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提示:
成长应当是孩子的事儿,教师所做的,就是给予方法,让孩子自己学会成长。
一年级的孩子,没有经过岁月的打磨,加上留守儿童、独生子女众多,他们的行为习惯等也还保留着幼儿园时的特征。我尝试过种种方法,一直没有质的改变。为此,颇伤了一番脑筋。直到一次不经意中,我才忽然发觉,让孩子自律才是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那天,和淘气包建辉在办公室聊天,忽然,他的注意力转到了我的讲台上。一看,那儿摆着一张我用来当作书签的卡片。我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点点头。于是,我顺手写上“做个好孩子”几个字送给了他,他欢天喜地拿着跑了。
那天,他表现得格外懂事、乖巧,不再随意做小动作了。而那张卡片,他也始终没有收到书包里,而是摆在了课桌之上。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一张小小的卡片居然“拴”住了这个好动的孩子整整一天!那么,这种方法对其他孩子是不是也有效呢?
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识到并不只是卡片的作用,而是卡片背后所包含的信任与期望起到了作用。
第二天,我又去买了一叠这样的卡片。为了使卡片更具有意义,我并没有直接赠送卡片,而是先做了一些工作。
找来几位“淘”孩子,我将那叠卡片亮给他们看了看。果然,孩子们如我预想的那样,颇为兴奋而夸张地“哇”了起来,表示对卡片的喜爱。我则笑着告诉他们,这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但这个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我只给他们一张卡片,后面的卡片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第一张卡片上会有一个小的要求,如果做到了,就可以以这张卡片为基础到老师这儿再领一张卡片。
在卡片中,我给不喜欢做早操的俊乐提的要求是“认真完成早操”,给易怒的小祖提的要求是“与同学友好相处”,给喜欢找同学说话的小萤提的要求是“课堂不打扰别人”,给容易一惊一乍的小明提的要求是“保持平和”……
那天,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连科任教师都感到吃惊:“今天班上纪律怎么这么好?”
第二天,我利用早读前的几分钟,当众表扬了这几位孩子,并将科任老师的赞美也一并告知他们,他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毕竟,这样的表扬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然后,我给他们发下早已准备好的卡片,有些孩子卡片上的要求还是如昨日相同——因为他们的行为习惯还得继续巩固。有些孩子的要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感觉前面一天的表现比较稳定,于是便对他们提出新的需要注意的方面。当然,对于其他表现良好的孩子,也依据科任老师的记录反馈选择了三个孩子奖励了卡片,而他们的卡片上,只有称赞,不提具体要求。
后期,当然也有孩子出现了一些反复。但是,凭着及时的课下交流,凭着第二天得不到卡片,他们也就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表现了。
当孩子们的表现越来越好时,我渐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卡片上还可以给孩子们写些什么?这样的监督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我还可以怎么做才更合适?思考的结果,最终促使我选择了放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卡片上提出要求,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决定是不是申请换新卡。我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将孩子的自我要求与表现进行一个简单的对照,好决定是不是真的可以给他们发放新的卡片。
小卡片使我的孩子们由“他律”走向了“自律”。到学期结束时,绝大多数孩子已经能够自觉地管理好自己,能够非常遵守课堂纪律了。而这张小卡片,也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与其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去改正一些不良习惯,不如去寻找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将要求“物化”,让他们能够对照要求一点点地通过“自律”去改正。■