程有效下移;中期目标是成为一流大学自主招生的预科班;长期目标是“3+3”的培养模式,即在我校创新实验班毕业后,再进入大学学习3年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